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史学>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2)

坤杰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篇二

  中国古代讽喻文研究

  【摘要】实用性是散文的一大特性,讽喻文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在讽喻文身上能够同时体现实用性和艺术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喻体和本意的结构关系的分析,了解了中国古代讽喻文的分类,并从四个方面对讽喻文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讽喻文;喻体与本意结构关系;艺术手法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很强。古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都基本上以实用的价值为立足点。愈是古代散文的前期,它的实用性越大。不管是从甲骨文算起,还是从史官的记录算起,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魏晋以来,文学散文虽已问世,但绝大多数的散文仍是为了实用。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和《陈情表》都是奏章,散文巨制《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则分别是记录地理和名胜的专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虽然被称为古代散文的典范,但他们的大部分文章也都是为办公理事、交际应酬或谋求生活之资而写的。中国古代散文重视实用,以实用性为主。但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它应该是要带给读者美的享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备这一点在早期的古代散文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因此,着重强调散文的实用性,散文的文学艺术价值就会相对被轻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散文的发展。直到后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散文的艺术价值,文学和历史逐渐分离,两种学科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古代的散文才得以继续发展。

  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讽喻文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在讽喻文身上能够同时体现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国讽喻文的历史非常悠久。《左传》中的“唇亡齿寒”、“晏婴谏繁刑” “籍谈数典忘祖”、等都是很好的讽喻文。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学术思想的发展,寓言这种最基本的讽喻文类型蓬勃发展起来。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断地出现了寓言以及各类讽喻性很强的文章,而到了唐代,则迎来了讽喻文的繁荣期。

  “讽喻”一词最早见于班固的《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讽喻是以比喻的方法对某种现实问题传达作家讽刺教导意义的修辞格。一般来说,讽喻需要具有一定情节的故事或陈诉类似事例,这一点便是讽喻这个修辞格能扩大为文章或文体的立足点。如果一篇文章全篇以讽喻为主的话,那篇文章就可以说是讽喻文。再者,凡是主要以比喻的手段,借用寓言、故事或陈述类似的事情来对现实问题传达作家讽刺教导意义的文章就是讽喻文。

  根据喻体和本意的结构关系,可以将讽喻文分为三大类:寓言;寓言式杂文以及一般杂文型。

  1、寓言

  寓言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庄子》,而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里的“寓言”并不是现代文学体裁概念上的寓言。中国古代的早期寓言并不是独立的作品[1]。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先秦诸子们把寓言作为说理的工具来宣扬自己的政治哲学理想。例如《左传》中的《唇亡齿寒》,《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

  寓言最主要的本质特征是以比喻的故事来提示一个寓意。寓言的寓意可概括为讽刺、劝诫、说明道理等。寓言是很适合讽刺的文学,它可以通过奇妙的比喻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给予非常辛辣的讽刺。寓言的本质特点与讽喻文大致上是一致的。寓言就是讽喻文的最基本类型[2]。

  2、寓言式杂文总

  寓言式杂文是借用寓言形式的杂文的一种。《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说,寓言式杂文是由寓言变化而来的近代杂文的三种重要类型之一。寓言式杂文的通常写法是先写一个寓言故事,或先描述作为喻体的事物的外形与精神特点,然后以简单的议论点明题旨[3]。

  3、一般杂文型

  “杂文”一词已见于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文苑列传》。《修辞通鉴》中对杂文作了这样的解释:

  (杂文)主要是用以讽刺,揭露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或通行弊端,能够用形象进行说理,具有说理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杂文常常使用曲笔,借故事、寓言而言他。其独特的修辞方法是讽喻[4]。

  通过以上对喻体和本意的结构关系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讽喻文的分类,现将从四个方面对讽喻文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1)叙议结合,题旨鲜明

  一篇典型的讽喻文,其题旨是说理性的,其表述手段则是记叙性的。具体来说,讽喻文常常是先通过叙述的手段讲一个故事,再从中引出道理,从而达到讽喻的目的。唐代柳宗元的《��传》通过写一种很善于背负的小虫――��,来讽刺那些见识和��一样短浅的“嗜取者”。题旨形象而鲜明。

  (2)小中见大,由浅入深

  讽喻文要说的往往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如时事世风、人生哲理等,但作者往往不对这些问题进行直接评论,只是从生活中摄取某些相似的小事、小物加以描述,构成一个新奇的喻体,将自己要说的道理寓托其中。《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篇中,邹忌入朝后并未直言进谏,大谈治国宏论,而是先找到一件“闺房小事”作为突破口,巧妙地设喻说理。邹忌的进谏由己及君,以家比国,由近及远,以小见大。《古文观止》一书曾这样评价此文:“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讽喻文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由浅及深的特色,不仅节省笔墨,而且亲近自然,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3)铺垫搭桥,心领神会

  讽喻文因为言在此而意在彼,说出者少,未说出这多,这就需要给读者创造心领神会的条件,铺垫引导,以求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契合。否则,就会造成理解的阻隔,达不到讽喻的目的。如欧阳修的《杂说》之一篇,作者借简单、易于满足的蚯蚓也要“聒然而不止”地鸣叫,通过最后一句“吾于是乎有感”来提醒读者体会其中深意,警戒青年士子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说话行事作文都要有为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这样就给读者以心领神会的引导。

  (4)对比针砭,绵里藏针

  讽喻文艺术手法上的对比,能突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特点和差别。“彼”因“此”而显,“此”因“彼”而著。只要将美丑、善恶、高低不同的人物或事物并列在一起,即可表达题旨而且饶有趣味。如《世说新语・德行》中有“管宁割席”一则,作者通篇对管宁与华歆的德行评价未置一词,只是将二人对待金钱与权势的态度如实叙说,让读者从中评判。人们自然会赞许管宁的朴实与正派,讥讽华歆的虚华与浮躁。讽喻文的这种对比手法,不漏痕迹,绵里藏针,寓意深刻,非常巧妙。

  注释:

  [1]吴秋林.语言文学概论[M].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7-18.

  [2]陈蒲清.古代中国寓言文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51.

  [3]冯光濂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2.

  [4]成伟钓,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3.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4.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242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