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哲学>

关于生活的哲学论文(2)

坤杰分享

  关于生活的哲学论文篇二

  如何教好《生活与哲学》

  《哲学与生活》这门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非常枯燥、乏味,学起哲学来只会死记硬背,往往是学了、背了、记住了,但是做题时却毫无头绪,于是慨叹哲学太难了。哲学——其博大内涵需要我们去开拓!对于如何上好《哲学与生活》这门课总结如下几点:

  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可以巧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比如:庄子梦蝶、疑邻偷斧、量体裁衣、九方皋相马、刻舟求剑、田忌赛马等等。这样学生学起来会兴趣盎然,在听了故事的同时,也学到了哲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师可以多举些例子,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把复杂的哲理简单化、生活化。

  例如:从同学们为什么选择文科或理科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又如: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学生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而一蹶不振,放弃学习。在这里,学生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即哲学上通常所说的一句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需要老师在讲课的

  过程中充分地去挖掘。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善于把深刻的道理与通俗的 语言相结合

  哲学深奥,但哲学 教育不应深奥不测。教师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把深刻的哲理内涵与既要规范又要通俗的表达结合起来。教师要把握学生可以接受理论的程度,了解学生的兴趣,知道学生喜欢的语言(“时代的性格就是年轻人的性格” ,这往往表现为语言的使用)。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生活语言”解析“规范有序的学术语言”,即适当地采用非学术性的语词讲解学术性的内容。这种“用通俗的语言讲亲切的 经验”,使学生“喜闻乐见”,并 体会其中的哲理,进而进一步上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师生如何交流探究,学生如何合作探究?

  师生之间要进行思维交流。这不是在一问一答中的“前进”,而是在共同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萌发新的见解。这既是学习理论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交流中教师要说出自己感悟的思维过程,与学生分享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倡问题意识。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进。要鼓励学生 发表不同意见,课堂上无人提问并不是好现象。要在争辩中求得对知识理论的正确把握。要养成批判性的思维,要有理性地焦虑,要带着新的问题“下课”。

  要处理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我们讲述的观点是确定的。但确定性中有不确定性,不因阐释确定性而否认不确定性。同时更要注意在不确定性中肯定应当确定的结论。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营造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的氛围。

  当然,仅以这些形式表达哲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 实践灵活运用。总之,学习哲学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 社会息息相关,并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 工作。让哲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用心去感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因为它们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

关于生活的哲学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与生活哲学论文

2.哲学的论文范文

3.关于哲学毕业论文

4.大学生哲学论文

5.高中哲学论文两篇

6.关于西方哲学的论文

24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