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威敏分享

  阿基米德定律是物理学中力学的一条基本原理。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2.能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通过实验过程,初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尝试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解释简单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增强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乐于探究科学奥秘。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知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前面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求浮力的方法,还学习了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这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知识的核心,同时为下一节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和“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中,应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策略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易拉罐(每组1个)、盘子每组1个、弹簧测力计每组1只、小石块每组1块、溢水杯每组1套、细线、烧杯、水等烧杯、溢水杯、弹簧测力计、水、铁块、接水杯、饮料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探究我们知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那么浮力与这两个因素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对于液体的密度我们查密度表可以得到,对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我们不容易知道。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容易测量的东西呢?
学生聆听、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一)阿基米德的灵感
让学生阅读阿基米德的灵感,两千多年以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为了鉴定金王冠是否是纯金的,要测量王冠的体积,冥思苦想了很久都没有结果。一天,他跨进盛满水的浴缸洗澡时,看见浴缸里的水向外溢,他忽然想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吗?
让学生做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的实验,进一步体会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因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所以我们就把决定浮力的两个因素就改成: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请大家思考: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跟液体的质量有什么关系?跟液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进一步思考浮力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可能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就是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让学生将空易拉罐慢慢按入水中,学生在实验时观察易拉罐浸入水的多少与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同时感受浮力的大小。
易拉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学生回答: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乘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成正比。

学习一些科学史知识,又为下面的探究做好铺垫。
联系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二)浮力的大小
探究的问题: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方面的问题:
①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②如何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在此基础上确定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需要记录的实验数据和表格。
实验所需的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盛有液体的烧杯,溢水杯,小桶等。
指导学生按步骤实验: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小桶的重力G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
③将石块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盛水小桶的总重力G桶+水
⑤计算出小石块受到水的浮力F和排出水的重力G。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把上面的数据填入到下面的表格中,
次数 物体所受重力
/N
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读数/N 浮力/N 小桶和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N 小桶的重力/N 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N
1
2
师生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表达式:F=G
(3)导出式:F=G=mg=ρgV
结合例题指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浮力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原理中的“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包含两种状态,一是物体的全部都浸没在液体中,二是物体的一部分浸在液体中,一部分露出液面。
(2)G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也不是物体浸入的液体的重力。
(3)V表示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里时,V=V。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V
(4)由F=ρgV可以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密度、体积、形状等无关,与容器中液体的重力等无关。(5)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此时F=ρgV,对于浸在大气里的物体,V=V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可以用“称重法”测量浮力。要测量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学生能够想到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让排开的液体流进小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液体的总重力,减去空桶的重力就是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另一种方法是让排开的液体流进量筒中,利用公式计算出排开液体的质量,再根据求出排开液体的重力。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重力可以忽略的塑料袋。让排开的液体流进塑料袋,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塑料袋中液体的重力,其数值约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学生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的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预习工作,可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起来时,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下面是我上完课后所总结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却没有真正的去贯彻实验精神。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学生面对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实验。如果我提前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可是在实验之前如果都告诉他们了,还有自主探究的必要么?这也是很难两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于怎么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么去处理实验数据上也是感到很茫然。我本以为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试验后会把“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实验数据处理上,可是仅有极个别学生想到了。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杯、水总重减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结果。

  第三,时间控制上还是不够合理。上课之前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打算把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探索会让知识的吸收和发现更有成就感。可是在这一节课却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放给学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学生时应该做到“有所放有所收”,这样才是良策。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实验时做好指导工作。

  最后,课堂引导方式要更具体化。

  在上完一个班的课后,我发现笼统的提问引导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无所是从,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比如刚开始,“你怎么去验证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问完这问题后,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学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设计实验计划。之后我换了一种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开的液体并测出它所受的重力呢”。这样一来,学生会有目标,有目的去做了。

  其实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并不觉得这一节课是失败的,因为从中我有所收体会和收获,更多的是教训,这对于我以后教学能力的提高会极有帮助的。
猜你感兴趣:

1.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2.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3.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4.八年级物理下教案人教版

5.初三物理变阻器知识点解析

    323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