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
现当代青少年早恋问题倍受社会关注,由于老师、父母、青少年等对此处理不当而造成令人痛心的结局的事例也不在少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一
背景一:
处在一线教育的教师们偶尔会发现高年级尤其是六年级学生有“早恋”的迹象,具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几点:
1、男女生“鸿雁传情”,写“情书”;
2、班上的“流言蜚语”——“某某男生喜欢上了某某女生”“某某女生最近老是盯着某某男生看”“某某男生今天偷偷地给某某女生送东西”“某某男生今天放学在某地等某某女生”……
3、亲昵举动。校内或校外男女生出双入对,甚至有拥抱或接吻的接近公开化的“秘密”举动。
4、学生突然变得非常注重打扮,穿着时尚,课堂上魂不守舍,偶尔在抽屉地下看课外书或者玩手机,成绩下滑。
背景二:
马同学,13岁,我六(1)班男生,职位:中队学习委。他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能说会道的,富有男子汉气概的,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较优异的“帅小伙”,在学校颇有“女生缘”。他母亲是某幼儿园保育员,父亲在某环卫所供职,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幸福。
徐同学,12岁,我六(1)班女生,职位:“群众”。她性格相对内向,长相较成熟,打扮较时髦,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她长期随外公外婆过,父母前几个月离异,家庭环境相对不幸福。
本人,27岁,男,2009年9月来我校参加工作,接手四(1)班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至今。
【案例过程】
故事一:
学期初,经科任老师反应,课堂上,徐同学上课老是转头和后桌马同学讲悄悄话,屡教不改,在我的语文课和品社课也偶有发生。经过我的耐心地批评教育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好景不长,这两位同学“故伎重演”,我只好采纳科任老师的建议把马同学调离徐同学的“视线”,调到另外一组。谁知,好景依然不长,这两个“家伙”竟然“隔山打牛”——隔一组还“使眼色”甚至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讲起话来。为此,我还找过他们的家长“谈话”,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效果还是不明显;
故事二:
有一天,我的语文课,讲评作业的时候,徐同学又找马同学讲悄悄话了,我两次用眼神示意他们两个停止课堂讲话后,他们还在讲话,结果我点名批评了他们,谁知,班上有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徐同学喜欢马同学!”班上一阵哗然。我当即就制止了这个调皮男生的“谣言”以稳定“民心”。
故事三:
做早操的时候,我好几次发现两个高个子——马同学和徐同学在后面不认真做操,而在那偷偷聊天,经过批评教育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这对“鸳鸯”的举动已经进入其他明眼的女教师的视线,进而传到我的耳朵。难道他们真的玩起了“早恋”?我有点不敢相信。
故事四:
前几天,我听隔壁班英语老师说,她有一天在水游城遇到我们班的马同学和徐同学单独在一起,他们可能在“约会”。这下,我有点相信他们真的“早恋”了。
故事五:
前两天,中午课间的时候,我临时到班上准备拿作业本批改,一进门,那一幕差点没把我吓傻——马同学和徐同学在教师后面拥抱在一起,马同学的嘴紧靠在徐同学的脖子上。没等我开口说话,班上玩耍的同学就喊“马同学,李老师来了!”马徐两个同学立马分开了,看到我后一脸的尴尬。我依然不说话,假装什么都没看见,可“做贼心虚”的马同学立马向我解释道:“我们是好朋友!”“玩游戏……”班上一阵哄笑,有的害羞的女生跑外面走廊或楼下“议论”去了。
这下我终于明白了……
事后,在数学老教师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分别单独找马同学和徐同学谈心,结果证实了我的所见所闻,马同学和徐同学分别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口头表示要改正这样的“错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为此,我也向他们保证,暂时不会告诉他们的家长,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情感困扰。
我继续观察着这两位同学的表现……
【案例反思】
作为刚参加工作两年多的男教师、班主任,我第一次带六年级,第一次处理自己的学生“早恋”的情况,对此,我查阅了资料,请教了老教师,并做如下分析:
一、“早恋”一词的科学性。
什么是“早恋”?“早恋”的说法科不科学?一些新兴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学生认为“早恋”一词并不科学。因为少年在青春期加速发育,第二性征出现后,逐渐性成熟,生理和心理都有成人化趋势。所以对异性产生好感或是发生恋爱行为是青春期的普遍情况,是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必然,不应该用“早恋”这样带有主观感情的词汇来描述。
在西方社会,十几岁的孩子谈恋爱,亲吻、拥抱,被视为正常(何况西方社会本较开放, 异性朋友间拥抱是完全可接受的)。
只要未有发生性行为或导致少女怀孕,即使是在较保守的宗教家庭也不会限制十六岁以上的高中生谈恋爱的。近年虽有宗教界人士针对未婚性行为提出异议,但提倡的仅是婚前守贞运动,并非禁止青少年恋爱。
事实上在西方,“早恋”一词也不存在。而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日韩台越等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东亚,也没有中国大陆这般持有对青少年恋爱如此敌视的态度。而绝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学校限制学生恋爱视为非常不可理解之事。
在中国旧社会,大都是父母包办婚姻,虽然有大量的小女婿、少夫妻,也只能称为早婚、早育。至于恋爱,则是不论何种年纪,都是不被允许的,而不是只有早恋被认为是不好的。
出于案例研究的需要,我不得已引用了“百度词条”(本人在此声明对百度网站表示感谢),定义如下:
1、 狭义定义
早恋,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过早地恋爱。什么叫恋爱呢?难道是暗恋吗?不对,是有过告白的行为(情书,直接告白之类的)的人。严格来说,是男女双方都向对方告白,才能称之为恋爱。如果没有过告白行为,就不能称之为恋爱,不能称之为恋爱就更不能称之为早恋。只有作了告白行为(情书,直接告白等)才能算作恋爱,算作恋爱之后,才能根据受教育阶段判断是否早恋。 一般认为在大学阶段以前的恋爱都属于所谓“早恋”。
