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方法大全>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虹静分享

  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理脾胃,按摩是调理脾胃的一个方法。今天,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了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技巧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枢穴。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证包括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最后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揉腹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黄帝内经》就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选择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3、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作用。

  4、捏腿肚

  小腿肚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按捏这一部位,对上述经络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故捏按此处可治疗胃部疾患。当然这仅适用一般胃病,能缓解轻微的胃痛,对严重胃病者,则应去医院诊治。

  调理脾胃的方法

  药粥调养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养”。既然脾胃已受到伤害,发生了种种疾病,就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我调养,而调养方中药粥又最适合我们的口味,如:

  苡仁粳米粥

  取苡仁、粳米各50克,白糖适量。将苡仁和粳米同煮成粥,待粥时加入白糖食服,每天1次。功具健脾除湿。适用于脾虚湿盛,久泻不止,不思饮食者。

  莲子扁豆粥

  取莲子肉、炒扁豆各15克,红枣6克,粳米50克。共同煮粥食服。每天一次,具有补益脾胃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纳差食少、四肢困倦者。

  茯苓山药粥

  取山药、茯苓、赤小豆、炒扁豆各18克,粳米50克,泽泻30克,将以上六味捣成细末,置锅内用小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粉末呈黄色发出香气时,起锅放凉,用塑料袋密封。服用时取20克,加温开水调稀粥样食服,每天2-3次。功具补益脾胃、止泻消肿。适用于脾胃虚,健运失司所致的水肿、腹泻者。

  参枣苡仁粥

  取党参15克,大枣6克,苡仁、粳米各50克。先将党参加水煎煮2次,每次沸后30分钟,取药汁1000毫升,与粳米、苡仁、大枣共同煮粥食服。每天1次。功具益脾善胃,适用于脾虚胃弱、卫外力弱、易于感冒者。
猜您感兴趣:

1.调理脾胃按摩哪些经络

2.调理脾胃的按摩法与食物养生法

3.中医养生调理脾胃

4.调理脾胃的药方

5.按摩养生肠胃的好处

6.调理脾胃的食疗方法

    34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