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的大学生毕业论文

思远分享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接下来,小编带你欣赏几篇有关国学经典的论文吧。

  国学经典论文1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实力是焦点,教育竞争是后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和目标,要办好教育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我校是一所以培养幼儿英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师范学校,长期担任着向京津冀等地输送幼儿英语教师的任务。在培养合格师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明确目的,高度重视

  教育要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以心灵启迪心灵。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弟子规》上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作为师者,我们要拿出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良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胸怀,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让古人智慧在我校开花结果、发扬光大。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是九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九零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敢于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是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启迪智慧、开启心灵、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一)孝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使人品德高尚。“见贤思齐”,时刻记住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开篇就提到“首孝悌”。可见做人首先要做到孝。《孝经》把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所以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做一个有德之人,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万物与我一体,就达到孝的最高境界了。通过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把孝心打开,要把对父母的爱推及到对师长的爱、对同学的爱,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再进而拓展到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规则意识

  《弟子规》中提:“朝起早,夜眠迟,”“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一些小事,但是要知道,圣贤正是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规范,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并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炼自己的一种诚敬之心。一个人的良好的德行就是在这种日常小事当中,通过生活点滴中来养成的。当我们每时每刻都不放松自己,而养成一种诚敬心的时候,那么诚敬就变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自然就从里到外都是诚敬,古人讲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把学习国学经典与学习践行《师范生行为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我校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礼仪教育、内外兼修

  今天的社会,人们过分追求“自由”、“个性”。言行举止都不太在意,“不拘小节”。甚至有的言行粗鲁,举止不雅、穿着怪异。而古人告诉人们言谈举止、行走坐卧、接人待物、穿着打扮应该如何去做到才会更加文明、文雅、得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懂得礼节,这个礼节基本上就是长幼有序,长者在先,幼者在后。《弟子规》中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3]。在长者面前说话要显得礼貌,不得轻狂。“对尊长,勿见能。”“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3]。行为举止要从容大方,不能行为猥琐。“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3]穿着要得体,衣冠要整洁,不宜坦胸露背,有伤风化、要朴素大方、不求奢华。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内外兼修、把学生培养成为内有修养、外有风采的高素质的人才。

  (四)师德教育、坚定教师职业信仰

  教育学生勤奋好学、终身学习、爱岗敬业、忠诚乐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和献身教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金钱利益,能够淡泊明志、安贫乐教。“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要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仰。对学生要有无隐无私的仁爱情怀。以一颗仁爱之心来对待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在教学中还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寓理于事,寓教于趣。”“相机而授,适时而教”。作为教师始终秉持孔子的严谨笃学,求真务实、善学乐教的治学态度,担当起思想文化传播者和智力资源开发者的使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探索新路、贯彻落实

  研读国学经典,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重在贯彻落实。为了很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研究和传授,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校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途径。

  首先,成立“国学教育研究会”,作为研究传授国学经典的中枢机构。

  学校主管校长总负责,成立了由政、史、文等科目的骨干教师及学生管理部门的教师组成的“国学教育研究会”。专门负责国学经典资料的搜集整理,教学研究、人员培训、组织实施,检查评估、信息反馈、协调落实等工作。“国学教育研究会再对由各班班干部组成的“国学研究小组”进行组织培训,以保证学校的这一活动顺畅有效地落实到每班和每位同学的学习活动中去。

  其次,创设情境,让校园浸润在国学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中。

  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动员大会,让广大师生深刻领会学习国学经典的重大意义,掀起学习国学经典的高潮。同时校园的陈设布置要处处让同学们感到每时每刻都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从校园标语的悬挂、校园橱窗、教室版报、餐厅环境的设计,到每天早中晚校园广播中国学经典的美文诵读,以及一些传统音乐的吟唱,都给同学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诵读的音韵美中去感悟古圣先贤文章的境界,诗词的美感。让校园浸润在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中。

  第三,把国学教育内容融入各科教育教学过程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战场。把国学教育与各个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国学教育,是我们探索国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如,在语文、英语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面向世界、吸纳世界各种文明,具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同时又兼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质,在历史课中探索中华文化在中华历史沉浮中的作用及其时代价值,在政治课教学中探求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及当今中国踏上复兴之路的精神动力,在音乐课中学唱传统文化歌曲,书法课中书写国学篇目字帖等。

  第四,组织各种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学校“国学教育研究会”定期组织国学经典专题讲座;组织全体师生参与的学习实践国学经典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在清明节组织同学进行郊游活动和采风活动,感受民族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学期末学校要评选出国学经典学习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通过各种活动确保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总之,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学生切实中华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找回民族自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国学经典论文2

  近期,巴蜀书社出版了陈德述教授所著《周易正本解》(以下省作《正本解》)。《正本解》是陈德述教授多年心血之结晶。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著名易学家唐明邦先生誉之为“对数千年来解《易》方式正本清源而获得的易学硕果”,披览之余,深以为然,谨述感言于次。

  一、表面上看,《周易》是卜筮之书,然而文王、周公、孔子借此向世人传播了历代圣贤的思想,此即所谓“神道设教”,“寓教于筮”。《正本解》抓住《周易》义理寓于象数的特点,以义理与象数的统一为解卦基本原则。“周易正本解”就是旨在正本清源地解读周易。

  在《正本解》看来,《周易》本应从“尚其辞”、“尚其变”、“尚其象”、“尚其占”等不同角度加以考量,然后综以观之,善以析之。《正本解》强调《周易》之“本”与“正”,以象数为依据来解释经文,说明《周易》之卦爻辞决非作易者随意杜撰,是皆有其象数依据;以此为基础进而演绎、对接现代哲学理论,揭示其中的思想意蕴和理论价值,方才符合周易文本自身的状况,更具亲和力、说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本”首先是回到文本,而不是对《周易》文本中存在的象数内容虚与委蛇,信口开河;更不是视而不见,一扫了之。


猜你喜欢:

1.国学经典读书感悟作文1500字

2.国学经典的感悟作文1000字

3.十则关于人生道理的国学经典故事

4.国学经典读后感论文

5.大学国学经典论文2500字

  >>>下一页更多精彩“有关国学经典的论文”

188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