古人养生经书(2)
这里提出十项原则,作者认为做到这些,定可实现长寿,第一条和前一节《多少箴》中的"多忍辱道理相同,"横逆"指外界加于自身的侮辱或意外灾祸,对此应不急不气不惊不忙,"欢喜"是夸张的说法。古代有个成语为"唾面自干",意思是不讲理的人吐我脸上唾沫,我连擦也不肯擦,让它自己干了罢。第二、三、四条讲绝情欲、戒女色,这是古代养生学的常识。但是按现代科学观点来看,正常的有规律的夫妻性生活会对人的身心都能带来益处,只要不是"纵欲"就可以。第五条讲要勤俭、莫奢侈,第六条讲要乐观、莫忧愁,对养生当然都非常重要。第七条讲不与人争名,含保本务实之意,也符合清心寡欲之旨。第八条指与谈得来的客人闲话聊天,不知不觉度过了一整天,这是使人愉快的事。每逢这样的机会,人人都会感到心情特别好,身体也感到舒适。第九条说生活的起居要防风寒,第十条说戒酒及饮食要清淡,这是老生常谈,无须细说。
《十寿歌》讲的道理浅显易知,但要一一做到,对一般人来说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
孙思邈的《四少歌》和《卫生歌》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尊为:"药王",称为"真人"和"医圣",他不仅对医学有卓越的贡献,关于养生也有系统的理论。他的《四少歌》云: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这首歌流传很广,成为历代养生学家的座右铭。头两句,少说话,少想事,这很好理解。第三句是指吃饭要有节制,不要过量,以别吃得太饱为最好。这个观点是古代不少养生学家都提倡的。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就主张少食,他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这一点对老年人尤其重要。人上了年纪,胃肠的消化功能必然有所减弱,因此,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以尽天年,饮食清淡并适当少食,是非常必要的。第四句说睡少,意思是不必睡很长的时间,但要睡好,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要提高睡眼的质量。这样睡的时间虽短,但休息得却很充分。如果能做到四少,就自然是神仙,不需要再向渺茫虚无之处苦苦追求了。
孙思邈又有一首《卫生歌》云: 春寒莫使绵衣薄,
夏热汗多需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
莫待疾生才服药。
这首歌句句是明白通俗的实话,讲出了人人熟悉而又容易忽视的生活经验。孙真人主张顺其自然,适其感觉,天冷就要多穿衣服,热天出汗要勤换衣服,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注意预防,不要等生病了再去吃药。这个道理听起来使人感到亲切,像是老人对后辈的谆谆叮咛,今天的人们也应当记住这位古代医圣的苦口良言。
古代三叟的长寿诀
郑喧《昨非庵日篡》记述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某地农村有三个老叟都活过了100岁,可是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还能参加体力劳动。有一天,一位客人看见三叟在田间锄草,非常惊奇,就上前拜问道:"三老如此健康长寿,有什么秘诀呢?"
一叟答道:
家中妻粗丑。
二叟答道:
量腹节所受。
三叟答道:
暮卧不覆首。
三位老人的回答都很有意思。
第一个说他长寿的诀窍是因为家中老婆长的丑陋,听起来可笑,实则颇有道理。
老婆难看可以减弱丈夫对房事的兴趣,从而节欲固精,因此长寿。
第二个说的节饮食,即是吃饭不可大饱之意,这与他人的经验相同。
第三个说老人的经验是夜里睡觉时不用被子蒙住头,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到。细想一下,颇值得深思。
尽管天气较冷,睡觉时把头露在外面,可以保证呼吸到充份的清新空气,这当然有利健康。
而且,还可以锻炼头部对寒冷的耐受力,不容易感冒。
否则,蒙头酣睡,被中浊气熏蒸,怎么能不引发疾病呢?今天,有蒙头睡觉的坏习惯的人,应当从这位古代长寿老人的秘诀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苏东坡的四味药歌诀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善养生之术。《东坡志林》卷一载,有一次张鄂向他请教,求他给开一个药方,东坡说:"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其药四味而已。"于是就提笔写下来,张某接过来一看,那四味药是: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张某恍然大悟,这四味药确非寻常药物可比,第一味药,说无事指没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事,这样不至于费心劳神,岂不是可以抵得上世俗所认为的"贵"?第二是指早寝,人过中年,不宜熬夜,晚饭后早入梦乡,安享酣睡之乐,岂不是可以抵得上家财万贯的"富"?第三是指徐步而行,这对养生更是必要的。常言道:"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步行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和平,有利于消化系统的锻炼,又利于神经系统的充分休息,岂不是可以抵得上驷马高车?第四味药晚食是指到了真有饿感的时候再进食,未饥而食于养生不利。东坡对前三条都未加解释,而对这第四条作了说明:"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唯恐其不持去也"。这和俗语所说"饿了香,饱了臭"的道理相同。饭吃得晚一些,这时饿感强烈,虽是粗食淡饭,也美香如肉。益寿延年药方,这两方面的贡献可使万世受用不尽。
无名氏的《坐忘铭》
郑暄的《昨非庵日篡》还记有一则《坐忘铭》,其文云:
常默元气不伤,
少思慧烛有光。
不怒百种和畅,
不恼心地清凉。
常默是指少言,不惹事,少思指静心,不伤神,前人屡有议论。第三、四两句主张不恼不怒对于养生亦关系重大,但一般人若见不善之举不怒、遇不平之事而不怒,怕不容易。所以养生学家常提到忍,包括忍辱、忍耻、忍气、忍欲等(后文还要详述),若能容世间难容之事,忍世间难忍之辱,自然能百神和畅、心地清凉。
这里,顺便介绍一则今人的"四不要诀",也饶有趣味。诀云:
说话不要吵,
吃饭不要饱。
走路不要跑,
遇事为要恼。
首句谓说话不要激动,要心平气和,次句即孙思邈少食之意,第三句与苏东坡的安步当车含义相同,第四句说遇事不恼正与《坐忘铭》的见解吻合。可见古人在养生的不少问题上,认识是相通的。
陈宪章的《忍字箴》 前节讲到养生贵在忍字,而忍最难,前人对此有不少深刻的议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陈宪章的《忍字箴》:
七情之发,唯怒为遽,
众怒之加,唯忍为是。
当怒发炎,以忍水制,
忍之又忍,愈忍愈励。
过一百忍,为张公艺,
不乱大谋,乃其有济。
如其不忍,倾败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