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让经典典故
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蝉让经典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
蝉让经典典故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
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因封于当今的河北境内。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做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尧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发表意见,创立多个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尧晚年的时候,想找一个贤能的接班人,人们一致推举舜。舜:名重华,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名作为姓氏的习惯,被称为有虞氏帝舜。家境十分贫寒。尧听说舜很贤德,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一番考察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全部职权让给了舜。这就是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禅让制度的话,就是:能者居之。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鱼、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荥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经过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芲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蝉让历史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风姓家族中产生。该制度于公元前2338年被废除。“五帝时代”是所谓“公天下”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即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且非血统的人,例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判断。
禅让制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
蝉让历史质疑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早在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对“禅让”一说提出了怀疑。
《荀子·正论》记载了荀子的疑问:“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说疑》记载战国末的韩非的言论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不仅否认了“禅让”之事,还说舜和禹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另有唐代的刘知几在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还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
后来还有司马贞引《竹书纪年》在其著作《史记正义》中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墨家提倡“尚贤”,直接鼓吹“禅让”。儒家“祖述尧舜”,也对“禅让”大加宣扬。如“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把舜说成是会烧窑、捕鱼的农夫,以此来申述他“尚贤”的宗旨。因此近代有些学者则认为:“尧舜禅让”说是战国初墨家的创造。但墨家仅说过“尧舜禅让”。“舜禹禅让”说法的来源,近代学者则认为是也赞成“举贤”的儒家新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