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周恩来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3篇

乐平分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恩来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周恩来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1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前两天里,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思想没有说实话,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弄虚作假的行为。但是周明察秋毫,甩开干部访贫问苦,了解了实情,并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经过研讨,决定调整农村政策,取消公共大食堂。

  影片刻画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当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已经迈进屋子里的一条腿又迈了出来。同样是吃饭,在吃连弟奶的拽面时,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周关心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彰显着对人民的关心。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深夜整理材料的情形。白天在外奔波一天,本来已经很劳累了,却依然工作到深夜。一天晚上,竟在桌子上趴着睡了一夜。在给毛主席汇报情况时,打电话一直快到天亮。周的工作精神让我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在影片中还让我感动的是连弟奶。她为了让周吃上自己亲手做的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棺。可见伯延老区人民对的热爱之情。

  周,我们的好,我们想念你,我们永远怀念你!

  周恩来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2

  昨天,单位组织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于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实在不抱多大期望。。

  电影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好几次,都忍不住擦眼泪。谁说主旋律就不好看了,关键得看谁拍,怎么拍。电影讲的是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周恩来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白天黑夜里和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建国伊始,新中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一边是鞠躬尽瘁的好,一边是朴实心诚的好村民。我想,这个电影主要还是给领导,给党员干部们看的,看看当年是怎么下基层调研的,不作秀不敷衍,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

  不过,我的感动并不是来自于此。歌功颂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搀着老太太,抱着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干得多,这些在新闻联播里天天都能看见,不算新鲜。倒是老百姓们的无私让我感动。重病的汪老师脚肿的穿不上鞋,坚持给孩子们补课。八旬老太太宁愿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也得让吃上碗自己扯的面。养了四个孩子的单亲父亲宁愿再苦再累,也不愿带走最小的孩子。还有那些肚子饿的咕咕叫,却千方百计告诉千万别为这点事费心的老百姓们。他们的身体趴在泥里,如黄土一样的卑微,心里却有坚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里却满满的。

  在邯郸伯延公社的四个昼夜,走街串巷,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和老百姓吃在一起,打成一片,包含了多少对老百姓的深情厚爱,把招待自己的红烧肉分给壮劳力吃,自己和百姓一起喝菜汤,吃窝头。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发号施令,却赢得了百姓最真挚的爱。即将回去时,连弟奶奶用自己的棺材换来一碗拽面,把当政者与老百姓之间爱和权利的平衡推向高潮。含泪吃了这碗拽面,私下却安排工作人员把连弟奶的棺材送了回去。这碗面是老百姓对爱的最高回馈。

  影片中走了,群众哭了,那是真心的泪流,群众此时此刻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向内的力量,向自己的内心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依恋周?

  影片看完了,忽然想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此来纪念人民的好,并借来自勉!

  周恩来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3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来到河北邯郸伯延镇,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尽快回去的时候,周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贯穿影片的主线是求真和“善意”谎言的矛盾冲突,而无论哪一方的主观目的都是善意的、积极的。周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即便是郭凤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隐瞒真相,目的也是为了“不让中央着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这一矛盾冲突让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应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过程中,有几点格外让人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真诚道歉,“我是,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328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