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宝贵财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不受一般人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论文篇一
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教育特点
摘 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不受一般人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特点:装饰性突出,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可谓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意向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体现古代哲学精神,主要分别体现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个方面。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性;意向性;哲学精神
作者简介:王春浩,男,生于1981年11月,籍贯:河南省方城县。学历:本科(法学学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设计学和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J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1
经过学习,本人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稍有了解,现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所具有的特点试做阐述,谨代表个人意见,不足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从我们目前生活环境的艺术欣赏现状来看,社会大众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普遍不够重视,与西方成熟的雕塑艺术相比,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中国古代缺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雕塑艺术发源于古代希腊,其对人体艺术更加重视,在他们的雕塑艺术作品中,神是相较凡人更加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对神的崇拜体现在身体像神一般完美的英雄身上,比如战士以及运动员,人们为神塑造供后代膜拜、瞻仰 的偶像与纪念像;形成传统后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世代相传,最终发展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自古以来无论是社会制度、社会文化还是哲学体系与宗教体系,均与古代希腊有着巨大的差异。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对绘画艺术更加重视,一般会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纪念性的人物与事件,很少用雕塑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历代帝王相、汉唐功臣肖相等,均是通过壁画或者卷轴画遗留后世。
具体而言,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明显的装饰性。这是由于其源自于工艺美术,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或者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均普遍反映出传统的、悠久的装饰性趣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可以看云岗北魏露天坐佛,以及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石狮等。
其次,绘画性。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二者均源于原始的工艺美术,可以说从彩陶时代开始雕塑与绘画便互相补充、密切结合,直至二者成熟仍保持“塑形绘质”的特点,为提高雕塑的表现力还会在上面加彩;而西方古代雕塑在文艺复兴以后,只有宗教神像会加彩以求更加逼真的效果,普通的雕塑则不再加彩。其实我国之所以从古至今绘画艺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一些国家、社会、文化的统治者——文人士大夫、帝王等均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很快他们便成为了绘画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由于他们对社会与文化具有统治权,所以绘画艺术也为其所统治,最终成就了绘画高高在上的艺术地位,并对雕塑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致使雕塑艺术中绘画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第三,中国古代雕塑具备意象性的特点。对于西方雕塑而言,从古至今都遵从写实的原则,其努力摹仿,再现自然;而对于中国雕塑而言,它与绘画一样均受着工艺美术的长远影响,甚至在这几千年中,雕塑与绘画对工艺美术而言只起到装饰的作用,装饰不求再现,只需追求表现物象即可,所以中国雕塑与绘画一样,具备不同肖似、只求神似的共同品格,体现出高度意象性的特点。由于在西方绘画艺术评价标准中,画的解剖、比例、透视、色彩等对准确度的要求很高,所以无法用西方绘画艺术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中国艺术是自成体系的、自有追求的,只有理解了这一艺术内涵,才能品味出中国画的艺术性与美感。同样,中国雕塑与绘画沿习的是同一种观念,在整个古代雕塑史中,只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所表现的写实性高于其他时代,但是也只是针对兵俑头部的刻画,身体部分仍然有着写意的特点;即使是头部的写实也与西方雕塑没有可比性,严格说来头部的写实体现出中国画中工笔深入细致的特点,其本质仍然是意象性造型。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雕塑时,比如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等,所说的栩栩如生与西方雕塑艺术中的掷铁饼者、奥古斯都的形象逼真并非同一个概念,欣赏中国雕塑所感受的是形而上的意境,例如其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宗教境界等等。
第四,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中国古代哲学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包括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其中艺术作品风格崇高、庄严、肃穆,其所表现的就是儒家哲学思想;相对的艺术作品风格飘逸、天真、淡泊、古朴,则表现的是道家哲学思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绘画与雕塑均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通常佛教造像以及陵墓仪卫性的雕刻等,会体现出儒家哲学的风格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龙门奉先寺大佛,其建于唐武则天年代,体现出帝王的精神气度,因此具有典雅、庄严、崇高的风格;而道家哲学系统则更多地体现在明器艺术中的俑、动物雕塑等作品中,因为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追求自然、朴拙的风格。不能说两种风格哪种更好,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自成一派。对于西方古典雕塑艺术而言,其风格比较接近儒家哲学系统的特征,而道家哲学系统思想的体现则相对较少。希腊古风时期所显现的出古拙的特点是由于艺术技巧相对幼稚,并非刻意追求的风格;而中国雕塑的返璞归真、退熟回生则是有意的艺术追求,希望体现出原始美与内在美,其最高艺术成就是折射出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很难想象如何基于西方艺术风格的角度来欣赏、理解这种精髓,所以通常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会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过程存在某种障碍。因此,要想从本质上了解中国艺术、解读中国艺术,就要全面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
