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的策略有哪些
对于数学的学习,小编一直觉得应该让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因为预习能力是一人终生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当然更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小学数学预习的策略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数学预习的策略一、构建整册知识结构图
低年级时,可以由老师或家长帮助孩子把整册知识划分成几个大的模块,把相同的或有联系的知识分到同一个模块中,形成知识结构图,高年级则由孩子独立完成。之后,按照每个模块的内容结合课本每一个信息窗进行细化,细化到自己觉得无法再细化为止,这个知识结构图就丰满了,而我们自己头脑中也对本册知识有了一个明晰的了解,在后面的学习中,这就像一个树干,剩下的都是在每个枝干上再添枝加叶了。
小学数学预习的策略二、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知识点,除了掌握这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把它画到整册知识的树干上去,同时也把它归到更大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去,所以,在学习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前,要先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一环节的预习,建议采取列表的方法,也可以是知识树的形式,总之,要在头脑中有个清晰的画面,让自己随时能提取出上课时所需要的知识。这个环节就是树枝,树枝长多长、长多粗跟树干关系很大,也跟你是否给了树枝部分足够的营养有关。
小学数学预习的策略三、知识迁移式预习
在预习每个信息窗时,先阅读信息,再提出问题,然后根据之前探究新知识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或模仿计算等各种方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看起来像课堂上的自主探究环节,不同的是,在这个环节中,若遇到问题可以独立思考解决、可以询问家长解决、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解决,也可以做好标记先不解决,把问题留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和同学一起去探究。当然,若是自己很轻松地解决了,那么课堂上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同伴分享,这样的孩子除了能在别人分享时获得更多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分享提升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高度,让大脑进行了深入思考,与什么都没想直接进课堂整节课都是在接受式学习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这个环节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关系,二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不同。
这便是树叶部分了,枝干都长好了,树叶需要一点点去添加和生长。
小学数学预习的策略四、选择有价值的练习
在预习时,选择几道小题练习一下,是为了验证自己的预习效果,或者是验证自己的推理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教材中每个信息窗都有相应的练习题,挑选出几个与我们前面的思考有关的题目去尝试解决一下,一是验证了结论,二是让我们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时有验证的例子。如果说前三个环节是培育了一株小树,那么这个环节就是给小树添几朵小花,虽是点缀,却让这棵树有了生命的色彩。
小学数学说简单也简单,很多知识就是顺着前面的知识往下延伸出来的,稍微愿意动脑思考的孩子不用老师教也能想明白。但是说难也难,因为学习数学,更多的不是知识的认识和了解,还有知识的应用能力、迁移能力的获取,还有有序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等各种有价值的人思考所需要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提升。所以,预习十分重要。
数学的情感体验无非就是探究过程的深入思考带来的心灵满足感、得到结论的信心感、验证成功的喜悦感、实践应用的成就感,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不被课堂绑架的,没有思考限制的,那么情感的体验会更加充沛。把预习搞好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数学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数学的感受力会越来越敏锐,那么数学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