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淑航分享

  老师要怎样上好语文课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浅议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的方法以供大家学习。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一)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也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课改大跨步地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的确是我们老师值得 深思的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不乐观的现象。据调查,许多学生都反映,语文课枯燥无味,催人昏昏欲睡,对语文不感兴趣、不愿学。作为一名教师,我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想:在这种局面下,怎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个教师当前迫切需要做的事情。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学科,首先得让他对这门学科有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改变。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要改变的首先是教学方式。以前的语文课,总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唱独角戏,学生已成为课堂上的听众和书记员。老师也无意中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别“告诉”他,他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结合《外面的世界》一课,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1)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不是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里,每一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二)

  一、准备充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口语交际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作好相关的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有关的教学材料,学生要准备有关的说话内容。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名字中的语文”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收集了一些名人名字的故事,也记录了自己的名字当中的寓意。学生则回家向家长询问自己名字的由来以及其中的故事,作好记录,打好草稿。这样也就避免了上课无话可说,说话颠三倒四的尴尬场面。

  二、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口语交际课中的“兴趣”,教师应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达到畅所欲言的目的。例如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预防校园侵害,创造平安校园”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报道了几则关于校园安全事故的新闻,同时观看相关图片。然后,我让大家围绕这几则新闻和图片,联系身边的校园侵害,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动作表演。学生们因此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三、变通题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的使用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的、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恰当地取舍或调整。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学生学教材。例如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则口语交际——“发明就在你身边”。教学时,我考虑到了这些来自农村,来自贫寒家庭的学生,他们对“发明”知之甚少,为了避免“一人堂”或“一言堂”的课堂,我对教材作了一下处理,把“发明”拓展成了“小制作”。这样,在课堂上会讲的孩子就多了,课堂参与的面就广了,训练效果也明显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选择、补充和调整,即“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口语交际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四、规范教师口头用语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他们会去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准确,不仅能给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还能给孩子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如果教师自身言语表达有问题,就很容易给孩子错误的示范和引导,直接导致孩子说话的不通顺、不正确。所以,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口头表达的规范性。

  五、及时评价

  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夸张地说:一句好的赞语能使他不吃不喝过上两个月。因此,教师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关注差等生的表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让学生敢于交流与表达,实现口语交际的目的。

  六、阅读渗透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口语表达渗透其中。尤其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通常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聊一聊”。例如教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表哥驾到》这一篇课文时,对于文中两位妈妈借用其他孩子的激励式教育方法,学生们便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妈妈们的教育方法是对的,都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另一种则认为妈妈们的这种方法不可取,总是拿别人与自己比会让他们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了一场微型的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自行理解妈妈们的用心良苦,同时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门艺术、一种工具、一种能力。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寓乐于学,这还得继续“上下摸索”!

    47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