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

木兰分享

  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故事知道怎么办这本书读完后,你有何读书心得跟大家交流的呢?不妨先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篇一

  非洲小说家本·奥克瑞认为,一个故事,或许要到被人读过或讲过之后,才算是成了形。他说,在人们阅读或讲述一个故事之前,它是没有“生命”的。

  讲故事和读故事是不同的,孩子们尽管年纪很小,说不出这种差别,甚至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差别,但他们可以觉察到两者的不同之处。

  讲故事源自于口述的传统。我们很多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就是得益于口耳相传的方式。讲故事是一门非常个性化、个人化的艺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故事的分享带有更鲜明的讲述者的特色。讲述者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激发听者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故事的画面,赋予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讲述者通过眼神、手势、声音以及近距离接触,与听众作更直接的交流,仿佛从身体里抛出许多看不见的细线,“触碰”到听众,并且自始至终将他们“抓”在手中。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而不是“表演”的过程。如果讲述者自己很享受,听故事的人就会更享受。

  读故事的时候,书本起到桥梁的作用,带来亲密的感觉。它和讲故事一样,都是分享故事的重要手段。讲故事的过程,揉入了讲述者自己的不少创造;读故事的过程,更多的是对原著口语化加工。要使读的故事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读故事的人需要关注孩子,经常与孩子交换眼神以建立良好的沟通。从孩子成长的过程看,讲故事和读故事是交织进行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在他们长大之后,还愿意和父母一起阅读书籍,一起讨论书中的问题或者提到的相关话题。

  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读故事,以下几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

  一是要保持对其他文化的敏感。首先,要给孩子讲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间故事,以便帮助孩子建立全球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在本土文化之中。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其次,在讲故事和写故事时,要对其他文化保持敏感。如果涉及其他国家或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一定要做详尽调查,不要误导了孩子们。

  二是给年幼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一定不能夸大人物,不要以过分戏剧化的方式来讲故事,尤其是讲童话故事或民间故事的时候。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去吓唬或刺激孩子,而是要通过故事的内容来滋养孩子,给他们以力量。要信任故事中的图景的力量,他们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故事。对于小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故事传递给他们。其余的工作,就交给他们那丰富的想象力去完成吧。

  三是尽量避免“电视儿童”的出现。现在有很多家长,习惯于让孩子们整体坐在电视机前,盯着屏幕打发时间。电视机中当然有很多图文并茂、情节曲折的故事,但电视机只负责信息的输出,和孩子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不能够根据孩子们的实际反映及时调整讲故事的策略,因此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触电视。

  在这本书中,苏珊·佩罗向大家推荐了很多充满情趣、富有启迪的好故事。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找来一读。

  故事知道怎么办读后感篇二

  从远古时期开始,故事家和治疗者的角色就交织在一起。鼓舞人心的故事即便只有一分钟长,也能让讲述者和听众双方都朝好的方向转变。所有故事都可能具有治疗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建立与“某个地方”的精神连接,恢复失去的平衡,重新获得健康感。

  一个好的故事通常由三个要素组成:隐喻、情节和解决方案。隐喻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帮助听者与故事建立联系,它既包含负面的失衡状态,也包含正面的再平衡状态。随着故事的发展,“情节”本身积聚起“张力”,导致情节进入“失衡”状态,最终又超越这种行为,进入健康而正向(而非引起负罪感)的解决方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被大人理解和认可的“行为”。对此,家长和养育者应该明白,孩子的“行为”就是孩子做事的方式,一些被认为是有问题的行为方式,只是某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某种刺激或某种情形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规律”,就可能给孩子施加错误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也有一些行为确实是存在问题的,需要家长和养育者仔细辨别,并因势利导。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生活背景和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的状况和社区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导致孩子特定行为的发生;孩子新到一所学校、新搬迁到一个地方,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人与自身处境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等等,也会导致孩子一些“挑战性行为”的发生。面对这样的境况,给孩子故事可能是改善行为、化解矛盾的好途径,故事中隐含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信息和意义,可以让孩子和大人从原本的失衡状态转向新的平衡态。

  所谓治疗,简单地说,就是恢复健康,达到平衡,变得健全。“治疗性故事”指那些能帮助人们恢复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获得健康感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构思一个故事来应对“挑战性行为”时,并非要通过一个故事把“坏”行为变成“好”行为,也不是要把一个“淘气”的孩子变成“乖”孩子,而是要使某种行为或状态恢复到健康或平衡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讲故事的人充当着助产士的角色。描述某种行为时应针对行为,不要将行为的好坏与人的好坏混为一谈。

  故事不应试图说教或引发内疚感——这一点总是强调得不够!家长或养育者要做的,只是反映正在发生的事情,并通过故事中的“隐喻”和“情节”,提供一种可接受的方式来处理某种行为,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全世界的文化都在用故事的形式传授道德和价值观。很多经典的民间传说都有教育意义,听故事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这些信息,这就是故事的本质以及“力量”所在。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应该通过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听者自发得出自己的道德结论。也就是说,故事一定要“委婉”,如果意图过于明显,就有说教之嫌了。

13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