总之,中国雕塑艺术所体现出的各种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某种互相关联的关系。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时,只有将各个特点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才能保证结论的合理性与欣赏的深入性。尽管特点不代表优点,但某种艺术只有体现出某种特点,才有其存在、发展的理由与价值。中国艺术及中国雕塑,之所以会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正是在于其有着与众不同的、为世人所承认并尊重的鲜明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2]、《中国美术教育史教程》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
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论文篇二
浅析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中蕴含的艺术性
摘要: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实物可考的历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它的发展从未中断,并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建筑有重要影响。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并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中国建筑,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的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关键词:古代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建筑材料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我国古代建筑形式非常重视群体组合之美。宅院式的建筑群体在设计上多采用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布局形式,经常采用中轴对称法的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严谨而科学的构图方式,以“十”字为轴展开建筑,如庙宇建筑、宫廷和普通民居建筑都是在南北纵轴线上铸造主要的建筑物,在东西轴线上铸造次要的建筑物。这样的组合方法,扩大了建筑物的实际应用空间,并且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的具有稳固性;在艺术美学的角度上看,创造出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磅礴之美,显示出统一、对称、协调、庄重的美感。用墙和廊围合成封闭式的形态空间,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威严、规矩、井井有条的章法和秩序。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建筑为东方独立系统,数千年来,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虽然在思想及生活上,中国曾多次受外来异族的影响,发生很多变异,而中国古代建筑直至成熟繁衍的后代,竟仍然保存着它固有的结构方法及布置规模。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中国古建筑木料、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材构架的形式为主要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具有一种方正、简单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外装饰丰富而多彩。4.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中国木造结构方法,最主要的就在构架之应用。北方有句通行的谚语,“墙倒房不塌”,正是这结构原则的一种表征。其用法则在构屋程序中,先用木材构成架子作为骨干,然后加上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负重部分全赖木架,毫不借重墙壁(所有门窗装修部分绝不受限制,可尽量充满木架下空隙,墙壁部分则可无限制的减少);这种结构法与欧洲古典派建筑的结构法,在演变的程序上,互异其倾向。中国木构正统延续了三千多年的寿命仍还健在。这种结构方式,是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组合而成,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具有弹性的结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再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寺院、宫殿等大型建筑物经常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在一起形成排架,然后用枋、檩斗连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中多采用此形式。井干式:是木材之间交叉堆叠而成,因其所围合成的空间与井相似而得名。这种结构是比较简单原始的,现在已很少使用了。中国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一座座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最后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群体建筑。就单体建筑而言,长方形的平面布局最为普遍。此外,还有正方形、似圆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的布局。就整体而言,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横两轴线进行设计布局,借助于周围建筑群体的烘托,使主体建筑物凸显得格外宏伟。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就势而建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之美,整体上体现为恢弘壮阔,细节上体现人性细腻。在整个建筑中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建筑形式。庑殿、歇山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应用在一起,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还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的美感。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装雕等。彩绘具有装饰、标志、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元素,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而且还可以防虫蛀。在我国古代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红、明黄为尊贵之色。我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个艺术风格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无论是从都城规整化,还是宫殿组群的组织性,抑或是佛寺格调的华丽,甚至是陵墓的依山营造、气势磅膊上来看,我国古代建筑都体现了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整体建筑艺术风格可以用“和谐壮美”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完美体现着中国的审美艺术。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形式
我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含蓄而又中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与欧洲等其他国家建筑体系中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再则,古代建筑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它不再是体积的任意堆积而繁复重累,也不是垂直一线上下同大,而表现为一级一级的异常明朗的数学整数式的节奏美。这使它不同于吴哥寺那种繁复堆积的美。比如,元代城门以其厚度薄而倾斜度略大的形象,自然具有某种异国风味,它似乎有点近于伊斯兰的城门。明代城门和城墙则相反,它厚实直立而更显雄浑。尽管这些都已是后代的发展,但基本线索仍要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想的范围,在建筑中,他们也仍然没有离开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界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古代建筑理性精神的重要表现。如果说希求人间的环境与自然界更进一步的联系,那么它追求人为的场所自然化则是尽可能与自然合为一体。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