2、 广义定义
早恋并不是一个正式和专业的词语,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实际上也并没有正式的标准来界定是否早恋。将青少年由于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对异性的爱慕归为“早恋”,显然不科学。一般认为青少年恋爱会带来很多问题,如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等,尤其对女孩更为明显突出,但一般不会有太严重的影响。早恋常常以失败告终,很少出现早恋能够终身厮守的;亦有人认为早恋是青少年对男女关系的探索和学习,为将来的恋爱与婚姻作准备,不宜过分禁制或压抑。
3 、青春期恋爱的定义
青春期恋爱指发生在青春期的恋爱行为,或者是对异性的爱慕。而在中国,思想传统的长辈们与应试教育界一般认为早于16周岁的恋爱应算作“早恋”并极力反对这种恋爱行为。袁枚的《子不语》记一故事: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年甫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一下山。后十余年,神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沙弥唯唯。少顷,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知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唯唯。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对异性的思慕。但是,在科学界,青少年由于正常生理和心理发展造成的对异性的爱慕则被归为的广义“早恋”一说,是违背科学的。
二、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会“早恋”?
(一)内因
1、首先是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异性好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学生的心理发育跟不上身体的发育速度,他们的心理上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要表现自己,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但又不知道掌握分寸,不懂得适可而止。
2、相互吸引。由于男生具有心豁达,刚健的一面,因此许多女生之间不愿讲话就会和个别男生谈心,而女性具有温柔体贴的一面,男生在遇到一些情况时也希望得到女生的安慰,长此以往,也可能引起青少年学生早恋。
3、青少年独立意识的作用。 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二)外因
1、首先是家庭,现代家庭生活越来越富裕,食物及保健品促使学生身体的早熟。尤其是女学生在生理上比以前成熟早
家庭往往对这个问题采取严厉禁止的态度,不允许孩子有正常的异性交往,封锁一切有关性知识和爱情描写的书刊,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当数量的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是社交范围狭窄。独生子女的原因致使家长对孩子包半得较多,不愿意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走出家门寻找伙伴,造成孩子孤独感较重。许多家庭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视了孩子对爱的渴求,对性的引导。
随着离异家庭的增多,“问题”少年也不断增多。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缺少父(母)爱和家庭的温暖,他们从小缺少异性的关爱,随着生理的成熟异性吸引越来越强,一旦有异性对其多一份关心或照顾,久而久之,很容易导致早恋,并从同龄人那里寻求安慰。
2、其次是有的学校、老师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禁止男女学生的个别交往,一旦发现任何早恋的蛛丝马迹,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定性为“早恋”,甚至公开处罚,常常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再次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如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社会上各种媒体经常播放一些未成年人恋爱的镜头,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一种深刻的印象,由追星而到模仿,最终误入泥沼。
社会道德舆论对于异性间交往越来越开放。媒体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的影、录像等也对青少年的早恋有直接影响。
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娱乐场所的增多,在客观上方便了中学生的单独交往。电话、电脑的普及,网吧、游戏机房、迪斯科舞厅等的诱惑,以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都对校园的平静产生了冲击。
以下提供“百度”网站关于早恋原因的类型的描述,供大家参考(本人在此声明对百度网站表示感谢):
1、爱慕型
这类青少年是由于互相之间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的早恋现象。这类早恋十分常见,而根据爱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下面3类:
(1)仪表型。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2)专长型。这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
(3)品性型。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而产生的早恋,这相比而言维持得比较持久。
2、好奇型
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3、模仿型
这是由于模仿社会上、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中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4、从众型
这是迫于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例如本来不存在的恋爱关系,可能被周围的人杜撰出来,即“谣言”或者“绯闻”。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容易对其产生爱慕之心。
