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盲井电影影评3篇

乐平分享

  盲井电影影评1

  前几天看了《盲井》,我想当然地把英文名翻译成《blind well》,看到海报以后才知道是《Blind Shaft》,因为英语中Shaft有陷阱的意思,所以用起来显得更为贴切些。“陷阱”,很清楚起表达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盲井》是根据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的,说是根据小说改编,我找来书一看才发现电影跟原著已经有很大出入了,其中改变的不乏小说的结尾。

  《神木》获得过老舍文学奖,然而名气却不是特别大。

  不得不说,《盲井》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出乎意料地整部电影没有一点音乐。电影的基调是灰色的,开篇便是一个悠长的长镜头,把人的视线一直往井下拉,井口越发狭小。

  《盲井》象是一部纪实电影,晃动的镜头显得真实而平静。没有丝毫粉饰,如果不是主角的存在,往往让人产生不是电影的错觉。

  两位矿工——唐、宋以亲戚的名义把其他矿工骗下矿井然后杀害领取赔偿金。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一个年仅16岁的小孩——元凤鸣。在矿井里生活的时候由于矿主的精明,二人迟迟下不了手,这使得凤鸣跟唐、宋二人有了接触的时间。宋因为家中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因此对凤鸣有了情感上的认同。其中凤鸣在工作闲暇时看书等细节也做得很充分。

  三个人的关系中,凤鸣是待宰的羔羊,身在虎口却浑然不觉,为了感激“二叔”(宋)给他找到了工作,生活中他处处为宋着想。可以说在情感上凤鸣已经把宋当成了真的“二叔”,而在这个过程中,宋也逐渐“入戏”。极具戏剧色彩的是凤鸣的父亲也曾经是唐、宋二人的牺牲品。宋对凤鸣始终存在着愧疚之心。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最为原始的淳朴。宋在跟唐争论该不该对凤鸣下手的时候找过很多个理由,其中包括已经杀了他父亲,再把他杀了等于断了人家香火,要喝送行酒,以及带凤鸣去找妓女等等等等。凤鸣的出现唤醒了宋心底沉睡多年的良知。一个初出校园的孩子,用最为真挚的感情融化了一颗坚冰包裹之下的心。他们带凤鸣去找妓女,凤鸣死活不从,宋便威胁他说这是在放松自己。凤鸣在胁迫之下拥有了“完整的人生”,然而这在他的心理上却产生了阴影,一个善良的孩子是不允许自己做出这种事的,凤鸣哭诉“自己是坏人了。”在矿上工作一段时间领到第一份工资,三人结伴到集镇上玩,在这过程中凤鸣跑去买了一只鸡,回来的时候被宋打了一巴掌,凤鸣告诉他这是为了孝敬他。可想而知宋心底的震撼。“送行酒”就是用这只鸡做的菜。在这之后,唐、宋二人举行完了全部的仪式,在随后的时间里,凤鸣随时都会失去生命。

  在一次下井的过程中,唐再次提出要了结凤鸣,结果又被宋制止。于是唐便对宋也下起了毒手,当他向凤鸣举起凶器的时候,身后昏迷的宋把他打死了。最终的结果是,一声炮响,唐、宋二人被埋在井底。而凤鸣则领到了矿上补偿的6万块钱。

  唐有句很经典的台词“谁碍着我挣钱,我就杀谁!”在他眼里,一个生命仅仅是一个数字,三万块钱,人性的泯灭和道德的沦陷在他这里得到最为深刻的体现。影片象一杯浑浊的水,放大了社会的阴暗面,透露着肮脏、贪婪。

  影片的结局很有意思,似乎有点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唐、宋二人杀害凤鸣的父亲,平分了三万块钱,最终在凤鸣身上偿还了。这也是导演手法上的处理,电影残酷的情节留下了一个善意的结尾。

  影片的主题据说是反映社会在功利主义下善和人道的迷失,社会在急速发展的同时缺席了精神教化。然而我想这是导演在表达手法上的艺术处理,可以说导演夸大了这个现实。影片反映的问题社会的确存在着,不过没有可怕到那种程度。

  电影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显然,这是一部小投资的电影,不过这丝毫不能遮住电影放射出来的光芒。《盲井》是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引人深思。

  写到这里,《盲井》的影评也就写完了,我想补充的是我对电影的一些宏观上的认识。

  我感到很欣喜,大陆的电影最近几年出现了高质量的飞跃,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本土制作的优秀作品。

