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猜成语>

12个竿打一成语

小纯分享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你们知道12个竿打一成语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跟随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2个竿打一成语答案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深层含义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浑水摸鱼。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滥竽充数

  外文名称

  Pretend to play the Yu

  作品名称

  滥竽充数

  创作年代

  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

  文学体裁

  寓言

  作者

  韩非子

  发音

  lànyúchōngshù

  基本简介

  成语信息

  【发 音】làn yú chōng shù

  【出 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感情色彩】贬义词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多贬义 。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1]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近义词】①名不副实(注释: 副:相称,相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②鱼目混珠(注释:只比喻以假乱真,而不指以次充好。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③掩人耳目(注释: 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反义词】①货真价实( 注释: 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实在在的。 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

  ②名副其实( 注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

  ③鹤立鸡群( 注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

  【灯 谜】南郭先生吹竽。

  (打一成语)(谜底:滥竽充数)

  成语示例

  叶圣陶《倪焕之》:“这当然不能让任何人~。”

  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成语造句

  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

  大家一起背书,不会的人也在里面滥竽充数的背。

  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以坏充好)

  每当媒体夸火箭队没有姚明不行时,他总说自己是滥竽充数。(谦虚)

  作者

  《韩非子》又称《韩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的论著,为先秦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内容充满批判与汲取先秦诸子多派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道德经》加以论注的思想著作。为韩非对先秦时期社会各种领域的思维,有系统的对政治策略立场主张的阐发,全面性政策设计表述和深度的对统治技术探究。《韩非子》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在《史记》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始皇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目的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成语典故

  原文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lǐn)食(sì)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齐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注释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材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提醒人们严格把关。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切不可弄虚作假。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使:派,让,指使。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请:请求。

  说:同“悦”,喜欢。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廪:粮仓。食:粮,米。

  以:给。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好∶喜欢,爱好。

  逃:逃跑。

  立:继承王位。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3]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

  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成语启示

  人物点评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千百年来,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齐宣王:不知道他是如何挑选举皇家吹竽乐队的成员的,该制度导致了让一点不会自己专业的人都可以在从事专业工作,不是他无能就是其周围的管理乐队的人有问题,可以推论行贿/受贿古以有之;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连一个不会竽的人都看不出,难道不是滥竽充数吗?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视百姓如粪土古以有之。

  齐湣王:子承父业,连喜好都继承了,但带来了改革,一代天子一代臣。看样子他是懂点吹竽的,一个一个的听或欣赏,这才会有滥竽充数的故事。一个一个的听,淘汰了南郭先生,下一个淘汰的是谁呢?肯定是那些比较差的人,三百竽人人人自危,汗不敢出,个个紧张,汗流如注。 然而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纳税人的钱。更有甚者,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好一个滥竽治国!

  三百吹竽的人: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典型的官官相护,明哲保身,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难道其中没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吗?他们对先王必是感激不尽,宣王从不管他们的能力好坏,能吹就行,不会吹也可以,宣王要的排场和热闹。对齐闵王必没好感,人人过堂,竞争压力,朝不保夕。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虚伪骗人。

  相关知识

  滥竽充数的寓意是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这个成语故事中,滥的意思是混杂,失实,引申为蒙混之意。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杂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因为大家一起吹的时候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有在吹,所以这位南郭先生可以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便派人四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了齐宣王的这种嗜好,就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吹竽技艺高超,混进了吹竽的乐师班里。而实际上,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候,他就模仿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装得惟妙惟肖。由于是几百人的合奏,齐宣王根本听不出他的破绽。成语滥竽充数的寓意就是这样,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人们就称为滥竽充数了。

  南郭先生就这样混了好几年,心安理得地领受优厚的赏赐。齐宣王死后,齐王即位。王同样爱听吹竽。不同的是,他不喜欢听合奏,而是要求乐师们一个个地在他面前独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吓得魂不附体,知道自己犯了欺君之罪,一旦露馅,别说饭碗,就连脑袋都保不住了。所以,趁王还没有叫他演奏时,就赶紧溜之大吉了。

  这个成语的寓意有点象鱼目混珠,都是指没有真本事的混在众多相同的事物中间。[2]

  以上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看了“12个竿打一成语”的人还看了:

1.草原上的狍子 …… 打一成语

2.9个女亲戚 …… 打一成语

3.精选猴年元宵节温馨祝福语

4.多字成语集锦二篇

5.5年级上手抄报

6.猜成语的谜语大全附带答案

7.秤杆与秤砣 打一成语

8.很搞笑脑筋急转弯大全及答案17套

9.关于钓鱼脑筋急转弯

    128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