5、愉悦型
青春期男女之间作为同学甚至同桌,由于较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会对对方产生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理解,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早恋。这也是“同班恋”甚至“同桌恋”的重要原因。
6、补偿型
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7、逆反型
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8、病理型
在当代社会,营养条件优越,容易造成的营养过剩和食物中含有的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种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遗传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变态心理。这是诱发青少年早恋的主要客观因素。
三、青少年学生“早恋”的利与弊。
(一)早恋的“利”。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情况下,早恋也有其益处,这种观点普遍存在于学生中。一些学生认为早恋者常会在成绩上互相追赶,以取得对方愉悦与偏爱,使得成绩上升;也有因为对某人有爱慕之心,从其所好,在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以被爱慕者的标准作为生活的准绳,使得原本一些不良的性格和习惯得到改正。早恋也可以使人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增进人际关系。
(二)“早恋”的“弊”。
1、“早恋”不利于身体健康。由于很多早恋者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情绪。这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不适,久而久之,有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病症、低血糖等症状。
2、“早恋”不利于心理健康。对于早恋者而言,早恋是一个既充满欢喜而充满苦闷的过程。由于对对方的爱恋,早恋者常常因为对方的苛刻要求而造成情绪变化;也有因为早恋而遭到父母、同学、老师的压力,造成心理失衡;当不能与恋人见面时,早恋者常常坐卧不安而沉迷于幻想,在幻想中乞求慰藉。如果这种心理发展过深,少部分人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与异性发生性关系。
3、“早恋”干扰学习。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是十分常见。这就是早恋反对者反对早恋的最重要理由。每一件事物,在每个人身上的效果是不同的,对别人好的东西,对你也许不好,早恋也一样,这就看你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了。
4、“早恋”可能促成越轨行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激情占优势、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许多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这是早恋造成的对双方身心造成最严重的损害。
5、“早恋”可能导致犯罪。早恋者一般年轻气盛,对一些事件十分敏感。特别是男孩在女朋友面前,面对一些让自己“吃醋”的行为恼羞成怒,对一些人大打出手,造成违法犯罪。
另一种情况时,由于父母的不支持,谈恋爱的金钱花销无法取得,诱发偷和抢的念头。这是早恋对社会最严重的危害。
四、青少年学生“早恋”了,我们怎么办?
1、教师应充当倾听者。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那么,面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问题倾向更应具有这方面的修养,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当发现有些男女学生之间交往密切时,一定要先分清他们之间的交往是一般交往还是早恋。事实上许多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只是正常交往,并无恋爱动机,如果对他们胡乱猜疑,捕风捉影,横加指责,动不动就扣上“早恋”的帽子,反而提醒了那些纯真的孩子而弄假成真。但如果发现他们确有早恋现象,作为教师一定要冷静、慎重地对待他们,理解他们的纯洁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具体分析早恋的原因,指出他们恋爱的盲目性,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早恋对学习和进步甚至身心带来的危害,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及远大的理想,引导他们回到集体和同学中来。
3、进行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许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应该尽早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不论它开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珍惜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4、积极开展性知识的教育。
小学生的课程中已有了一点生理卫生的知识,现在的情况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新的课题。电影电视等传媒的许多镜头里,对性的渲染与夸大,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目前的情况是学校的性教育落后于社会的性渲染和夸大。不要停留在道德与不好意思的层面上,要更多地想一想保护孩子是最重要的。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开学初我们班的某一堂青春期生理课,某老师让班级男女生分开上,我觉得这一做法值得商榷,老师这种对性知识讲解的区别对待的“回避”态度是否会加重男女生对异性的“神秘感”的幻想呢?从我观察的男女生课前等待和课后的“议论纷纷”中,我证实了我的担忧。也许,这个老师遇到考虑到了“两难”的问题,怕学生知道更多后,“更麻烦”。但是,我对这个老师的做法仍感到有一丝遗憾,为何不能把性教育像医院的妇产科有男医生一样自然而然地开展呢?
