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高效课堂>

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

素雯分享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欢迎,那这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何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窦桂梅课堂评价,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窦桂梅课堂评价篇一

  窦桂梅是位教学风格很独特的老师,不同于其他那些专家或幽默见长或沉稳踏实的风格.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所有的孩子的心都聚集在了一起,去感悟文章,感悟情感,感悟人生。每个学生都把听课当做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功力,是我们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学习的。

  一位教育专家说:“窦桂梅,是个教改的大题目,是个有着丰富的潜在资源的语文教改宝库,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部多部曲的‘当代教学论’的大书。” 窦桂梅老师倡导朗读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并从朗读中发现课文内涵,力避繁琐分析。有效的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也并非是如某些老师明确地、刻意强调“重读某个字词”,因为那是一种把老师的感悟强加给学生之上的朗读。《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自然就有不同的朗读法,窦老师力求创设语境,并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会朗读,刀光剑影中自然读出英雄气概,萧瑟悲怆中自然读出忧郁之气。这本身也是教师对学生个性尊重的体现。诚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窦桂梅老师认为:朗读是艺术,在课堂上能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发现,甚至在生活中,用朗读的语气和别人交流,它就是幽默的调料,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窦桂梅课堂评价篇二

  窦桂梅老师的课,就是小心的呵护,培育孩子的精神成长,始终以其丰富的人文情怀贯穿于每一堂教学之中。她的课堂,吸引我们的不是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不是她丰厚的语文功底,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的课堂忠实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立基于所身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人心,从心灵的最底层启发学生的心智,正如窦桂梅老师自己所说的“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孩子们学语文的,我更是用语文教人的。”下面从《我爸爸》和《我的爸爸叫焦尼》两堂课谈窦桂梅老师的上课特色。

  一、 教学语言情感化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是对于老师,尤其是情感化的语言对于语文老师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语言所带有的强烈的感染性将渗透整节课堂,让教室充满一种理想的学习气氛,进而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窦桂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强调,而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最朴实无华的词汇和最

  简单形式的表达,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带动他们的深层情感。例如,《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一课堂中,窦老师没有引用崔京浩的歌曲《父亲》、朱自清的文章《背影》以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这种惯常的导入艺术,而恰恰是用“我们常常会想到母爱,但今天,在脑海里搜索的,是对父亲的感受。或许是快乐,或许是伤感,又或许是。。。。。。。心灵最深处的感动”,这样一小段简短的话语加之窦老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不自觉的进入了父亲的世界。然后,窦老师配之以柔和平静的音乐开始朗读课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叙述、描绘、摹拟等语气语调的处理,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她读出了现场感,读出了生命感。字字情真意切,句句饱含深情,令同学们边看课件画面边沉浸倾听,犹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变成了小狄姆,感受着与爸爸之间的丝丝情意。

  二、解读文本丰富化

  窦桂梅老师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尺度,无外乎就是解读教材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要有‘慧眼’,能够正确把握作品真正动人、具有感染力、值得让学生反复品味的地方。这慧眼体现在解读教材上。”挖掘文本所潜藏的多样内涵,将文本解读实现最大限度的多元化,这是每一个老师应该力求做到的一点。在这方面,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无论是《我爸爸》,还是《我的爸爸叫焦尼》,窦老师都从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图形等多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

  《我爸爸》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塑造爸爸的伟大形象来增进父子

  之间的深情。如果是我们教授这篇课文,我们可能把握到的仅仅是这一点,然后大肆的渲染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然而,窦老师在把握上述思想内涵之外,还抓住了这个绘本每个画面的小细节。如第一页在爸爸右上方的太阳,解读出爸爸在孩子们的心中像永不落的太阳给予他们力量,突出了爸爸的地位;再如,在解读出此绘本的人文情怀的同时,注意了“。。。。。。也。。。。。。”、“像。。。。。一样。。。。。。”的语法积累。同一个文本,不同方面的解读构成了丰富的层次性,将作者的表达意图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

  《我的爸爸叫焦尼》这堂课中,窦桂梅同样在引导同学们读完全文,解读出父子的依依不舍之情之后,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幅画面,寻找语言之外的会意点。然后带领同学们找出了狄姆一家围巾颜色的独特及其象征的寓意,发现了以灰为主的稍带悲凉的色调,还找出了最后一幅图的圆形代表的美好向往。窦老师,不局限于文字传达出来的丝丝情意,还从色调、构图、会意物、人物形态等多方面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文本的意义生成丰富化。

  三、讲课模式的多样化。

  对比《我爸爸》和《我的爸爸叫焦尼》,可以看出窦桂梅老师在面对不同的授课群体时,讲课风格迥然不同。

  《我爸爸》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同学,窦老师在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比较活跃的气氛,并且以其自身的热情带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甚至结合讲课内容掺杂表演的成分。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讲到“还常常逗我哈哈大笑”这一页时,窦老师在有多名听课老师的情况下,毫无

