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户市场的营销案例
案例分析可帮助企业发现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为此,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微信用户市场的营销案例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微信用户市场的营销案例(篇一)
跟娃哈哈学终端管理
一个市场的健康成长,除了组建团队建设和网络渠道开发建设,就是终端开发管理。驾驭中国式终端销售管理的12字真经“纵向渗透、精耕细作、决胜终端”,至今仍然回荡在我们的脑海里。特别是供过于求的这几年,千变万化的销售终端早就成为企业的必争之地,各种招式的促销活动泛滥成灾,这“最后一米”临门一脚的战场异常热闹,甚至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终端开发建设这个环节很重要,是产品形成销售的末端,是产品到达消费者的端口,比如超市、便利店、网吧、饭店、烟酒店、京东等,消费者通过这个端口买到自己心爱如意的产品。终端是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又是极具决定性的重要环节,各种品牌产品都会在这里短兵相接,如何把握终端节奏,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是终端工作的关键所在,就像一棵树,只有树根发达了,才会枝繁叶茂。
老实说,娃哈哈以前在这个环节上的做法并不是很好,但是跟随市场的发展变化经过多次摸索后,娃哈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办法,和其他厂家的做法都不太一样,但是效果很好。
终端价差管理
娃哈哈对终端价差的管理,是以互惠互利信任共赢为基础,执行的是指导价。为了保证价格体系稳定,娃哈哈实行各级价差体系管理制度,明确制定出每个产品在一级批发商、特约二批商、二批商、三批商和卖场超市的出货价和零售价,各级必须严格执行价格顺差,一批商的单件利润要小于二批商,二批商的单件利润要小于三批商。比如2009年洛阳创新开发二套网络时,对于批发商能整车要货的,娃哈哈公司规定一级批发商每件顺加0.5元直接把货送达批发商仓库,批发商按照娃哈哈规定每件顺加2元送达终端零售门店,零售门店统一按照零售指导价2.5元1瓶卖给消费者。也就是一级批发商靠的是走量和公司给予的销售奖励获取利润,与末梢最近的批发商才是终端管理的关键,但是走货量小,因此他们的价差相对就要高,这样量大的靠走量增加利润,量小的主要是靠稍高些的差价增加利润,同时各个卖场零售价必须统一,保证了终端零售门店的积极性和终端销售价格的稳定。
如何抑制窜货行为
娃哈哈为了保证经销商的利益和维护区域价格体系的稳定,要求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规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严厉打击跨区域销售。为了能快速查处冲窜货,娃哈哈公司做了以下严密工作:
1.设置反窜货督察部。集团公司设置有督察部,专门核查冲窜货及相关不利于市场销售工作的行为;各省内也设置有内部督察人员,能快速核实查处跨区域销售行为,比如豫北市场督察组就成立比较早,一度成为娃哈哈公司工作典范。
2.产品身份信息管理。娃哈哈公司生产的每一件产品,在生产时就打上了生产日期、时间段、班组次和编号,按照计划订单,在发往各区域各客户时,每件产品包装上都打上了对应客户的编号,在出厂时就由工作人员把产品身份信息都录入到了娃哈哈销售管理系统,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输入系统就知道你是谁。另外,一级批发商在给自己所辖区域的二批商或批发商送货时,也要按照公司要求在产品相关位置打印上暗码和记号,一是保护自己,二是防止二批商跨区域销售。
3.受理举报快速核查。无论是业务人员、一级批发商还是二批商,只要在自己的区域内发现可疑货源,只需要把产品包装上的编号或者生产日期填写举报表,及时报给总公司督察或者省内主管督察,督察人员就会根据产品系统信息锁定货源,并快速前往可疑货源地取证核实,同时通知相关货源主管业务前来确认。最基本的流程就是发现→举报→核查汇报→处理。
陈列管理技巧
对终端的争夺是产品到达消费者的必经之门,陈列活动管理是各路神仙必用秘籍。但是终端生动化陈列管理,绝不是只为了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卖货,更不是为了陈列而陈列。有句话说“80%的广告费都被浪费了,但是不知道浪费在哪里了”。所有商家都信奉“终端的气势来自客流的有效吸引或拦截”,于是很多常规的做法,比如陈列、堆头、特价、买赠、抽奖、积分、免费品尝、样品派发、捆绑销售、POP广告、DM广告、堆头帷幔、产品手册、导购员推介、限量抢购、小丑表演、联合促销……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终端促销难以促销”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热闹与忙碌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过度”“浪费”的嫌疑。很多促销场面红红火火,实际效果往往不容乐观,常常投得多、产得少,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么,终端促销还能怎么搞,如何从终端陷阱中突围?