5、家校联系。遇到青少年学生“早恋”问题学校单方面不能有效解决时,教师不妨积极和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并解决好问题。
6、利用社会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家长利用社会上的心理咨询等机构解决“早恋”问题的困扰。
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二
【案例介绍】周某,女,14岁。刚入初中时各科成绩都不错,在班级名列前茅,但在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一落千丈。据老师观察以及同学反映,周某学习不专心,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看言情小说,写纸条和别的男生传来传去。她的父母反映,周某还常带一些男同学到家里玩,偷偷和男生电话联系。
班主任和父母常常跟她讲早恋的坏处,周某口头答应,但过后背着父母和老师又和男生谈上了“恋爱”。父母看到女儿不听就粗暴地加以制止和严厉的惩罚。班主任在课堂上经常以周某的例子为反面教材警示其他同学。
周某自述:我喜欢上了我们班的一位男生,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同时也告诉了我的其他好朋友。后来,我听说他喜欢的是别的班的女生,我便告诉他应该放弃那个女生。但他告诉我,他的心里曾经有过我。我也曾经试图忘记他,但是没有办法,我无法控制我自己。我知道早恋的危害,想克制自己,但是做不到。
【案例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情窦初开,有了相互接近的需要,开始把一般的异性作为思恋对象。进入青春期的周某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最终谈起了“恋爱”。
周某的父母,整天忙于生计,又没有多少时间去关心她,也没有多少时间顾得上与女儿交流感情,说说心里话。对周某与男生的交往采取了简单的限制政策,甚至对刚刚产生的“早恋”现象采取了公开批评和打骂等错误做法。班主任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教,在班会上大肆批评。在反抗心理的作用下,周某加大了与异性接触的次数。
要正确处理好周某自身的早恋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处理:
【辅导方法】
(一)第一阶段
了解周某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使她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重新塑造自我形象。同时改变家长的错误倾向,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1.个别会谈。我与周某进行轻松的谈心。从关心周某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我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这样周某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我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使她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2.争取家庭积极配合。我与家长交谈时,在谈及周某的一些行为时,避免用“早恋”等名称,启发家长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
通过这一阶段的辅导,周某可以自然地倾吐内心的烦恼,真诚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我切磋学习中的疑难。只是还有点不自信,对其他人有一点防备心理。
(二)第二阶段
社会文化生活中对性爱的描写泛滥,促使中学生早恋意识的发展。因此,这一阶段重点对她进行青春期教育,促使她认识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通过读书、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进一步淡化她的相思情节。
1.对周某进行青春期教育,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并认识早恋的危害。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教育,启发引导周某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教育她要懂得自尊、自强、自爱。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建议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做周某的知心朋友,和周某心贴心。(2)周某也要原谅班主任的错误做法,消除偏见,主动和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沟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读好书,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要求周某不看不适宜的报刊杂志、影视节目,多看一些伟人的传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辅导,周某在形成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的同时,开始以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对待早恋,能够和老师自然相处,拥有了充分的自信。
(三)第三阶段
周某早恋的直接原因是社交渠道单一。这一阶段我设法丰富周某的社交内容,扩大其交往的队伍,不让她与某一个异性伙伴独处,这样就可以最终完成她健全人格的塑造。
1.用爱感化。集体给周某过生日,让周某当寿星角色,充分体会集体的爱;野外生存训练和野炊,让她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共同生存等。
2.自然交往。要求她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装束、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以便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
通过这一阶段的辅导,周某最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又回到了以前那个快乐、活泼、阳光、自信的女孩。
【辅导效果】
(一)辅导员评估
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和他老师的积极配合,周某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早恋的害处,能端正自我。
(二)学生自我评估
正确地认识了自我,了解了早恋的危害。认识了自己的发展特点,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消除了对异性的神秘感。通过各种活动的参加使自己拥有了充分的自信,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
(三)其他老师的评估
周某在学习、纪律、卫生、心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担任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四)家长的评估
女儿乐观了,喜欢和我们沟通,很少有逆反心理,让我们放心多了,而且成了我们的“开心果”。
关于早恋的教育案例三
一 基本情况:
金延虎是我们班的学委,他的父母都不在国内,但这个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工作能力突出。但我发现最近一段时间他上课时经常魂不守舍,学习成绩也大幅度的下降,通过其他同学我了解到他最近对班级里的一个漂亮的女生产生了好感。
二 教育过程:
我把他叫到收发室,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我看着他关切地问:“最近你爸爸妈妈有没有给你打电话?”他点点头。我接着说:“但我发现最近你好像有什么心思,总是闷闷不乐的样子,爸爸妈妈都好,那你为什么总是打不起来精神呢?是不是有什么事?能不能对老师说说?”他看了看我,欲言又止,最终摇了摇头说:“没什么事。”我捕捉到了他细微的表情,就进一步说:“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却不敢对老师说?现在你别把我当成老师,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或者朋友,行不行?而我也不把你当成我的学生,咱们就当朋友谈心好不好?我保证,今天咱们两
个的谈话,我决不把它当成以后教育你的把柄,更不会把它泄露给任何一个同学。”他低着头,好半天没有说话。我于是又引导他说:“虽然老师的年龄和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但老师也是从高中走过来的,许多事情老师在你们这个年龄都经历过,所以老师能够理解你们。当然老师又是一个过来人,许多事情就比你们看的更长远,也更懂得如何去处理。所以我希望你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情都告诉我,我希望能为你出谋划策。”
这时候,我把自己的手轻轻的放在他的肩膀上。温柔的看着他说:“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父母不在身边,你愿意和我交流吗?”
