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论文(2)
诵读国学经典论文篇二
国学经典诵读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
[摘要]诵读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的道德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转变人心入手;让孩子们来诵读经典,从根上汲取丰富的营养,在他们人生的转折时期,进行正向性的发展,早日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真,善,美,学会用道德准则去处世。
[关键词]诵读经典 道德 品德教育 文明 诚信 感恩 心性 改变
目前,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已成为社会隐忧,对现实和未来社会的和谐构成潜在的道德障碍,青少年的放纵、叛逆,其实也正讽刺与挑战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挑战着我们的德育。人们把青少年的道德问题概括为“问题少年”。2007年9月我开始担任高一<11>班班主任,这是一个全由三限生组成的班级。所谓三限生即未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必须缴纳一定择校费的少数学生。这些学生可以说都属于“问题少年”,他们不爱读书,奇装异服,耳上穿孔,裤子挖洞,讲“义气”,爱打架,高消费,整天追星攀比,脾气喜怒无常,早恋,与成人顶嘴,成夜泡在网吧、游戏厅聊天。无视前辈的奉献,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嘲笑师长的管教,抵制成人的观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一、固本溯源,道德教育的关键不是治标而是治本
如何医治青少年心灵?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国学经典诵读是一剂“良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深深懂得:教育改变的是人,而人的转变最根本的是心的转变,而心的转变仅靠知识、靠说教、靠灌输,其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的道德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转变人心入手;而人心的转变,必须启动生化人心、演绎人心的能量。这种能量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
诵读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我在实践中体会到,现行的各类道德教育模式,之所以低效或无效,之所以走入困境、进入误区,是因为这些道德教育模式,他们把道德降格异化为一个哲学名词、一种伦理说教、一种空洞的形式、和一种虚无的政治口号。因此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今天的教育弊端之症结,都是只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只注重表面的教育,而忽略了他们的精神需要,那些“灰色”的歌谣和孩子们张扬的表现,只能进一步的说明孩子们太需要精神的滋养了,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他们内心没有依托,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发泄自己的郁闷及空虚。古时的圣人所遗留下来的那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经过几千年的洗刷,仍然是光彩夺目。这些能量可以从本质上、心性上改变一个人!心性是人的根本,只有心性补充到“知识”,吸收到能量,你外在的方面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让我们用心中的道德来挽救自己,挽救我们今天的教育,挽救我们的孩子。
二、形式多样,读经诵经培养了学生健全人格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我采用经典诵读加班会教育来进行品德教育。即每天利用早读时间(40分)中的十五分钟以及每节课前五分钟进行诵读,然后紧紧扣住每周一次的班会时间来进行德育教育。
我发现学生热情非常高涨,每天早读的十五分钟时间,开始高声诵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周周点评,月月小结,每二至三个月一次书面总结的方式。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高认识,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法;以便对实验中的文字、资料、能及时整理、收集、积累、总结,以期进一步完善。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也自然养成。我从学生三次小结写上来的一百多份自我总结中,分析这些“问题少年”的心理路程,走访家长,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教育的确出了问题,我们教师的责任感的确出了问题。孩子无罪,罪在我们教育,罪在教化啊!整天沐浴在道德的春风里,孩子的变化可想而知,侯占元的父亲说:“上初中时这娃成天跟社会上的人鬼混,打架斗殴、惹事生非,通宵上网,几天都不回家。在学校不好好念书,经常旷课,谁说都不听,我们早就不想管他了。现在他变得懂事点了,知道做作业了,也按时回家,不出去胡跑了。”这种转变还表现在许多同学身上,如古力特、陈鑫、杨琦、刘欢、哈媛媛、叶青等同学,他们思维的转变就非常明显,他们思考问题开始从内部寻找原因,在自心深处找问题,因而他们的学习成绩也稳定,对生活、学习的心态乐观向上。如叶青同学,他在总结中写道:“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孩子,能上得起高中,并且能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真是太幸运了。而我呢,成天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却从来不把这些心思花在学习上。再想起前几天老师讲的石媛婧的事迹,同样是农村的孩子,为什么她能吃那么多的苦,而我却不能呢?我真的很后悔。”
三、感恩诚信,经典诵读提升学生道德水准
长期以来,由于异化的教育对孩子从小就灌输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外求型思维模式。衣服破了,家长买新的;衣服脏了,家长给我洗或洗衣店去洗;肚子饿了,家长给我弄吃的或到饭馆去吃;屋子脏了,家长给我收拾;学习不好了,老师没把我教好;考不上大学,是学校教育质量不好……等等。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在被异化的教育下培养灌输的外求型思维模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考方式,而要使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处世方式,必须矫正孩子已经形成的这种不正常的思维模式,打破这种禁锢孩子个性发挥、人性发展的错误的思维方式。
近几年来,我把班会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非常优越的平台,给学生讲感恩诚信教育,这是品德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与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着感恩思想一脉相承。我们把国学经典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等等。我们还要求学生把从书本中学到的“孝”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动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每学期班级评选“敬老孝道”好学生公布在光荣栏里,家长会上广泛宣传。并鼓励学生在每周或每月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老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这些活动的开展,拉动了学生心底感恩的弦,使他们懂得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曾经的“浪子”古力特同学多次为生活困难学生和行乞老人捐款,并坚持每周为八十多岁双目失明的爷爷洗澡搓背,其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可见一斑。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当今社会诚信危机正侵蚀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因而诚信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诚信的经典名言,如“人不信而不立”“一诺千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言必信,行必果。”以及《弟子规》《三字经》中的许多片段。并开展如《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抄袭害了谁》《诚信是金》等主题班会,以及诚信承诺、成人宣誓活动,并根据需要让诚信名言进入课堂,用于指导学生的做人准则。使他们懂得在与人相处中要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尊重他人,更重要的是要守信他人。
中学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学培养的成功,则一生就成功;中学培养的高尚,则一生都高尚;中学培养成材料,则一生就是国家的栋梁!今天我们让孩子们来诵读经典,从根上汲取丰富的营养,在他们人生的转折时期,进行正向性的发展,早日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真,善,美,学会用道德准则去处世。这样我们所期望的道德的社会也就为时不远了。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找到丰富的营养,才可以滋养我们和孩子们这些干渴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发展水平。
看了“诵读国学经典论文”的人还看了:
3.国学经典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