  跟《盲井》风格类似的电影有《世界》、《青红》、《红颜》、《孔雀》等等,这些电影的共同点都是,投资小,然而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却很大。个人而言,很喜欢这类电影。

  大陆的电影最近几年也不乏大制作,这是国产电影跟国际接轨的标志,也是好事。此类电影有《英雄》、《十面埋伏》、《无极》、《霍元甲》等。这些电影的特点是明星演员,超强的幕后制作班底,华丽的画面。

  美中不足的是没内涵,几乎这些是通病。《英雄》在全国吵作的时候呼声很高,然而真正看到的却觉得很无奈,对白很无力,几乎看不出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东西。

  《无极》被互联网狠狠地恶搞了一把,馒头似乎成了这部电影的阿喀硫斯之踝。一部很严肃的电影被恶搞得无厘头让陈凯哥也很无奈。在我看来电影中真田广知跟张东健的汉语也成了缺点,我知道这么处理是为了考虑亚洲其他地方的票房,然而两位外国人汉语说得实在不敢恭维,语言上的障碍妨碍了演员情感上的表达。此外,我对刘烨饰演鬼狼的角色也持保留意见。刘烨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我看过他演的几部电影,包括反映同性恋题材的《蓝宇》。纵观刘烨演的这么多电影,可以发现刘烨的一个特点,这是一个能从气质上表达出淡淡忧伤的演员。这种忧郁是现代的,与鬼狼的角色似乎不大沾边。演员的戏路有的时候会把观众的思维造成定势。打个比方,如果让星爷出演《花样年华》里的周慕云,在别人看来也许这是一种突破,但是在我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荒诞了。

  当然我们不能对每部电影都委屈求全,毕竟国内电影跟国外还存在这相当的差距。不管怎么说《无极》带给观众一道视觉上的盛宴,华丽的画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香港的电影曾经一度辉煌过,遗憾的是,现在香港的电影似乎有江郎才尽之嫌,香港影业存在着明显的断层。无论从导演还是演员,都是这样。看看香港最近都出了什么新片吧:《雀圣1》、《雀圣2》、《打雀英雄传》……这也是一种思维上的定势,这种电影是纯粹的商业片,没太大的意思。

  总结出了一个特点,往往优秀的电影都是通过小说改编的,这些小说往往没有太大的名气,不能太优秀。我想作家的构思总要比那些职业的编剧要更为缜密些。而且作家潜心创作的时候功利性也没专职剧本写手功利性那么强。

  看过陈道明年轻时候演的《围城》。《围城》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看了很多遍了,自认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陈道明演的《围城》没能表达出来原著的魅力。很多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旁白来表达的。这对导演、演员乃至整部电影来说,都是一种失败。

  盲井电影影评2

  中国的知识分子大概从来就很少有人存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原则,翻遍中国学人的皇皇巨著,又几人争过自由,求过独立?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悲哀。他们愿意卷入权力圈,那么,被权力碾得粉碎也就是该得的报应。

  ――――陈寅恪

  他们死了,死于导演对天道的认识,他们死了,这样才能在人性的阴郁里擦过一抹亮色。这个电影描述的一切,每一天都在家国贫瘠的山梁上发生。

  《盲井》是站在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上的,他站在了人性角度去反思中国当代采煤业的真实状况,在体制一致向钱看的状态下,私营矿主利欲熏心,使得井下作业的矿工生命处在危机四伏中。可是这还不是最让人痛楚的。痛楚的是在这样的事件里知识分子的熟视无睹和麻木不仁

  为了利益,某些人人性泯灭,他们将急于寻找工作的农人骗至私营矿井,将其谋害之死,从而骗取伤亡费的“人相食”故事。人性的堕落在于良知的却失,而良知、道德的体系建立在于知识分子的介入,而当下知识分子有几人存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嗟乎!奈何!

  在熟视无睹的人文环境里,描绘他们、拍摄他们、同情他们都是在道义上是苍白和虚伪的,那些在暗无天日的井下工作的农人兄弟他们连基本的人权都不甚知道。安源时期,毛泽东曾经讲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在当下,你又何尝看到知识分子肩负着良心和道义的责任走进矿区对工人和农民弟兄进行基本权利的启蒙?是知识分子在道义和良知的缺席使得中国下层人民和矿工的生活变得如此之悲惨和令人触目惊心。

  这样的人里,我也是一个。我们旁观着他们的屈死,他们只是我们在照片上无限接近的“工人兄弟”,在茶余饭后当成俯拾皆是的话题。仅此而已啊!

