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3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木兰分享

  八

  李贽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内心充满矛盾却又强烈的坚持个人的价值观。“这类典型的作家,如果发现了崇高的真理而愿意为之牺牲自己,他的文字之间就会表现一种燃烧性的自我满足和欣快”。

  李贽貌似看透了社会的所有弊端,但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更可恶的是自己不能不依靠这个令自己极端厌恶的社会体制生活。如果我们想弄明白当代的自己是如何地与现实格格不入,但同时又极端的依赖于这个让我们极端憎恨的体制。

  体制是什么? “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涨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现实中的我们,当我们面对李贽的这种困境时,我们会作何选择呢?难道是像他一样最后殉道似的自杀吗?

  如果我们确实能认真体会李贽的那份孤独和无奈,并对此章研究一番,那我们肯定会理解现实中每一个人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荒诞和怪异。

  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了解中国的真实状态,所以决定将下面几段话摘抄下来。

  “在本书的前面几章中曾不止一处提到,我们的帝国是由几百万个农村聚合而成的社会。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不能读书识字,全赖乎绅士的领导,村长里甲的督促,他们才会按照规定纳税服役。在法律面前,他们享有名义上的平等,而实际上,他们的得失甚至生死,却常常不决定于真凭实据而决定于审判官的一念之间。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不技术之不及。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身败而兼名裂。”

  这些也算是黄仁宇先生对整中国的大失败做的一个总结

  在此书中,对于黄仁宇先生的治学,本人是颇为尊敬的。黄先生以每周一册在速度花了两年的时间读书完了一百三十三册《明实录》,自计划撰写到杀青,历时七年。另外,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也可以让我们借鉴。

  看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2.《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3.读《万历十五年》有感3篇

4.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5.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102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