  顾忌的给孩子们扮鬼脸的情景。这种童化的举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亲切,与不苟言笑相比,无形中拉近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只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顺应孩子的心理年龄,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孩子才会喜欢老师,认可老师,才会进一步的信任老师,与老师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比之下,《我的爸爸叫焦尼》这堂课面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理解力还是感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窦老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时候,采用启迪感悟的方式,让孩子们沉浸于狄姆与爸爸那种浓浓的亲情之中,慢慢体会父子之间那种恋恋不舍的情景,进而引导孩子联想实际生活,联想自己的爸爸。整节课,平静而舒缓,没有快乐的语言,没有畅快的心情,满满承载的,是深沉的父爱,是充满真情的语言,是学生心灵最深层的感悟。

  四、会感恩,谢谢学生。

  窦桂梅老师的课所具有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她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谢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对于老师的感谢之词,却很少有老师去感谢自己的学生。当然,对于传授给自己知识的老师说声谢谢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殊不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老师对他们说的一句“谢谢”远远比家长和朋友的夸奖更能鼓舞他们,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成长。在这句谢谢中,学生得到的是尊重,是自我价值的肯定,更是老师对于他们的感恩。 窦老师正是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特色才不会流于大众教学,才能使其语文教学由内而外的散发一种人文关怀,也验证了她“用语文

  教人”的理念。作为教育界的“一枝梅”,窦老师的教学特色所带来的影响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窦桂梅课堂评价篇三

  特级教师窦桂梅近年来执教过名著(名篇)导读课,如《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她在进行这类经典文学作品选文教学时,始终把“文学教育”、“文学审美”作为明确的教学目的。她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将审美思想投入其中,引导学生品味文学性文本语言、意象、意境之美,力求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下面就以窦桂梅老师《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堂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她的名家名篇教学在“文本特点”“教学内容”“课程价值”等方面所作的探索与追求。

 

  进行名家名篇教学,首先要明确名家名篇文本的特点。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至少有超过三分之一(有的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有一半甚至更多)的选文是“名家名篇”。所谓名家名篇,指的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富有丰厚审美价值的文学性文本。对这一类文本价值功能的认识和把握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教材选文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章文本,又称实用文。还有一类是文学文本。对文章类文本,我们不需要过于咬文嚼字,深挖细琢。因为这一类文本,主要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教授传递信息的方法,只要通过对文章写作形式(特点)的把握,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内容,就可以说掌握了文本的教育价值。

  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记叙类、说明类文本就属于文章类文本。在教授这一类文本时,主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一定阅读方法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尤其培养捕捉信息、推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但文学文本却体现出较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文学作品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和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体系,情感的抒发表现得较为独特。

  文学文本的语言与文章文本的语言,其能指和所指各有不同。现代语言奠基者索绪尔指出,语言单位是由音响形象和概念两项要素联合构成,前者叫作能指,后者叫做所指。一般来说,文章文本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含义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进而导致作品意义的不可随意改变性(1);而“在文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而且往往重点不在概念,而在意象和意味”(2)。

  文学文本承载着审美教育的功能,它能从多方面赋予阅读者情感、思想、语言等的审美价值。教师用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对学生渗透、启迪和熏陶。使学生在和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文学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在教学这一类文本时,要切忌讲成“读后感”,也不可单纯变成学生的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

  窦老师在进行名家名篇教学时,将选文与原文对比、对照着读,这体现出对文学文本的尊重、对文学语言的敬畏。我国语文课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名家名篇选文基本上很少有原文呈现的,经过编辑删改的文本大多已经“面目全非”,这本身就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较为严重问题之一,也是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深感困惑和困难的。经过编辑改动或删节的文本,配以结合课文内容编排的课后练习题,编者的思图充分显现,却几乎看不出原文的价值。如果这样,真让人怀疑,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些经典选文。

  不可否认,经过编辑删改的文字是“简练”“规整”了,可蕴藏在文学语言背后的鲜活生命力也枯萎了。老舍先生《趵突泉的欣赏》(选入教材为《趵突泉》)的内涵本来是借趵突泉的“自然生命伟力”来唤醒和激发国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猫》是通过作家眼中猫的各种“生命形态”来赞美率真、率性、自然、个性的生命形式,从而对这样鲜活、鲜明的生命表达由衷的赞美,并对即将到来的机械化时代必将造成生命力的衰萎表达了隐忧······但经过编辑对前后文的删改,却变成了写景、状物的文章。这样一些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失去了原生价值。这也是我们的文学文本教学,很难真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原因。

  正像有观点认为的:“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的顽症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日益扩散之势。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教师是否优秀的试金石。有效分析的美妙在于:既展示独特的视角,给予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思维的震荡,同时分析文章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3)由于很多教师在解读文学文本时,没有很好地把握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因而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学文本的审美内容。

  面对这样的现状,窦桂梅老师就成了一位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选文恢复其本来面目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她在教学中采取“名著导读”(《三打白骨精》)、“名篇导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方式,从教材选文出发,最终回到对原著(文)的品读、导读,达到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目的。而对文本原著(文)的尊重,也体现出对文本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创作规律的尊重,由此展开的教学,也才是符合文本特征的合理的教学。


猜你喜欢:

1.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

2.窦桂梅课堂评价

3.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读后感

4.窦桂梅课堂实录观后感范文

5.窦桂梅的主题阅读课堂特点分析

>>>下一页更多“窦桂梅相关信息”

177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