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影评_电影追风筝的人影评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讲述阿富汗一个富豪人家的儿子阿米尔成长的故事。电影中有两个人物,对阿米尔的精神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追风筝的人影评,希望能帮到大家!
追风筝的人影评1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以追风筝为线索,描绘了生于阿富汗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的故事。他们情同手足,从小喝同样的奶长大。但是,他们却有截然相反的个性。小时候的阿米尔非常自私,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他父亲的关注,他很难容忍父亲对哈桑的爱。哈桑是一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人,他为了帮助阿米尔赢得他父亲的赞赏,舍命追风筝,宁可忍受阿瑟夫的拳脚折磨也不愿让自己的主人受到任何伤害。阿米尔知道哈桑被阿瑟夫打成重伤,可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假装不曾看到哈桑被打的这一幕。作者将阿米尔的自私与哈桑的无私和忠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刻画人的利己主义。由于阿米尔难以忍受自己心底的谴责,他想方设法逃离哈桑。20世纪80年代,俄军侵占阿富汗,哈桑和父亲逃离阿富汗去了美国,没想到哈桑和阿米尔这一别,竟成了永远。
在哈桑眼里,他与阿米尔的友情是弥足珍贵的。他曾经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曾经,阿米尔是哈桑的生活重心,他可以为哈桑做很多事情,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在阿米尔眼里,他曾经对哈桑真心相待,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对哈桑更多的是利用,所以后来阿米尔负疚离开了阿富汗,他在另一个国度逃避自己的情感。其实,人都是自私的动物,作者通过阿米尔的心理描写,放大了人性的卑劣面,希望读者能够清晰看到自身的弱点,尽可能地把弱点最小化。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许些小说人物的经历就是自己人生的真是写照。多读,多感悟,或许自己能够更了解自我。
在美国,经过了阿米尔自身的不断努力,他的事业和家庭双丰收。他不仅事业有所成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小说家,还娶了一位情投意合的妻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毋庸置疑,这是人人羡艳的生活。可是,拉辛汗的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原本的生活轨迹。
拉辛汗是他父亲的挚友,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见阿米尔最后一面。拉辛汗回到离开已久的故土阿富汗,他心痛不已。当时的阿富汗到处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衣不蔽体,瘦骨嶙峋,无家可归的难民随处可见。自从俄军撤离阿富汗之后,内战爆发。塔利班政府试图通过发动战争来夺得统治阿富汗的政权。塔利班人仇恨哈扎拉人,他们用与希特勒相似的暴行来清洗哈扎拉人。哈桑和他的妻子因此被残害了,留下了无辜的雅拉博。年纪小小的雅拉博已经尝尽了人生的生离死别,还有残忍变态的性虐待。拉辛汗见到阿米尔之后,把不为人知的秘密告诉他。阿米尔和哈桑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的父亲上了自家的仆人,把一切责任都推卸给阿里,哈桑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阿里的孩子。刚开始读到这里,心底的愤怒油然而生。我们一直在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论调,可是看清现实的人都会知道这一论调都是欺骗天真无知的愚民而已。有的人命好,生在富贵人家,天生家财万贯,有权有势。而有的人,却只能做一辈子的仆人,为了生活卑躬屈膝。有钱人犯错可以用权势和金钱去掩盖,而穷人只能忍声吞气,哑巴吃黄连。在那个时代,如果富家公子睡了自家的仆人,会被邻里冷嘲热讽。阿米尔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名誉,选择了放弃哈桑这个儿子,忍心让他跟着阿里做一个任劳任怨的仆人。虽然父亲给哈桑的爱并不少于给阿米尔的爱,但是这两者的性质已经不一样了。
阿米尔知道这个秘密之后,刚开始是不相信,可是后来他用以前的记忆碎片来说服自己接受这一个事实。渐渐地,他由不相信到埋怨和悔恨。他埋怨父亲和拉辛汗为什么隐瞒他,同时悔恨自己当初对哈桑这么无情。其实,阿米尔和他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为了掩盖和逃避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而选择了伤害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其实,我们都能从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长大后的阿米尔,为了赎罪,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处于混战中的喀布尔,从阿瑟夫收里救出了雅拉博,哈桑的儿子。经过不断地挣扎和努力,雅拉博跟随阿米尔定居美国。这个是不是大家都想要的结局呢?也许是吧。这是经历困难之后最完美的结果。雅拉博去到美国,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渐渐地忘却那些不堪的回忆。对于阿米尔来说,他也有赎罪的机会。
