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唱歌>发声方法>

洞箫的发声原理是什么

绮萍分享

  洞箫是一种吹管气鸣乐器,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多用九节紫竹制作,洞箫的发声原理较为复杂。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洞箫发声原理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洞箫的发声原理解析

  箫确实是中空的,现在还有很多箫友把上端顶盖去掉,据说能更好的控制口风音色。发声原理吗!我想应该是通过嘴唇控制,气流撞击箫壁发出的共振音。

  洞箫的产生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贾湖遗址延续1500年即9000年前到7500年前,发现的骨笛包括5孔,6孔,7孔,8孔,众多实物证明,骨笛在此由5孔发展到8孔的完整历程。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中。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 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的形象。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完全一样。

  洞箫的挑选方法

  材料

  首先要看竹子是否老结,表皮是否光洁,尽可能没有破皮现象以免影响美观。就老结的竹子来说,尽管拿在手中很压手,同时还该注意竹质纤维是否细密。有些竹子拿在手中虽然很沉,但是由于竹质纤维粗疏,吹奏起来音色就不十分好。

  其次得看长度是否得当。有些演奏家追求“九节”,竹子的助音孔以下留得很长。这是不恰当的。就G调洞箫来说,其长度选择以不超过850mm为宜。实际上这里所讲的九节,所指的是适用长度,即助音孔以下留一截即可;留得过长,也就增加了双臂的负荷,容易疲劳,而且多留的一截对于音色的改善也没有作用。原来在适用的长度内,节多的洞箫的两端管径差就大;两端存在的关径差,保证了洞箫各个洞箫音区音色的统一和平衡,而且有利于低音的共鸣,使柔弱的低音变得厚实;洞箫的长度过长、节间距过大,就成了增加双臂负荷和影响美观的劣势。由此可知,洞箫两端存在一定的管径差,于保证有良好的音色是有意义的。

  做工

  洞箫的做工是否精良,可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部分。

  外在部分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即音孔、吹孔的开挖是否光洁,音孔的大小是否统一、美观。

  所谓的内在部分,指的是音准和音色。音准,音色除同管径、管壁厚薄、吹孔深浅和形状相关而外,更同演奏者的口型密切相关。因此,挑选时应予以注意。

猜你感兴趣:

1.箫的吹奏技巧和指法 箫入门教程

2.洞箫的发声原理

3.高一语文必修二古文复习资料

4.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大全

5.diy乐器制作

    205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