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S版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慧珍分享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想要了解这里面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吗?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S版《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S版《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课题] 重阳节的传说

  [内容] 《语文》(S版,语文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第29课

  [教村简析及设计意图]

  《重阳节的传说》一篇民间传说,也是该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的是古时候,汝河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在经历瘟疫肆虐、家破人亡的痛楚之后,决心拜师学艺,在历经艰险学有所成后铲除了瘟魔的故事,赞扬了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来理解。教学时,可结合理清文章层次,抓住重点词句,以读促悟来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睦”释“鹤”“掷”“妻”等生字,能理解“瘟疫”“和睦”“和蔼”“斩妖除魔”“天有不测风云”等词语,并能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等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3、能复述故事梗概,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 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歌曲《九月九》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播放《九月九》的乐曲中,朗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导入: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是什么令诗人如此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呢?原来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有感而发。那么,重阳节具体指的是哪天?怎么来的呢?人们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3、板书课题:29 重阳节的传说

  4、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课文,标出生字,借助字词典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⑵ 课文主要是写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用“ ”标出来。

  ⑶ 标出各小节序号,思考各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将意思相近的段落合并在一起,划分段落。

  2、汇报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⑴ 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⑵ 出示词语“瘟疫”“和睦”“和蔼”“斩妖除魔”“天有不测风云”等词语,并说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⑶ 讨论与交流: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⑷ 检查分段情况。

  ⑸ 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⑴ 指名分别朗读这部分课文,出示思考题:

  ① 桓景一家原来生活得怎样?后来又怎样?请用“△”画出重点词句;

  ② 病愈后的桓景决心做什么?请用“~~~~”画出相关语句。

  ③ 他是怎么拜师学艺的?学艺结果如何?请分别用“~~~~”和“△△”标出相关词句。

  ④ 你从桓景的拜师学艺中受到什么启发?

  ⑵ 组织学生一一探讨上述问题,并适当予以评点、鼓励。

  ⑶ 再读领会。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⑴ 按要求自读这部分课文:

  ① 费长房教给桓景的除魔方法是怎样的?请用“( )”标出来;桓景是怎么按师傅教的方法做的?也请你用“○○”标出相关词语。

  ② 请分别用“===”“~~~”标出描写瘟魔动作、神态的语句,并想想瘟魔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③ 请用“▲▲”标出桓景和瘟魔搏斗的词句,你喜欢桓景吗?请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

  ⑵ 交流、汇报并讨论上述问题,教师适当予以评点。

  ⑶ 出示以下语句,齐读感悟:

  ① 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②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⑷ 说说你从带点词中受到什么启发。

  ⑸ 小结:

  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是令人佩服和值得我们学习的。

  3、指导用“终于”“先……然后……”说话。

  4、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⑴ 齐读这一自然段。

  ⑵ 你知道重阳节的传说了吗?能结合你学到的知识说说重阳节的由来吗?

  ⑶ 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⑷ 教师简介“重阳日”:在我国古代,人们把“九”列为阳数,重阳节那天的“月”和“日”都是“九”,恰逢双九位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4、指导朗读全文,要求读出对桓景的敬佩与爱戴之情。

  四、复述故事,总结全文

  1、先小组相互复述故事,再选出代表简要复述。

  2、总结全文:

  ⑴ 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了吗?

  ⑵ 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

  2、把重阳节的由来告诉给你的亲戚朋友们。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3.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补充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古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认识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及文化底蕴。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落实完成了教学目标,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通过抓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理解了桓景为民除害,一心为民,不怕艰辛,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另外补充的关于重阳节的常识、风俗和诗篇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觉得不足的地方还是很多。首先,我对于上课准备的还是不充分,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语言过于单一,甚至有些环节的衔接上显示出了不连贯。在今后的课堂上我将进一步改进这一弱点,努力训练自己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其次,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不是很足,只是让学生读了一两遍,如果让学生再说完该如何读之后,多叫几个学生读读,或集体读一下,进一步的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坚定决心以及勇斗瘟魔的无畏会更好一些。第三,在理解完课文之后学习重阳节的风俗之前应该让学生思考回答“你们喜欢桓景吗?为什么?”才好。因为我备课时就是这样设计的,可是在课堂上一时慌张竟忘记了,尽管后来把它当成作业布置给学生写一写,但从作业来看效果不如在课堂上处理好一些。

  总之,在这堂课生暴露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感谢各位对我的无私帮助。

    788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