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要做好护理措施,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戒酒戒烟,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逐步开始活动。以不疲劳为原则。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5、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应坚持复诊,一般肝功正常后三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肝功复查,三个月后每一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年两次。如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就诊: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
六、并发症观察1、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者,应密切注意血压、呼吸及瞳孔的变化,若血压偏高、眼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有脑水肿或脑疝的危险,应立即进行抢救。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在室内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2、出血,严密注意有无消化道、皮下、牙龈、鼻腔等出血倾向。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戊肝: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手、玩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尤其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可导致其暴发流行,此外,苍蝇和蟑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如输注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尤其是反复输注输血及血制品(如血友病)HCV感染以输血为主要途径,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此外,使用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等也可造成传播。
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但以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故性接触传播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文眉中的微量污血进入体内同样可造成感染。
3.母婴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产期或分娩后传播。其中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主,婴儿音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分娩后传播主要是母婴之间密切接触所致。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戊两型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三型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一、潜伏期:
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
乙型肝炎:1—6月,平均3个月。
丙型肝炎:2周—6月,平均40天。
丁型肝炎:4—20周。
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二、临床经过:
(一)、急性肝炎表现:
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戊型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约10%转慢性,丙型超过50%,丁型约70%转为慢性。根据有无黄疸可以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 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约80%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 —39℃之间,一般不超过3天。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少数患者以头痛、发热、四肢酸痛等症状为主,类似感冒。突出表现为病毒血症(疲乏、畏寒、发热等)和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上腹痛和腹泻);部分病人可出现皮疹及关节酸痛等症状,本期末出现尿黄。本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
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如浓茶样),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改变。本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食欲好转,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急性黄疸型相似。相比之下,无黄疸型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病程大多在3个月内。有些病例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实际上,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乙型、丙型肝炎多为此类,切易成为慢性。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一般较轻。
急性丁型肝炎可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发生或继发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其临床表现与急性乙型肝炎相似,大多数表现为黄疸型,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戊型肝炎与甲型肝炎相似,但黄疸前期较长,平均10天,症状较重,自觉症状至黄疸出现后4—5天方可缓解,病程较长。晚期妊娠妇女患戊型肝炎时,容易发生肝衰竭,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下有关。乙肝慢性感染者重叠戊型肝炎时病情较重,死亡率增高。一般认为戊型肝炎无慢性化过程也无慢性携带状态。
(二)、慢性肝炎表现:
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史而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慢性肝炎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等症状,版肝病面容、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病程超过半年,各项症状(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及肝区疼痛等)明显,肝大,质地中等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尤其是血浆蛋白改变,肝脏纤维化指标升高,或伴有肝外器官损害,自身抗体持续升高等特征。肝活检有中度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指标。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A)降低或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A/G)异常(A/G正常为1.5—2.5:1)、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血清白蛋白小于或等于32g/L,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5倍,血浆凝血活酶前质又叫凝血Ⅹ因子(PTA)60%—40%,胆碱酯酶(CHE)大于2500U/L,四项中有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病毒性重型肝炎表现(肝衰竭)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肝炎中的0.2%—0.5%,病死率高。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型、丙型少见。重型肝炎发生的病因及诱因复杂,包括重叠感染(如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机体免疫状况、妊娠、乙肝病毒突变、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他合并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初期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在10日内病情迅速进展,病人出现极度疲乏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黄疸急剧加深,呈“酶--胆分离”;肝进行性缩小、肝臭;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40%;迅速出现腹水或中毒性鼓肠;肝性脑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急性肾衰竭(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或无尿血尿素氮增高。病程一般不超过三周,常因肝性脑病、继发感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而死亡。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发病10日内出现上述表现,易转化成肝硬化,病程可长达三周至数月,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不良。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亚急性肝炎的标新,预后差,病死率高。
看过“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