只见他缓缓抬起头,眼睛里都是泪水说:“老师,我对不起你,我不是个好孩子!”说着泪水就流了下来。我给他擦去泪水说:“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怎么还哭上了?是不是喜欢哪个女孩子了?”他一边哭一边点了点头。
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他喜欢上了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并且向对方表白了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心里一直愧疚不安。而他和那个女孩并没有真正的谈恋爱。
了解到了这些,我微笑着对他说:“凡是在高中谈恋爱
的大多有这样三种情形:一是因为长时间的互相了解,发现自己和她有共同的爱好、兴趣,慢慢的产生了感情,你是这种情况吗?”他摇摇头说:“我们平时接触的并不多。”我说:“那么还有第二种情形,那就是看见别人有对象自己也觉得挺羡慕,于是效仿。但我觉得你好像不是这种浅薄的人。”他点点头。“第三种情形就是,生活中缺少家人的关爱,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弥补。”他若有所思,没有说话。
我等了片刻,又问他:“你觉得你是不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关爱才渴望得到爱情的?”他看着我说:“也许是这样的吧”我于是对他说:“其实,在高中阶段喜欢或者仰慕异性是正常的,反倒是那些从没有对异性有过好感的人不太正常,因为他有可能发育迟缓。但喜欢不一定就代表爱情,仰慕也不等于爱情。喜欢一个人应该是欣赏她而不能害她。如果你现在就因为喜欢她而追求她,与她谈恋爱,你们的成绩必然下滑。”接着我谈到不能将一般的友情、好感发展为更深的情感,因为你们毕竞还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中学时期的早恋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一是影响学业。凡是有过早恋经历的学生,无一个学习成绩
不下滑的,有的尽管最后考上了大学,他也没有达到他的才华应达到的水平。其二是由早恋发展成真正的婚恋的成功率极低。现在的学生还未成年,离就业还要六、七年,这期间双方都将发生哪些变化,家庭会有什么变故,自己或对方是否在新的环境中会遇到更可心的朋友,谁也把握不住。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双方上了不同层次的大学,不同地方的大学,毕业后不能分到一个地方工作,中学阶段的海誓山盟全都灰飞烟灭,白白耗费了宝贵年华,换来的只是心灵深处的伤痛。最后我说:“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伟大的人物是因为爱情而发疯的。更何况你仅仅是喜欢她而已,只要你别刻意的把它发展成早恋,这件事情你就别把它放在心上了。因为每个青春期的人都会遇到,当然也包括我、你的父母。”
这次谈话之后,这个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又重新开朗活泼起来,回到了学习状态中来了。
三 教育启迪
纵观早恋现象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就客观讲,它是人在青年时期产生的青春萌动,属于一种
正常的现象,高中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并且有了较强烈的接近异性的冲动,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加之现代中学生生活在一种立体的环境之中,面临四面八方的影响,多姿多态的社会教育,还有市场经济发展及改革开放的一些负面效应,某些文化道德、社会规范错误观念的冲击,尤其是一些影视书刊的误导,对青年学生同时发生作用,使他们不知深浅地陷入了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
就主观方面讲,青年学生阅历浅,知识欠缺,思想单纯,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者,有时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交友观的正面引导,甚至对恋爱观闭口不谈,使学生对此不够了解反而产生一种神秘感,致使学生没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难免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发生错位。针对学生的心理与思想上的误区,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与思想的矛盾,而且还要精心教育培养和引导他们,使之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 总之我们教育者要在感情上理解他们,语言上不伤害他们,行动上亲近他们,身心上关心他们。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从绮丽的梦幻里脱身而出。
用疏导和爱引领学生走出人生误区
猜你喜欢:
1.班级德育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