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大学生毕业论文(2)
二、《周易》共64卦,每卦由卦象(卦符)、经文、传文三部分构成。象由数生,有关象数的学说体现了《周易》区别于先秦其他典籍的特殊性。古人习易,皓首难以穷极;今人读经,尤增望洋之叹。《正本解》虑及今人之痛痒,首列《基础篇》,以为初学者入门之向导。《基础篇》依据《周易》一书的特殊性,重点介绍了有关象数方面的知识,以扫清读易的基本障碍。
三、本书以辩证的哲学智慧解读《周易》。作者视《周易》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经典,从中抽象出“五个思维模式”和“八个哲学原理”。
“五个思维模式”是指“太极思维模式”,“互补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模式”,“察来思维模式”,“和谐思维模式”。《正本解》认为“太极思维模式”注重以整体统帅局部;“互补思维模式”强调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渗透、相互过渡的特点;“象数思维模式”引导人们从“象”(卦象)的变化中解读其蕴含的“意”;“察来思维模式”是指预测未来的思维模式,即彰往以察来,见微而知著;“和谐思维模式”是追求对立之双方相生相济,协和平衡,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
“八个哲学原理”是指“宇宙统一原理”、“阴阳交感原理”、“生生不息原理”、 “中道和合原理”、“让识模写原理”、“由微知著原理”、“人道和谐原理”、“文明进化原理”。其中“宇宙统一原理”、“阴阳交感原理”、“中道和合原理”、“由微知著原理”、“人道和谐原理”是“太极思维模式”、“互补思维模式”、“察来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模式”在逻辑上的延伸。而“生生不息原理”则揭示了“易”的运动本质,“文明进化原理”则揭示了人类社会运动的理路,强调了《周易》革卦、鼎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正本解》否定了某些西方人士所谓“中国没有哲学”的偏见,纠正了部分国人把《周易》仅仅当作算命之书的偏颇,对于弘扬国学中的人文精神、辩证智慧以及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四、本书凸显了《周易》在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作者在注释经文时,关照了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思想方法、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国家管理等等方面着墨颇多。例如在注释《坤·文言》“积善之家”一段时说,罪恶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由不善的苖头发展而成,“告诫人们要修德、行善、积善”,这是一般人必须具备的德行,至于官员,更应如此。作者在注释“革”卦和“鼎”卦时,强调改革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只有“革故”才能“鼎新”,只有“用诚信之顺应情势革除旧命”,才能消除悔恨,获得吉祥,给人民造福。
国学经典论文3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开始知道感恩了,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五年级一班(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的一节晨会课上,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学生有的皱眉,有的抗议,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看不明白,也读不懂,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好吃懒做,沉迷游戏的少年,学习《弟子规》后,居然痛改前非,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片中的少女,娇生惯养,痛恨父母,打架斗殴,恨世吸毒,学了《弟子规》后,居然洗心革面,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1)班的带动下,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从弟子规开始”,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班干部)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校园垃圾)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每天的早操时间,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学生严肃认真,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从小娇生惯养,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妈妈觉得不可思议,而他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家长对国学与国学教育所持的肯定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少或忽视了什么。这些调查坚定了学校实施国学教育的信心。为此我们按照诗、礼、书、画、武、乐六方面,对全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让“新六艺”,弘人文,烛照心灵,成长身心。
我们认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有生命力的东西就越有价值。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是中国人文化生命的种子,弘扬国学文化关系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生心灵最澄澈的时候,背诵一些传统经典,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