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

木兰分享

  梁文道的常识文字不浮躁,但平实中给人思考的空。梁文道的常识读完,身心被涤荡,感悟颇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梁文道常识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篇一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

  据说梁文道每日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3天才睡10小时,所以才有办法做节目、开讲座、办免费杂志、写专栏,现在又出书,他对每件事都很认真。但最讨人喜欢的,还是他很认真和你说话、很认真听你讲话的感觉。

  他熟练地掌握了与大众交流的技巧,不会故做晦涩,精英知识分子的专业用语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直白通俗的大众化语言,偏偏他关注的重点又是与公共生活、公共空间密切相关的问题,注定与公众有太多的相遇机会。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篇二

  一本厚厚的《常识》,读了一个月,挑挑拣拣的也就读了三分之一,一方面因为这是一本时评集,很多话题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就没有去读,另一方面老梁的风格有点“闷”,不是我喜欢读的那种“喜怒笑骂”风格的杂文,实在没有一口气读完的欲望,连续读多了会犯困。这样说并非《常识》写的不好,恰恰相反,梁文道的文章,完全可以用“静水深流”来形容,文字上波澜不兴,却很值得细细琢磨。老梁的观点看似比较中庸,一般没有直接指责的意味,文章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逻辑缓缓剖析。

  感觉〈常识〉不错,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人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常识,你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你也会一个好的生活。于是在生活中我经常观察众人,有些人书读得不多,但是很会做人,也就是很懂得常识,八面玲珑,为人处世受人家肯定。有些人呢也许可以说懂得很多专业知识,比如说英语八级,知识而广博,无事不晓无书不读,但是就是不会为人处事,不圆滑,到头来单位里没人肯定。

  常识就是普通知识,人皆共知的,直白无奇的。然而,读梁文道的《常识》,却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来自思维的深刻和思想的深度。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议,不在于登高一呼出语惊人,而在于独具慧眼地剖析和揭示隐藏其中的脉络和题中要义,让读者不仅感到言之成理,而且有豁然开朗甚或醍醐灌顶的感觉。当读者不仅将《常识》当成知识来学习,而且当成智慧来收藏时,作者也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坚实的根基。

  我常常在《常识》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就如在小说中捕捉到情感的丰富和细腻,那同样是一种阅读的快感。仅举几例以飨读者:比如说宣传与炒作,比如说市容与生计(单位里的电脑有摘录,再次编辑后补上)。

  阅读的感受只有阅读之后才能体味,我想告诉你的是读《常识》,你不会后悔。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篇三

  初选此书,仅是被其素裹的外表和无华的名目所吸引,它宛如超脱于繁杂尘世,而今犹在的一缕醒世清风,一杯救世茗茶,一曲警世小调。

  常识,顾名思义,即最普通的知识。若是人尽皆知,则此书有何意义。然而如今社会,人们总是忘记常识,甚至连常识也算不上的常识。所以,总是出现一些欺昧人性良知,触及道德底线的事。海子早就写下了这样的话:“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所以梁文道先生在开篇就写道:“《常识》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在我看来,常识并非修订于书目中的人性三纲,行事五常。也非通往圣人之路的人生公式。只是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做符合人情,符合时代潮流的事而已。

  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何作用。说得好听些就是有利于人格的塑造。说白了就是做个好人,至少不做丢人的事。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我们从来不缺少冠冕堂皇的信仰,少的往往是毫不起眼的常识和那审视良心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们只在一味的博学,而从不参省乎己。也难怪无法知名而行有过矣了。我们不至于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只需在行事之前用最起码的常识去审视自己的行为,不陶醉于自我,足矣。若是国家领导人这样,则不会有十年“”、大跃进的错误。若是企业家这样,则不会有山西黑煤窑、三鹿毒奶粉的后果。若是执法者这样,则不会有躲猫猫、俯卧撑事件的发生。常识,可谓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尺度吧。

  不仅如此,常识也为我们诠释了大国民小世界中的千姿百态。可以说中国人很爱谈论政治,街道中,晚饭后,论坛上,无处不充塞着政治的身影。然而,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看清时事,做到旁观者清呢。也许在通往共产主义大道上的我们,听得更多的是新闻联播中对社会主义的赞美,对领导人活动日程的播送。很少听到中日形式,中美动态,世界多极化的深刻剖析,难道只有在香港凤凰卫视这种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地方才能有这种意识形态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共产主义社会更应该对人民讲实话,做实事。

  近几年,中国在对外传媒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最明显的就是每年国家的灾难增多了,其实不是这些年中国走背运,而只是以前我们市井百姓没有权利知道而已。国家有着一定的国家机密绝不为错,否则你也绝不可能在世界上立足。然而,有些冠名为国家机密的事件最终纸里包不住火,还是曝光了出来,结果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唾弃。

  在马哲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然而中国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似乎有着人为因素。每当我们学习近代世界历史时,教材总是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背景分析透彻,对事件发生的实质深层剖析,让我们看清了原委始末。可为什么我们总是能给人们呈现出一个深刻的历史而不是一场清晰的时局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固然不错,“但防患于未然”岂不更好。也许时局太紧太突然,可堂堂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就没有一个能看清的人吗,还是什么堵住了他们的嘴。有人说是政府的抑制,于是大骂中国政府的人权问题。可回过头来想想,有着铁血硬汉传统的中国人是不是容易头脑发热,在搞不清实质的情况下随意游行,盲目排外。从而发起了一股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的热潮。梁文道先生在《日本:搞清楚你要反对的对象》中,这样写道:“反日从一开始就反错了对象,把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意图加入联合国安理会、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和美国军事联防和钓鱼岛一股脑地混成一团,并且连接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论’,本质化成了对日本的整体否定。”他又引用南方朔的一篇文章说道:“南方朔在其专栏就指出了要反的其实不是日本,而是罪恶,可谓非常精准。”由此看来,中国政府的做法也不无道理,除了要维护国家形象,更是怕愤青们用局部代替整体的思维发起一股所谓的爱国势力,像当年义和团一样用拿石块去砸外国使馆的玻璃的野蛮手法振我国威,从而给八国联军侵华找到了借口。可悲之中自我反省,还是中国人民对常识的缺乏啊。

  自从《常识》上市以来很是畅销,真是既可悲又可喜。可喜的是,中国人民终于选对了一本看清自我的书。可悲的是,偌大中国居然对一本再普通不过的常识趋之若鹜,可见我们知识的匮乏。

  《常识》虽不华丽,但很丰富。它少了几分明刀明枪的硬朗,多了几分朦胧曲折的蕴藉。借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杂志的评价:似当头一棒,如半夜鸣钟,来给予《常识》这本书。虽然时代变了,但沉睡的中国人犹在。

梁文道常识读后感相关文章:

1.常识梁文道读后感3篇

2.读《读者》梁文道心得体会3篇

3.常识读后感1000字

4.托马斯潘恩常识读后感

5.常识潘恩读后感3篇

6.常识潘恩读后感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8.大学生就业指导读后感

9.物种起源读后感

10.学生平安夜读后感

    133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