  他们的生命往往顷刻化为乌有,血肉之躯隐进煤层,点亮我们子孙灯红酒绿的夜空。

  他们生命的价格,不及富家之犬的一个零头,他们淋漓的献血染红新时代的太阳…

  他们为谁人驱使成为自相残杀的人兽,而没有人道和怜悯之心,罪犯的产生,首先是社会的责任(马克思·韦伯语)。

  《盲井》的立场是建立在天道上的,它发现了人性深处的黑暗和在某一刻良知的觉醒。虽然发现和泯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只要社会去关注象元凤鸣【注一】(读解这个名字的意义,可以看出导演的心理)

  影片开头下井的一场越来越弱的光亮和杀人者满不在乎的口哨声,将人性在苦难里的扭曲成兽行的悲凉直接点出。

  而导演在元凤鸣身上化了大量的力气的意义在于他确实站在全知的视角,在这个寓言体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个体的异化,16岁辍学的元凤鸣刚开始的纯朴和懵懂,看历史课本(这是导演对人性问题的反思)。

  完成“成人礼”后的哭泣(进入欲望和拼争(男性根的意义)社会的第一步)。

  洗澡一场意味含混的一笑对应最后他最后凝视焚尸炉烟囱的一瞥(成长的终极意义其实只是灰飞烟灭的无法逃避)导演将人生的命题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人的意义(恶与善)在哪里,舍与得的终极是什么,

  这些的思考是当代人文语境里被刻意忽略和回避的,社会人文的却失再一次将中国人回到了“丛林。”

  社会带给鸣凤的不再是课本的历史经典语境(儒家的善和道义)而是成人后欲望对心灵的占据,邮局再遇妓女时的暧昧举止,这是他开始靠拢社会法则的标志,一个向宋和唐转换的标志(这种逆转的责任在于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理性和道义启蒙的欠缺,在于对于苦难和贫瘠的无视),人性的善意的迷失是社会“尸灰”的蒙蔽,只有全社会对责任的担负,才能斩断“人相食”的残酷之链,才能将一些边缘和临界状态的人唤回良知的轨道。、

  启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对自己必须的要求,这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呼唤!

  天理灭了宋和唐,他们的不义为导演的思想体系所绝灭(两人的同归于尽)和元凤鸣的意外逃脱(导演的善意和伏笔:元今后的路和可能性)。导演的话题是沉重而没有答案的,他将一个社会未来可能性的命题给了所有的中国人。

  但是导演对片中的每个人都没有刻画成十恶不赦,老宋(街上救助失学孩子)的犹豫更增加了社会的道义责任,他们的泯灭来自何方?那些社会底层性工作者的问题亦让我们深思。

  因为人所共知的原因,导演在描绘中国真实社会状态时晦涩和隐忍的。只是通过私营矿主(不要谴责他们的黑心,他们的堕落是社会教化的缺席和失败)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整个家国在功利主义下善和人道的迷失,导演借助的只能是天道,这是一份悲凉和辛酸。

  电影给你视觉和良知的震撼,但是震撼完了之后,我们又能干什么?

  影片的演员,无论是专业的李易祥,还是非职业的演员们,在导演的调教下没有拘谨和造作,使得整部影片民友学院派的匠气,导演李杨厚积而勃发,以中年人对家国的了然拍摄了这样一部感人的优秀电影,也给那些功利主义的中国大师(沉迷于技术、色彩和虚无的古代中)上了一堂教育课:

  世界上著名的电影节不是靠吹嘘出来的,他们对人性命题和社会正义的推崇,唤起了世界对公正、良知和善良的责任,那些靠华而不实的精致画面和高科技的技术堆砌出来的大片,永远只是一堆包装华美的垃圾而已。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良知的,才会赢得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敬重和欣赏。

  无论如何,电影首先是人性和人文的艺术,这是每个电影人的必须的思索。

  【后记】

  在生命的坎上,我看见人性的真实,波兰斯基《怪访客》那跳两次楼的场景一遍又一遍划过眼帘,生命里有些事是自己必须承担和面对的,受难的意义是对自己人生坎坷的超越,在那孤助无援的时刻,是信仰让我不怕,是信仰灌注了善的灵魂。在那个时刻食指大哥的诗《相信未来》给了我力量。

