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慧珍分享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下面是有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一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1.从课文的时代背景中挖掘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简略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许多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自愿军是什么。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自愿军抗美援朝对朝鲜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自愿军产生深厚的感情。这样,在后面的新课讲授中,学生就能够理解到——为什么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自愿军归国会产生如此深厚的依依不舍的之情了。

  2.从课文主题中去挖掘,阐明课题含义

  课题,不仅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授《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应该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题目中“飞”、“夺”两个字就能反映出许多问题: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然后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3.从文章中的人物身上去生发,采取榜样激励法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便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在欣赏课本插图、领悟意图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在教授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课“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星”、“红”、“旗”三个生字和“我爱五星红旗”一句子,可利用插图,并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懂得国旗代表伟大的祖国,全国人民都爱五星红旗,激发了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再如讲授人教版第六册第19课《赵州桥》一文时,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5.从课文重点词句和重点语段中,发掘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德育渗透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德育也不应该是贴标签式的,而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内化。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要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所以说,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二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语文老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渗透。

  1.用提问生疑方式切入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小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通过师生问答、讨论,弄清文章主旨,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带给他们启迪,陶冶他们情操。优秀的提问切入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师生享受文章情感的抒发,接受健康主题的熏陶。如: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这样的点拨,不少学生会由第一人称想象出形象的意境来,美妙的想象会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美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他们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从而让他们热爱美、追求美。

  2.创设问题情境,给德育渗透特定氛围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教师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旧社会的黑暗。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开展德育辅助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可以配以精彩的动画课件和悦耳动听地乐曲,使学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如《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是描写北京夜景的。“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两句话可以让学生用适当的语气和停顿,读出对北京的赞美,激发起学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趣。“下雪啦,下学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模拟读能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从而培养学生爱自然的情感。中间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可以让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朗读中知道四种动物爪子有不同形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初步了解了几种小动物的一些特点,更希望知道多些有关动物的知识。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授“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可以先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故事后,再给学生讲述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学生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要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可以指导学生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3.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教学《雨中》一课后,可以在班上开展“好事周”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周内尽可能多地做好事,在班会课上汇报,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再如学习完《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可以开展“我当新时代小雷锋”活动,让学生当了天义务公共汽车服务员。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真切地领悟到乐于助人的精神,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途径决不仅仅是以上几种。但是,只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常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三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白杨》一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理解了借物喻人,借白杨的精神品质,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博大胸怀,深刻领悟了爸爸像白杨树一样的坚强意志。课文结尾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与“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的形象相互映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寻味什么?我紧紧抓住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从“沉思”“微笑”这两个词入手,进一步挖掘进行德育教育的潜能。通过诱导启发,学生领悟到在爸爸的眼中小树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小树,孩子们在爸爸的关怀、教导下,也会勇敢地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们谈到在建设边疆、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他们的祖辈和父母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值得歌颂和赞美。他们也会像小白杨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继承父辈的意愿,建设西部,使其美丽、富饶。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了。

  二、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和水特点的句子,采用默读、齐读、小组读、女生读、指名读、赛读、美读等形式朗读,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进而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因为学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必须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广泛性和语文科的特殊性。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文本选择上是多方面的,例如《黄山奇石》、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逐渐渗透,在细化上下功夫,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洗礼,得到内化。

  其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要分年段,因人而宜。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初步感知道德教育,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文本,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理性培养,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与富饶,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76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