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1000字

芷红分享

  《阿q正传》通过贫苦、落后、愚昧的农民阿Q的一生,揭示了当时贫苦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压迫及思想奴役下,生活上走投无路,精神上遭受严重摧残的悲惨情景。那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Q正传》的读后感1000字,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1000字读后感

  前段时间讲授了《阿Q正传》这篇文章,读完课文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觉得阿Q又可笑又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

  《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往小里说可以称之为乐观。其实说起来,乐观原本是人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有很多时候,人都需要一种乐观的精神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让自己以一种更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就比如说我们的物质世界十分的丰富多彩。对我们人类来说有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的本性中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和自尊心,看到好的东西就会拼命的想要得到,并且可以为了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我们也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达到自己的要求。好了还想更好,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膨胀的欲望与占有之心会使人的心灵扭曲,甚至会导致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现实的欲望而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性命。而这时就需要我们心中的乐观心态来调节,从而让我们知足,收起自己过分的欲望——至少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才能常乐嘛。

  然而,乐观一旦过了头(就象阿Q),那么就会变成一种精神上的堕落。形成一种甘为人后、不思进取,甚至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心理。阿Q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起初,未庄那些有权有钱的老爷们欺负他、打他他还会还手,还要跟人家拼命,这说明他还有着做为一个人的人格与尊严,他希望得到一个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平等与尊重。可是这样对于他似乎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未庄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阿Q的态度,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欺负他——拉着他的辫子把他的头往墙上磕。阿Q当然不服,可是他又无力还手。但是这时的阿Q并没有去想别人为什么会看不起他,他更没有为了自己在别人面前不受嘲骂,有着起码的尊严而让自己活的堂堂正正、不再欺软怕硬。而是用自己那所谓的乐观精神来安慰自己:“我终于被儿子打了。”听起来,心理或许会得到暂时的满足,好象别人吃了亏一样,挺舒服。殊不知他是在自己贬低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到后来,他居然还演变到别人前脚刚打骂嘲笑过他,他后脚就忘了,又把人家当圣人一样的贡起来。为了让自己的心理更快乐一点,还美其名曰:自己是天下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我听了以后真想上去也揍他一顿。一个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人看的人,又如何能让别人尊重你呢?阿Q不知道自己这种极为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这种夸大了的乐观心态,只能用于麻痹自己,让自己沉溺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得到一个虚幻的精神补偿而心满意足于现实,让自己更不快乐。

  鲁迅先生之所以要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正是要映射出潜伏在千千万万中国人心中的“劣根性”,让世人真真正正的去看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他是要唤回沉默国民的灵魂啊!要知道,一国之中有一个两个、哪怕百十个这样的人都不要紧,但要是全国的人身上都有着阿Q的影子,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完了!鲁迅先生深深的看到了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这一不容乐观的弱点。他写下《阿Q正传》是要告诉世人,这种为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只能使人坠入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我们绝望的生活环境是永远也不可能摆脱的。

  其实不只是鲁迅的那个年代,即使是我们现在也应该以“阿Q”来时时提醒自己,这种过分的自我欺骗的乐观到最后只能使一切不容乐观。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后感

  社会的腐败,百姓的懦弱,你们敢于拼搏么?

  ——题记

  看完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为阿q惋惜,可这也正揭示了从前中国人的懦弱无能,真如同这阿q一样,也显示出了当时中国统治十分糟糕,像阿q这样的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只能收到别人的凌辱:被有钱人欺负,被岭村人欺负……十分可怜,只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只能干苦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没有权没有势的老百姓只能收到气压!也真是如此,阿q变开始封闭自己,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人的自私,都是掩饰他的害怕,因为,没有办法呀,苦老百姓只能如此忍气吞声,钱占据了绝大部分!