  黑夜过尽,依旧是黎明。

  盲井电影影评3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宣传(教育)是穷人都是可爱可怜的。好像一旦穷了,思想就会纯洁,品质会提高。不论多不要脸,只要贴上“群众”、“穷人”的标签,都会受到同情和保护。这些天网上很多说农民如何坏的帖子,我倒不觉得是农民坏,城里坏人比例绝不亚于农村,且现在已经很难区分“城里”、“乡下”人了。但从收入上来讲,底层人可怕是千真万确的。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底层人中很多人坏的程度超乎想象。

  我每天接触很多底层的人,一开始我带着理性主义的幻想,逢人点头献媚,显得与底层人打成一片。后来我发现这些人中间很多人完全坏得没有底线,我个人因为与几个农民有买卖关系,他们抓住我是公务员的把柄,极尽敲诈勒索。我在很多人面前是强势的,但在这帮人面前我完全没有办法,直到有一天我也以暴制暴才算好转。

  我家乡的人可以在煤矿中砸死工友然后骗赔偿,也有父子先后强奸养女,还有强奸自己亲生女儿,还有强奸自己亲生母亲。如果把他们比喻成动物,倒是侮辱了动物。

  这些人渣往往希望社会急剧动荡,希望从其中捞一把,反正自己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还有的天天上访,我见过一个35岁的年轻人,因为娶不上老婆,没有钱盖房,信用社不给贷款就天天闹事,敲诈了政府2万元。后来还是不罢手,还要威胁到广场砍人,目的是敲诈钱。公知们准备怎样为这样的人渣辩护呢?

  底层人一旦突然有钱会变得异常恐怖,我住在城乡结合部,不少前一夜还在做苦力的人突然得到上百万的土地赔偿,完全乱了方寸。于是村口停满汽车,年轻人吸毒。我突然发现所谓“无产阶级”是天然的贱货。这些人大部分不到五年就几乎一无所有,高利贷收不回,钱被人骗。于是又想着法子敲诈开发商,要开发商给“过路费”、“采光费”。不然就大闹工地,结果又变成网络上的“开发商暴打村民”这样的题目了。

  底层人崇尚暴力,当街砍杀幼儿的人不是底层人吗?《南方周末》拼命为他辩护。马加爵不是底层人吗?杀了那么多同学还是有大量媒体为其辩护。其实不怪媒体,媒体的记者无论怎么西化,大脑的最深刻的还是对底层人无原则的同情,还是从小到大教育的影响。有的人尽管也出生在农村,但从小读书,读书完了就在大城市生活,与底层人鲜有接触,脑子里还是童年的回忆,他们不知道农村多残酷,不知道穷人有多心狠手辣。

  制度不完善,让底层人为所欲为,我见过穷人把宅基地高价卖给城里公务员,过几年搞开发了,又千方百计撕毁合同,法院当然判决当年的合同无效,普通中产阶级根本不是穷人的对手。底层人最擅长一哭二闹三上吊,要是你有工作单位,就把80岁老太婆丢在单位,要是你经营商业,就把80岁老太爷丢在门市。反正你都是输,还留下“欺负老百姓”的恶名。

  底层人是不是就战无不胜了?基本上是的。不然每一次所谓革命为什么都是底层人胜利呢?但小范围获胜还是有希望,底层人相信暴力,也害怕暴力,他们欺负你,你可以威胁,要显得奋不顾身、鱼死网破。一次我在成都搬家,我叫来一个三轮,没想到来了50多人,完全是一直暴民部队。他们堵住我的门,说人是我叫的,要是不搬家,要给打发的钱。后来只有一边报警一边冲出去做做出杀人的样子他们才退去。他们只害怕暴力。

  底层人口才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很差,相反的其中很多人是天生的演说家,他们善于从你说话中找出漏洞,一般逻辑是“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伦理。你和他讲伦理,他和你讲法治”。底层人家族中如果出现一个稍稍读书的人指点,大概就是战无不胜了。我见过一个野鸡大学毕业的学生指挥几个农民闹事,那真是完美组合。

  一些人希望改造底层人,那些大学生“村官”一开始都有这样的幻想,但他们在农村呆久了就会发现自己一坨屎都不如。现在很多人想搞"乡村教育",甚至想搞农村启蒙运动,学习投票,完全是扯淡。底层人可以民主?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不都是独裁吗?要这帮人投票,目的只有一个,把所有财产瓜分,瓜分过程中流血。这个问题放大来说,一人一票并没有什么卵用。

  希望那些时时刻刻同情底层人的人醒醒了。

    46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