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初中生物总复习题有哪些(2)

欣怡分享

  总复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复习。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时间是从开学初到4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指南》为载体,针对学生对已学的生物基础知识,因时间久而遗忘的共性特点,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而知新”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弄清各单元的考点,初步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小结,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识记,理解,应用。复习目的:结合教材,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时间是从4月底到5月底。这期间主要以《中考说明》为依据,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和难点,分模块进行专题性的复习,让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理清各部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和体系。所有内容共分为10个专题:1、生物与环境;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4、生物圈中的人 ;5、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6、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7、生物的多样性; 8、生物技术; 9、健康的生活;10、生物科学探究。

  第三阶段:模拟复习。时间是从5月底到中考实战前。针对两次大考所反馈的情况,备考会中相关的信息,以及各县市交流的适应性考题,开展以考(模拟中考)、评(评讲练习)、补(查漏补缺)为主要方式的复习。同时对学生渗透仔细审题、规范答题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心理素质,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突出复习的实效性。

  四、复习措施:

  1、夯实基础是关键。历年中考题目千变万化,但做题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识却是相对不变的,而且中考试题中大多数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基础题,难度高的很少。所以,扎实雄厚的基础是中考取胜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能好高骛远。

  2、巧用方法是手段。随着中考的临近,学生的复习任务愈加繁多、心理压力更大,不注重复习方法和技巧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豪无收效。生物学科,不可能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只有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浓缩、快节奏的复习课堂,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而言:(1)识记时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让记忆方法多样化(对比法、联想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等)。(2)结合学生实际,精选习题,精讲精练,讲,就讲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练,就练中考的常见题型。还要加大变式训练的力度,注重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3)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认真研究分析历年中考的命题方向,关注中考的动态和趋向,针对中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复习,减少复习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

  3、加强备考技巧和心理训练。比如:做题时先易后难,仔细审题、不写错别字,注意书写速度等。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复习,以自身最佳的状态迎接中考实战。

  初中生物复习注意事项

  1、重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落实。

  近年来生物结业考试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然而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就谈不上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复习教材知识时,不能贪求把书上的所有知识做到点滴不漏,也不能平均用力,要注意抓重点、抓主干,要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将那些最重要的概念、规律、原理整理出来进行强化,做到熟记、透彻理解并能应用,特别是在临考前,还要将这些内容认真过一遍,防止遗忘。

  (补充)关于动物类群的编写说明(吴成军教授在9月20日在新教材培训的讲话):

  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变化,动物的类群不再从生物生活环境的角度介绍,而是按照进化的大致顺序进行介绍,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除了进化的主线外,教材在无脊椎动物部分突出动物的运动和取食,脊椎动物部分突出水生到陆生、低等到高等的变化历程。教材在介绍各动物类群时,都是以代表动物为例重点介绍,然后再简单介绍其他动物,最后再总结出该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在总结主要特征时,主要从易于观察到的形态结构方面总结三条左右的特征,并以黑体字呈现,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教材在以上的安排中旨在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不应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了这部分的教学。

  2、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重视知识的梳理,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微小的细胞,还是复杂的生命个体,乃至庞大的生物圈,都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要学好生物学,必须善于寻找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善于发现教材各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在生物复习课上应特别予以重视。有的老师和学生习惯于把一些知识分割得很细,忽视归纳与整合,时间费了不少,效果却不好。如何整合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呢?以复习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例,可以将发生在肺里的气体交换、消化道内壁营养物质的吸收、肾脏中尿的形成、细胞的呼吸作用等内容联系起来。

  除了将知识整合以形成知识网络外,采取专题复习,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实验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资料分析等方面的技能。

  新课程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新近的结业考试命题中也越来越呈现出重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倾向。新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探究活动案例如:各种技能训练内容。虽然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不可能将教材中所列的所有探究活动和实验都做一遍,但教师可根据考纲要求,精选部分探究和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将有关探究的方法和实验过程、相关结论回顾一遍,还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中的许多探究,都涉及到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实验变量,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一定要下功夫多指导。

  (补充)在生物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1)实验中,首先根据题意确定实验变量,即本实验的结果的差异或者说结果的变化是由于谁造成的,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是实验变量,那么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有些是进行另外的处理,也是对照组。

  (2)空白对照好理解,若是条件对照就不清楚了。如教材上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中,一张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到底哪一个是对照组?(光合作用,所以需要光,那有光的就是对照组,没光的就是实验组)。又如研究酶的活性,一个是37℃,一个是80℃,又是哪一个是对照组?(温度通过变化是相互对照。最后得出结论。)

  (3)对照组就是一个参照物,一般没有变化或一直变化的为对照组。

  在生物对比实验(或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在这个变量中,接近现实生活的叫对照组,而偏离现实生活的叫实验组。

  例如,在巴斯德的生物实验中,两组的变量是有无细菌进入。其中是曲颈瓶(偏离现实生活,曲颈瓶可阻止细菌进入)的是实验组,普通瓶(细菌可以进入)是对照组。

  通常情况下,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区分:

  1实验组的结果是之前不知道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知道。而对照组是自己已知的,不用试验就知道的常识。

  2实验组是复杂的,有许多的变量,须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而对照组是简单的,几乎没有任何变量。下面是三种常见的对照情况

  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或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如要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则对照组动物不做任何处理,让其自然生长,而对实验组喂甲状腺激素制剂或甲状腺抑制剂,以观察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②自身对照: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照组即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实验组即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细胞是同一组细胞,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

  ③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分别用过氧化氢酶和Fe3+去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进行相互对照,以得出酶的高效性结论等。

猜你喜欢:

1.初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

2.生物中考考试试题

3.中考生物测试题带答案

4.生物中考考试试题

5.中考生物试题带答案

384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