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电脑>网络知识>网络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晓斌分享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前条件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毕竟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相关知识点。

  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关系一:

  一、网络信息技术与过程最优化教学

  过程最优化教育理论是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在20世纪60-80年代提出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实现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为标准,在现有的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前提下,设计最合适(最优)的教学方案,在人力、物力、时间消耗最少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成果。那就是:实现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合理的教育和获得最符合自己的发展,以体现教育的普遍性和鲜明的个性,他们的综合效果既是全面发展下的个人能力突出,其中包括了创造性的培养。过程最优化教育在我国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少学校在推行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今天的教学条件下与“昨天”相比,过程最优化教育就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在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才为教育目标的今天,国家推行素质教育而摈弃应试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探讨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课题比巴氏的时代更有价值。

  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以人的个性化的发展为核心推动班级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突出的发展必须尊重、挖掘、培养学生的天性:既个性。但是,在以往以班级为课堂教学单位的教学模式下,要体现尊重、挖掘、培养学生的天性,形成个性突出的教育特征是不现实的。同时,用传统的传授、灌输以及后来运用的许多改良后的教学方法,也无法做到既照顾了学生的共性发展又突出了学生的个性。而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造,当网络信息技术和虚拟教学等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时候,彻底改变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倡了多年在这时才得以真正实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情景创设、制作、会话、实验等都给学生发挥天性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授人以渔,学生的主动性克服了畏难的惰性,积极性克服了厌学的心理,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反过来又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又上一个台阶形成良性循环。全班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挖掘和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强化,班级整体成绩也得到很多的提升。

  网络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改造,把传统教育沉闷的过程改造成一个生机勃勃崭新的天地。教与学的角色在变:教师从知识传播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教育的主体也在变:教师的教育的主体地位被学生所替代。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技术成为学生认知的主要工具,网络信息技术做到了。从此,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封闭式的教学变为开放式,知识源不再囿于教材和教师的范畴,由学生自主去求索。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由教师灌输,变为学生在通过驾驭信息锻造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信息化的课堂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变得更直接,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量更大,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学习的过程优化了。由此看来,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条件,却直接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比以往其他条件都更全面、更高水平上实践着最优化理论,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全面铺开所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丰硕。

  二、网络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发生了质变

  网络信息技术使教学的内容发生了质变,使教学形式实现了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在教育教学的使用中首先使教学内容发生了质变。在现行的教材中,教材内容主要是文字、图表等。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就具有颠覆性的革命,使许多新技术、新科学知识作为教材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而由于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材内容也生动起来。有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样式,教学内容呈现出信息源的多样化和开放性,符合了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形式上,一改过去许多无奈的灌输教学方式。对认知性的知识,可以用声像来真实地再现;抽象概括性的知识可以用动画软件去模拟。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在多智能主体答疑系统探索更多的未知,使教学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起来;随着众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不断应用到教育领域,各类信息之间的协同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的交联,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思维。以往教育中教师、学生的思维是封闭的,因为没有开放的网络空间。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应用改变了这一切,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中筛选自己需求的知识,探寻自己爱好领域的未知,创造性的思维也在探寻中逐步建立起来。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开辟创新思维的新时代。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法革新中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应用于教学的网络信息技术有:通讯、多媒体、网络、多Agent、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应用开启了教学方法的革新。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更好的适应了人类大脑的生理特征,这是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生理理论基础。例如:特瑞赤拉(Treicheer)在1967年就人类的大脑刺激类型和学习、记忆作了研究发现:人类的学习,从味觉获得1%、触觉获得1.5%、嗅觉获得3.5%、听觉获得11%、视觉获得83%。其中人类通过“听”和“看”获得了总信息量的94%,其价值不言而喻。人类的记忆,从阅读获得的记忆占10%,从听到信息获得20%,从看到信息获得30%。其中,从“听”到和“看”到的信息中可获得记忆的50%。那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抓住或混合使用“听”和“看”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多媒体的“多样化信息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利用了视听混合刺激技术使学生获得多重刺激,给教学创设一个视和听并用的环境支持教学过程最优化。

  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逼真的学习环境,学生身临其境以实践促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的“虚拟环境、虚拟材料、虚拟工具、虚拟实验室”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可想象的,而在这些虚拟的世界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通过实践驾驭知识、学习技术,无疑是天方夜谭,可网络信息技术做到了。虚拟现实技术用计算机在课堂上再现了现实世界、创建了逼真的学习环境,可以使用现实中不具备的工具和先进的实验室,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造这些情景进行创新。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能解决学习的情景化以及和自然交互反应的难题,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支持是不可估量的。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支持是多方面的,以上探讨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影响,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方式的组织设计和实施,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的关健结点,在学生和教材相对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教学媒介就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或者是成败。

  课堂教学互动是活跃气氛、启迪智慧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控制性”给师生搭建了—个开放的互动的平台。通过网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学生问的互动,也可以建立师生问的互动。学生独立学习时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教师互相交流,提出疑问解答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和学习软件、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在更高水平上探讨问题;也可以和计算机交流,自主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组织集体讨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答疑,在网络里引进新知识、新观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组织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这种开放的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没有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实现不了的。

