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唱歌>发声方法>

鼓的发声原理

绮萍分享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鼓的发声原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鼓的发声原理:

  一、鼓的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

  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

  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二、鼓的发声原理

  物体的振动(也叫机械振动)可以在空气(也叫介质)中传播,振动在空气传播就是声音(也叫声波),当声音传入我们的耳内引起鼓膜振动,我们就听到声音。振动的强烈程度决定声音的强弱,振动传到某一物体并引起该物发生振动时,又恰好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传来的振动频率接近或相同时就会发生共振,共振时物体振动的强烈程度会大大加强。

  打鼓时鼓面振动引起鼓面下的空气也振动,由于鼓的设计使鼓固有频率与 鼓面振动频率相近,引起共振(空气共振又叫共鸣),因此声音强度大大增强。鼓的这种结构叫“共鸣腔”。很多乐器都需要共鸣腔才能增强声音。人的口腔也是天然的共鸣腔。

发声原理相关文章:

1.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介绍

2.发声的原理

3.解我们的发声机制 正确的唱歌发声原理和方法介绍

4.蝉的发声原理

5.蝉的发声原理

6.vivo耳机发声原理

7.人体声音生理学为基础的发声法(2)

    168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