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课前预习>

初二语文上册7课背影预习学案

素雯分享

  背影,是初二语文上册的一篇文章,是大师朱自清写的关于他父亲的文章,这篇文章到底叙述了什么样的故事?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7课背影预习学案,希望对您有用。

  初二语文上册7课背影预习学案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交卸 橘子 晶莹 迂腐 琐屑 栅栏 差使 照看行李

  2、将重点词语解释写下来:

  3、作者简介:

  4、收集时代背景: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析文章思路:写出本文结构提纲: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分析课文

  (一)通过划分结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什么?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具体分析

  1整体理解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请找出本文的文眼。这是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 “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5:“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对表现父亲的爱有何作用?

  6: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7: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体现了我什么感情变化?

  8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抒发思父深情,定下文章感情基调。

  班级 学生姓名 „„ 四、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五、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初二语文上册7课背影预习学案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教学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我四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二重点分析为子买橘

  1父亲出场时的背景是什么?

  2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找出具表现力词)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3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4为什么详写买橘?如何不易?

  5买橘这个背影是怎样的?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找出有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点拨:动词、形容)

  6父亲为什么“一股脑儿放在我的座位上”而且“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7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离别时哪些地方看出父亲爱子?

  9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感动之泪、愁怀之别。

  10、离别后,父亲的老境如何?感情有没有变?能否怪父亲?

  11最后写父亲背影,有何作用(练习2)

  12请简要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三、小结 写作特点:

  (一)选材作用,详略安排(与中心) (1)为什么详细交代家境(2、3段),祸不单行的表现。

  检测:(一)问答

  1、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 2、本文作者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流的是什么泪?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有什么作用? 4、南京“勾留”为什么一笔带过? 5、“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如何理解? 6、买橘子为什么感人?

  7、为什么流泪怕别人看见也怕父亲看见? 8、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如何理解? 9、“混入”一词好在何处? 10、“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出了什么? 1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12、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4. 生字词注音

  簌簌 ( ) 赋( )闲 琐( )屑 卸( )货 惟( )独 蹒( )跚( ) 差( )使 举箸( ) 丧( )事 浦( 口 教后记:

  年级 八 学科组 语文 课题 第七课 《背影》 总课时数 14、15 主备教师 魏冬梅 审查人 周庆群 时间 9、11

  (2)浦口送别,为什么略写人,而留南京,不写景色?

  (3)为什么详写细心关照、如何体现。

  (4)与“背影”关系

  ------正因为如疼爱儿子,背影出现成为必然。

  (5)为什么详写买橘,为什么感人?为什么去时详写,回时略写?

  (二)揣摩语言,重点分析父亲的言行,感悟人物形象 方法 1设问揣摩

  2比较揣摩 [肥胖的„„]背影(思念之深)太聪明/不懂事(讽刺性自责) 3想象揣摩,"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长叹"情思绵绵,怀念深深 本文言语朴实体现在何处(请找出来):

  三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你? 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四、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补充课外知识: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现实使他逐步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初二语文上册7课背影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进要确定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控究。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词语。

  生字、生词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重点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要尽量地去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骤,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提示,再根据预习要求从头到尾将课文读一两遍,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梗概,认识文体特点,形成整体印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记叙文,要求在通读中主要理解记 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记叙了哪些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习说明文,则注意找出说明对象,看看从哪些方面介绍其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预习议论文,则找出议论的中心,主要从什么方面论述。这样学生首先有目标,有重点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粗略的整体印象。

  三、结合内容,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突出的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布置一些有价值的预习题,也可启发学生去思考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如思考标题的含义,作者拟题的用意。又如找出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中间过渡的语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结构,划分层次。

  对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是对课文内容的主动进一步认识,在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结构作研究,分析课文写了几件事或讲了几个问题,是以什么顺序或方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阐述说明的,从而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去做点标记。

  五、概括中心,分析写法。

  在理清线索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去概括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思想内容,归纳中心对深入了解课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学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内容,抒发某种情感即可。分析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示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六、摘抄语句,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的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意、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有时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空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或感受。

  以上所说的几种语言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课的预习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的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有内容范围,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不但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189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