  协作式、探索式教学是建立在网络资源之上的课堂组织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以年级为单位教学、以班为单位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和学科专题教学,通常是单独或联合使用。这种组织形式既能产生灌输式的教学也能产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只有在网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后,旧的教学组织形式焕发了青春:如“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高度共享性”催生了以小组教学为基础的协作式教学方式;以学生独立学习为教学基础的探索式学习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的教育,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他人(包括教师)的帮助,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社会、教育当局、学校、教师的作用是为学创造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及其他设备、教具都是为创设情境的教学条件,网络丰富的资源和高度共享的功能既是获得知识的资源又是创设情境的条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通过网络使学生们之间互为学习资源,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实现双向互动,共享学习资料实现学习目标的协作式教学法;和利用网络丰富资源,教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或自己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自己形成假设,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源,对此问题进一步探索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学关系二:

  一、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广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解释:广义的网络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网上教学(E_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利用已有的互联网平台,学者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无论通过网页发布的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BBS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如WebQuest,以及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型课程等等都属于“网络教学”。)

  狭义的网络教学:强调网络技术,寻求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怎样的教学活动是独特的,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只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就学习环境而言可以分为: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广泛互联网环境。(重点讲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二、网络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落脚点: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新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两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所以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备可行性。

  1.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口交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网络以上功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将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差异)

  (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涉及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网络本身也是“教学内容”,比如在应用网络教学时候,学生也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如: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载,网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还有各种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的使用。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网络环境教学大致经历:给学生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学生接受任务,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求帮助或在线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学步骤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4)教师角色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充当手段作用),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根据网络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教学模式适合网络教学。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主题任务(注重任务的实用性)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这一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比如:《word对象的插入与设置》中自选图形的应用,将《一米阳光》剧照、《中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作为学生活动任务;在学习网络技术基础时,布置“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主题任务;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事(世界环境日,爱滋病,3.15等热门话题)与《搜索与下载》、《电子小报制作》、《网页制作》等进行教学。)

  (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此外,明确目标要求,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大小适当,考虑小组和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经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土地沙漠化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A.相互教学法(教学相长、学生相互帮助);

  B.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布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对教师而言,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小组,实行集体备课(双中教研组)。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当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努力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例我们可以把学习内容大致分为:网络基础知识,畅游网络世界、网上搜索与下载、网上交流、网页制作,将网络道德与文化贯穿于网络部分的始终,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典型的、健康的网络资源。我们在学习搜索引擎时候,可以先让到网上搜索文章,然后请他们谈自己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经验技巧,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总结出搜索信息的两种方法:关键字和分类法,最后老师通过实例讲解在具体搜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在这一课中,可根据实际增加如何将网上的图文资料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作为网络资源,将搜索与下载联系起来。学习网上交流时可以教学生上网发表文章,在网上请名师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探索QQ聊天软件的多种功能。这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上网的习惯,使他们上网目的更加明确,更健康,也会积极主动、有效避免网络中一些不良影响。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知识材料设计:在知识材料组织上,要将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对于某些专题,还需要教师能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把零散的知识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学习。比如,高中信息技术课Word文字处理模块部分,《电子小报的设计与制作》作为学习字处理软件的终极学习任务,在学习“电子小报制作流程”时,给学生增加“什么是电子小报”,“电子小报由哪些部分组成?”等知识,在学法指导栏目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于科技类、环保类、作品类、素材类网站,以及在具体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使用《Word2000教程》的帮助等,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准备电子小报的具体制作过程,比如:设计制作报头、编写刊头,制作标题等。补充页面设置、如何添加页眉、页脚,分栏、打印预览等。从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增加这么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搜集、加工、整理素材。即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技巧。

  在知识材料的表现形式上,教师除了使用超文本的方式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外,还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

  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学习环境设计: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其实不然,就侧重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教学法(网络资源的利用,共享文件夹的使用;其中网络资源包括专题学习网站,教育论坛、BBS、各类教学资源网和资源库)、信息技术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发表教学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研究成果等);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作业提交系统(包括评价)、虚拟社区如留言板、BBS、E-mail、ICQ等。

  教学评价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利用评价结果也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问题,有效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评价)

  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教师怕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实际上网络教学中的评价更加方便、快捷。

  (1)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对学习过程评价;

  (2)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比如搭建作业提交系统);

  此外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活动过程中,现场评分)、小组互评(小组学习,由小组长给组员评价)等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评价都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计外,还应做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表现在电脑游戏、网络图片、聊天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诱惑会转移学生注意力,例如: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休闲娱乐课,偏爱上网、聊天、游戏,没有感到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对当前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导致学习兴趣很低。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同时有必要联合学校领导、班主任一起教育。要时常告诫学生,信息技术课是终身学习的工具,要坚持学习以便维持信息技术学习的历程,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现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的经历不可能相同,自学的能力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己的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寻求帮助;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等。也就是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看作教育的“至高点”。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像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跟不上步调,久而久之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课堂参与性差)。

  六、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

  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与地理教师一起举办“走进身边的世界”学生小论文活动,开展对某一专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举办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情景包括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充分利用实境教学创设课堂情景、创设问题情景等。比如: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阅读《人间仙境──九寨沟》文章,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深深打动学生,当学生陶醉在美丽的画卷之时,教师嘎然而止,提出问题,如果在文章中插入有关九寨图片,九寨就更加美丽了,通过课前引入,使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也很重要,作为教师,在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教师始终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主线,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任务,适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比如:监督学生学习,组织小组间成果交流与汇报,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等)、对于共性问题集体指导,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力有所发展。

  5.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

  6.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结束语: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前条件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毕竟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大家可以凭借网络环境这一广阔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尝试网络教学,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38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