这本小说的基调是悲情的,描绘出那个战争时代阿富汗人民的悲惨命运。但是,小说的结局又是给人以希望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犯了大错之后都难以有机会赎罪,导致自己只能永远活在自我谴责中。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至少他有赎罪的机会。
父亲是一个在阿富汗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建了抚恤院,为了阿富汗的和平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是一个不被世俗所束缚的人,为了坚守自己内心的原则,甚至连生命都可以抛弃。但是,他也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抛妻弃子。从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人类是一个矛盾体,优点和缺点并存。我们要认清自己,努力地放大自身的优点,缩小自身的缺点。唯有这样,人类的历史才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追风筝的人影评2
—— 他不是一个追逐风筝的人,他知道风筝在哪里,仅此而已。
黄沙、驼铃、破败的喀布尔,白墙、蓝天,男孩追着风筝。这是一个讲述守护与救赎的故事,讲述一对兄弟对梦想的追逐,讲述一个长辈对子侄的守护,讲述一个男人的自我救赎的故事。
作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追风筝的人》没有跳出伦理片的定式。编剧大卫·本尼佛(David Benioff)和原作者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用神秘陌生的中东世界,饱受沧桑的阿富汗国度,为受众构建的是一个世界观下的伊斯兰教世界。整部影片阐述的守护与救赎,就是传统基督生价值体现。
世界上的宗教或者类宗教的组织成千上万,它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强调着“救赎”和“守护”的却一直是。救赎,是对自己过失的挽回和忏悔,这对于宣扬原罪的基督,尤其重要。我们可以说其他宗教的祈祷都是对于未来的期望,对于神明的申诉,而只有基督祷,则是悔过,跪倒在耶和华身前,忏悔自己的不是与不该。守护,是对自己信仰和誓言的坚守。基督影响下的作品中,值得一提的是西欧长诗。在诸如《罗兰之歌》、《石中剑》等作品中,其核心人物形象的圣骑士,他们一直高呼的是“为我人民,为我王!”(For my people, for my king. )。这个口号,直到现在仍被绘于英美德等各国的军徽之上。不难看出,在基督的两千年里,这种守护的信念,是贯穿至今的。
这部影片从整体上来讲,就是第一主角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对于童年过失的悔恨和拯救,也是第二主角哈桑对于自己誓言的守护。
阿富汗,喀布尔,阿米尔的童年时代就在富裕的家庭下度过。哈桑是服侍阿米尔的小仆人。一对男孩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但是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给予了更多的关爱,使得嫉妒之心在阿米尔的心中滋生。在一次斗风筝大赛中,阿米尔和哈桑的风筝在空中割断了众多对手的风筝,取得胜利。忠诚的哈桑对阿米尔许下“为你,千千万万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的誓言后去追那只断了线的风筝。但是意外发生了,在一个死胡同被流氓阿塞夫截住,哈桑为了保护那只风筝,也是为了守住对小少爷的忠诚誓言,遭到了阿塞夫的强奸。而阿米尔由于懦弱和在心里埋藏已久的嫉妒,一直躲在后面,始终没有去救出为他千千万万遍的朋友。事后,出于愧疚,阿米尔用小伎俩将哈桑赶走。
在岳父家的晚宴上,经历过一路的心灵历程后,阿米尔面对岳父的指责和发难反驳道:“将军先生,我的父亲睡了他的佣人,她给我父亲生了一个儿子叫哈桑,哈桑已经死了,睡在另一个房间里的是他的儿子,我的侄子。还有,请您不要再叫他哈扎拉的孩子,他的名字叫索拉。”这段对话堪称真正的高潮和结局的开始,阿米尔已经不是那个懦弱的阿富汗富家少爷,而是一个真正刚强的,成熟的男人!他懂得抗争和正义的价值,这也是民族的包容性的具体体现。
直到影片结局,阿米尔带着侄子索拉,来到湖畔公园放着风筝的时候,带给观众们的除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之外,还有这部影片的点睛之笔。阿米尔坐在上坡上,对着索拉意味深长的说着:“你的父亲哈桑,他不是一个追逐风筝的人,他知道风筝在哪里,仅此而已。”
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跟着阿米尔的视野一直追逐着风筝,以为大卫所指风筝的意向是阿米尔的誓言时,其实真正的誓言却是由不起眼的哈桑一直守护着的,而阿米尔则是在自我的救赎。救赎他原本懦弱且脆弱的心灵。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追风筝的人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