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散文集读后感6篇
看三毛的书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心中也会产生一些说不出来的滋味,我们还是一起来看看大家写的三毛散文集读后感来了解了解吧!
三毛散文集读后感1
第一次读三毛,高中刚刚毕业,生命中满是活泼,渴求着对未知的冒险;再一次读三毛,离开大学校园已经五年,历经社会风雨的洗刷,品味着生命的沉淀,只有心依然随着她一起在撒哈啦沙漠快乐的游戏。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这就是荒凉的沙漠、快乐的三毛,她会在下飞机后提着个大枕头憨憨的跟着荷西跑来跑去,因为枕头里装着全部的财产;所有的邻居都会找她借东西,因为她教会了邻居们拖地、用餐具吃饭、涂红药水等;经常有山羊踩塌她家的天窗掉下来,她要抓了绑起来再还给人家,然后威胁说:“下次羊再掉下来我就把它杀了吃掉”,但羊下次还要掉下,她还要给别人还回去;会去考西班牙的驾照,把一百多页的交通规则全背下来和交通警-察捉迷藏……在那个烈日烘烤下的寂寞小镇里,她用心寻找着快乐,如同一株热爱阳光的仙人掌。
今天,我想也许有很多和我一样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一起走到伊犁国税的大家庭中,也都经历着这样的心路历程:从内地到边疆、从喧嚣到宁静。也许毕业时我们都以为大城市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总觉得新疆偏僻落后,物质贫乏、精神缺失,选择这里是一个失误。但随着时光一天天的过去,想一想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到:不能满足只能说明心灵的空虚,找不到快乐只是没有正确的对待生活。
积极的对待生活,让人生充满快乐。如同三毛在撒哈啦之初也曾经迷惘,我在找到生命的追求之前同样彷徨,直到某日在小店买日用品,看到那个维吾尔族售货姑娘拿着一本学汉语的书,一下子触及了生命的痛处。基本生存满足以后就该百无聊赖吗?就该虚度光阴虚度年华吗?三毛在漫天黄沙、语言不通的环境之中尚能建成精神的乐园,我们在山青水秀、团结友爱、交流便利的伊犁,或热心工作、或读书学习、或游山看水、或走亲访友,如何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呢?
正如三毛所言,我们要求进步。想要进步的自己也许首先该找到的是自己生活的位置,适应当前的生活,却不能没有追求,遗失理想。生命的过程,除了享受,更要踏踏实实地要求进步,也许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就是积极地享受生活,拥有快乐的心态,如同在沙漠里就要做一株快乐的仙人掌,在伊犁就要当一树飘香的杏花。
三毛散文集读后感2
三毛:当年在父母亲戚和邻居眼里那个最不爱念书的问题孩子,若干年后一个人在外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在老师的眼里他也是个不爱学习的坏孩子。但在我眼里三毛他是个很酷爱看书的孩子,他从小就看了很多很多名人传记和中、长篇小说。可在老师的眼里却被定义为不务正业。不过如果当初他没有自己的性格,如果他是个循规蹈舞的孩子,他就不会去流浪了,没有这些流浪的生活经历,也就不会出品那么好的作品集待我们欣赏了。想想上帝还真是公平,他在为我们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
记得小时候就已经把《三毛流浪记》好好的看过了,只是这些年里自己一直在校园里过着一种稳定而平静的生活,便忘记了流浪的意义所在。只是在踏出校门开始了自己漂泊的人生旅途,才想起流浪和漂泊原来就在我身边。于是今天我又有意识的花时间去看三毛的作品集。 于是我更明白了三毛为什么会选择流浪。小时候的三毛就在文章中写到:长大了他的理想是希望做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很早起来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的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的将许多还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候就是将这些蒙尘的东西发掘出来......"。看到他这些天真可爱的想法,我忽然觉得他是那么有思想,单纯的可爱的思想,我有点喜欢。可是他的老师看到他写的这些文字却狠狠教训了他一吨,并罚他留校重写。于是他又写到:“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夏天卖冰淇淋,冬天卖烤红薯的街头小贩,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很早起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更重要的是,一面做生意,一面可以顺便看看,沿街的垃圾箱里有没有被人丢弃的好东西......"。这次老师又给他划了个大红叉,又要他重写。最后他不情愿的写到:“长大了做医生,拯救天下万民......”老师看到这里笑了,批语到:“这才是一个有理想,不辜负父母期望的好孩子。”可老师却不知道三毛心里很不高兴,他并没有因此改掉内心坚定的信念,这之后的许多年里,三毛还是选择了流浪,并拾着垃圾长大。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的信仰,只要自己喜欢,是自己选择的路,即便是流浪又何妨?一个人并不见得要有什么鸿鹄之志,所谓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一句空言,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看三毛的书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心中也会产生一些说不出来的滋味,可是我却不知道那种感觉原来就叫“感动”。我只知道没事的时候在家里安静的品读一本好书是一种享受。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当我看到贾宝玉失路,贾政泊舟在异地,当时,天下着茫茫大雪,贾政写家书正想到宝玉,突然在岸边的雪地上与宝玉不期而遇的那种场面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好长一段时间我呆在窗前遥望远方,却忘了身在何处,心里的滋味,不是流泪和感动所能形容的,我痴痴的坐着、想着,直到一同学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我才顿时领悟,什么叫做“境界”,我终于懂了。
从那时起,我坚信了文学带给我的美,将终其一生。而今我依然爱着书,依然爱着书中带给我的那份感动,也更懂得了爱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书本,才化为今日这份顿悟和宁静。
三毛散文集读后感3
《哑奴》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散文佳作,收入散文集《哭泣的骆驼》,文章以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背景,记录“我”到沙哈拉威财主家吃饭时所认识的一个小黑奴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父亲——哑奴,通过描写哑奴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了现代蓄奴制的黑暗与残暴以及对类似哑奴的奴隶发自内心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她对这种制度的不满和痛恨。
作者作为客人被一个极有钱的财主请去吃饭,使作者感受到这个财主生活的奢华。但对财主家的奢华,富丽堂皇,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多么详细描写;接着小黑奴出场了,他还不到板凳高,面上带着十分谦卑的笑容,看上去不会超过
八、九岁,就是这么一个在其他人眼中微不起眼的小奴隶,作者用了大量的语句去刻画他的外貌、神态和干活时的一系列动作。当她知道这个小男孩及其一家都是奴隶的时候,不禁对这种财主利用奴隶去赚钱的做法表示不平和不满。她同情小男孩,但无可奈何,给予他的只能是物质上的救济。正是作者塞给了那个小男孩两百块钱,也引出了这小男孩的父亲,文章主人翁——哑奴,虽然他身无分文,但是他不会无故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不贪小便宜,对于作者的善心,他以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哑奴正直、善良,对于其他人,他都是真诚地笑,他深爱他的妻儿,宁可自己饿着,也要把东西带回去给妻儿吃。
哑奴被无情的财主卖到远方,面对作者临行前给他的大沙漠彩色毯子和钱,他没命地往家的方向奔去,跌跌撞撞地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读到这里,我的内心对这个哑奴产生了莫大的同情。他渴望向往自由,他说,虽然他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他再苦再累也值得。 文章以哑奴被卖的悲惨命运为结局,更加揭露了现代蓄奴制度的残酷和罪恶,以及作者对这种制度的深恶痛绝。
文章也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想彻底恢复哑奴的自由,物质上的救济已毫无作用,想要真正地使这些奴隶拥有自由,就必须彻底地铲除这种残酷的现代蓄奴制,才能使这些奴隶不会世代相传,恢复他们的自由和幸福生活,让他们拥有支配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