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3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木兰分享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三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黄仁宇先生所倡导的大历史观,黄先生在此书中一共用了七个章节描写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指出了中国有了明清这样一个历史大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一

  黄先生在自序中说自己写此书的目的在于提醒大家,“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冲突既开,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他认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在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而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则和民间经济的发展相脱节”,“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内由先进的演变为落后地区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而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起资本主义呢?黄先生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一种系统”,“中国的传统政治既无此组织能力,也决不愿私人财富扩充至不易控制的地步,为王朝的安全之累”。

  在《万历十五年》的英文版序言里,L.卡林顿.富路特说到,“黄仁宇先生对明朝末期的一个的聚集,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那时中国官僚阶层的运作方式”,“这本著作有利于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论述”。“本书的叙述并不是要我们相信:中国人民从那时及其以后所普遍遭受的苦难一直是个巨大的错误;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抛弃过去的全部经验,并尽可能地仿效西方来弥补的时间”。

  二

  对于万历来说,作为一个皇帝,他应该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按我们想当然的想法,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任何事情。然而事实却是,明代的这种官僚制度居然让他连做人的权利都没有,到是应证了鲁迅的那句“中国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万历不能做自己喜欢做事,不能去喜欢自己喜欢的女人,不能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玩,不能让自己认为有才能的人任职,不能有任何朋友,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他想励精图治、扬我国威地积极施政都不可能,更无须说自己还能不能选择去死!他就是一个象征,让所有人来顶膜礼拜,所以他就是一个神,无所不能,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也是如此,他也无须也不可能体会一个人的真实性。他所要做的,就只剩下遵循祖宗之法,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必须完成的程序,并将这种程序保持延续下去。可以知晓,万历的一生是何其悲哀的一生!“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然而必须警惕的是,现实中的每个自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个“万历”呢?万历的这样一个悲剧性的象征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形式即实质”的极度无奈。而这种无奈仍然对当代的中国人影响至深。在这一章里,黄仁宇先生还从自己的独特视角细致刻画了在中国官僚政治文化下,人与人之间处理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如果读者能够仔细思考,很容易发现当下中国无孔不入的这种官僚文化控制着几乎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如果能理解到这个层面,如果我们还有一颗善良之心,我们没有理由不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后知后觉,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正确运用好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是相当有用的。当然我们还能从中体会更多,例如后宫佳丽无数,然而面对一切都不能改变、但精神又是极度空虚和寂寞的万历为何对淑妃郑氏情有独钟?“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人,一个王朝的失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我们能够有那种敏锐的洞察力吗?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

  三

  中国当时的形势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呢?第二章中,黄先生提到申时行和朋友的一封通信中指出局势艰难,“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能有如此而长治久安者”!!!如此,申时行唯有行中庸之道,唯有坚持自己调济折衷的原则,以延长风雨飘摇中的大明寿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官治国的大国,申时行深知张居正失败的根源。所以,申时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企图在维持文官集团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首先维持帝国的稳定,再则希望万历皇帝能够作渐近式改革,以图将来。然而,病入膏肓,国家日益积贫积弱,终于在风雨交加的1644年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所灭,这又奠定了之后中国落后的基础。张居正专政十年,最终却落得个身败名裂,文官集团分裂加剧,在于他忽视了中国的文官集团所具有的双重性格,“固然有许多官僚凭借特权,引用私人,扶植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利益,但是‘四书’所揭橥的、为文官所标榜的宗旨,也并不全是口头禅。如导之以诚意,一些有责任感的年轻人如邹元标辈,又真能不顾一已之安危荣辱,为仁民爱物的宗旨拼命”。这一大帝国中央集权过度的不良后果在于:“下层行政单位间许多工作实际工资问题尚未 解决以前,行政效率的增进,必然是缓慢的、有限度的;强求效率增高,超过这种限度,只会造成行政系统的内部不安,整个文官集团会国压力过高而分裂;而纠纷一起,实际问题又会升级成为道德问题”。

  四

  在张居正一章中,黄先生指出了明代的财政、政治、经济、人事之所在,对帝国作了全面的剖析。不得不承认,中国各级政府的低效由来以久,就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制”。“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箓。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朝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

  中国事实上的各种制度,无论是当下还是古代,张居正可谓至死方明。如有兴趣,多加思考,我们定能发现这种“人和”政不通的根源和根治方法。

102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