  如今,中国虽没有当时的社会那样了,但是也不乏像阿q这样的人,不愿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接受外面的新鲜,就如同井底之蛙一样。鲁迅先生也正想唤醒这些人们,其实,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只要你能用心体会,就一定能够了解到的。

  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阿q被践踏的人权。致使他变成了一个爱逃避的人,遇到了问题,只希望一味的躲在别人的身后,永远不会正面去解决。

  现在,条件逐渐优越的我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阿q了,遇到了挫折,哪怕只是小风小浪,也不敢面对,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知难而退并不是坏事,但是也是建立在你实在不能够去解决这件事情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像鲁迅先生手下的阿q和现在的许多人,一旦碰到挫折,都不去努力钻研,不曾去认真思考过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开始一味的退缩,那你的人生难道不会变得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吗?没有一波三折的冒险滋味,更是没有勇于拼搏的精神,那么你的世界将会越来越狭隘,越来越没有味道。

  我想说,就算是过去再怎么努力创造的辉煌,那也只是一时的,也只是属于过去的,不是属于现在的,现在的就更需要我们努力拼搏的精神了!我想,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不也正是想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吗?这或许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但是,人的一生中如果真的缺少了拼劲,那么即使是再完美的人生,即使有再多的华丽装饰,到最后,终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拼搏,不断地进取,即使失败,那也是为后面的成功奠定的基础,根本不用怕,因为只要你一直保持,终究会成功的!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他是个籍贯、姓名均不可考的的人,他活得平庸,但这却不妨碍他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葛朗台一样成为永垂不朽的人物。

  他叫阿Q,过去、现在——或许还有将来,阿Q都会活在我们周围——也许还会活在我们心里。

  他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小角色,然而他的精神胜利法却变成你、我、他,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因子。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对于真正的强者口头上认输但却在心里用这样的方法维护自己可怜的面子。另一方面,阿Q欺凌弱小来显示自己强大,他把从强者那里受来的气全部撒在弱者身上。

  阿Q在现实等级制度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在强、弱两者间找寻一种平衡,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创造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

  凡事都讲究个度,精神胜利法也不例外。运用地得当,就叫“满足”,而一旦滥用成性,则变成了劣根。

  精神胜利法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几乎所有人都会通过遗忘或自我膨胀来减少焦躁感与自卑感,正如卡耐基所说 “快乐的诀窍就是: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就微笑,假装自己很快乐。”

  然而,当这种精神胜利法被滥用且不被转化成物质胜利时,这无疑是消极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自己的奴性,受到的压迫必然以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加以排解,长期依赖这种方式达到心理满足则会引发物质追求上的惰性,这是阿Q最大的悲哀,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悲哀。

  其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里包含了一种反抗的萌芽,他的恼恨,他的愤愤不平就是这种反抗萌芽,但是由于这种恼恨却转化成了自我欺骗与选择性遗忘,而不是进一步的报复与反叛心理,难怪鲁迅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人说,精神胜利法起于捧腹而终结于扼腕,其实不仅仅是精神胜利法,鲁迅所有的小说,都在向我们讲述这样一种“起于捧腹而终结于扼腕”的悲喜剧。

  读鲁迅的小说,我无法想象一个真实的阿Q如果存在我身边会是什么样子,他的小说往往看得人撕心裂肺。

  很多人诟病鲁迅的文学水准,因为一部文学小说通常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来纵深作品,而鲁迅则是通过写作技巧以外的东西来纵深小说。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不仅仅是鲁迅的时代需要一个敢说真话的人,歌功颂德本就是官员的事,有人诅咒鲁迅,有人诅咒李敖,但我们不能否认,文学给我们的力量,起于文学而非止于文学,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因其在读者中的共鸣与其深刻的社会影响而取得成功,这才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没有了鲁迅的文学,还能走多远呢?鲁迅已不单单是一个文学符号,它更多地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阿Q正传》的最后一章叫“大团圆” ,鲁迅再一次讽刺了那些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结尾应该是大团圆,因为他们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大团圆”三个字,道出了多少无奈辛酸。阿Q这一人物今后只存于文学作品中,也许才是鲁迅的夙愿,才算得上真正的“大团圆”。


鲁迅作品读后感相关文章:

1.鲁迅文集读后感精选

2.鲁迅的作品读书笔记

3.鲁迅散文精选读后感3篇

4.读鲁迅小说《伤逝》有感

5.鲁迅的语录读后感

    408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