1.时间效应创新
娃哈哈豫北市场从2005年开始,就从应用落地试错的方式专门研究终端陈列活动,一是要求陈列必须规范,每次都要进行改进前和改进后的对比。二是讲究投入产出比,比如花一样多的费用,用不同的落地方式,然后对比数据变化,做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这里以陈列延续时间的使用为例,豫北市场在研究时定为“错时效应”,也许你都没听说过,看看与你的做法有何区别,娃哈哈这样做能增加多少效益。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你选择的是谁的方案?
最佳方案是小王的。他抓住了陈列活动延续时间的几个关键:1.中秋节与国庆节。2.日常保持最低30箱,不足了要立马把数量补足,因为活动要求是50箱集中陈列。3.起止时间正好把国庆节也带上了,而且最后的检查时间离结束时间相差2天。如果在活动结束前2天还能保持30箱产品集中展示在门面上,会是什么概念?4.抓住了生意人的心理。做生意的谁不想利用节庆多卖点货多赚点钱,就是你没有陈列费用,店主也会把货摆到大马路上,至少有10到15天店主是在为小王免费陈列。
小张的方案就没有利用好生意人在节庆时的习惯,逢年过节你就是不给陈列费用,终端老板都会主动把货摆出来,同时小张对效果的监督时间特别是最后相隔了半个月,回访时间间隔太长。小马的方案问题在于开始时间稍微有些早,最主要的还是监督回访时间前面间隔太长,后面回访的结束时间又太早。
陈列活动中对时间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销售损失和资源浪费,研究组经过数据对比,小王的这个方案能为娃哈哈增加16%的效益。
经过豫北督察组和培训组5年的数据追踪研究发现,一场不规范和不合理使用时间段的陈列活动,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陈列活动政策制定时,你必须考虑终端门店销售赢利和竞品的活动政策,否则你的活动就是白白地浪费资源。比如右图所示,在制定陈列活动政策时,如果不考虑竞品在门店中的销售及利润,盲目闭门造车制定活动政策,活动还没有开始,你至少就输给对手50%了。
据我们统计,由于不规范的陈列,每一场活动下来会有15.58%的销售机会白白流失,资源浪费达到11.84%。如果你的企业一年投入产品陈列活动费是1000万元,其他忽略不计,根据研究结果,把你的企业的销售额的损失打五折,相当于一个年任务700万元的县城没有了。
2.革新陈列传统
消费者为何不出手?答案是产品同质化。陈列活动为什么不出效益?答案是黔驴技穷,模式僵化。要从传统中突围,你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不断创新,不断试错,对传统方式方法进行革命,找到一种能创造效益最大化的方法。豫北市场培训组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能产生效益最大化的陈列方法。
由于终端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任何一项终端管理活动都必须先做市场调研和现状分析,然后针对实际结构做相应的调整,灵活执行,不能一刀切。比如对饮品陈列类型的选择,常规的选择类型有零瓶、端架、货架、堆箱、堆箱加零瓶、买断,那么哪些终端适合做零瓶陈列,哪些终端适合做端架陈列,哪些终端适合做堆箱陈列,哪些终端适合做买断陈列呢?怎样做陈列才能做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呢?豫北是这样选择的:如果终端零点以报刊亭、冰糕摊等门店类型集中的,最好做零瓶陈列;如果终端零点以小超市、社区便利店等门店类型集中的,适宜做端架陈列;如果终端零点以批发门店、杂货批零门店等类型集中的,适宜做堆箱陈列;像汽车站门口、公园门口等人流量特别大的门店,适宜做零瓶和端架;影院、KTV、网吧、高档商务休闲会所、健身房等特殊渠道,适宜买断陈列。
有一次娃哈哈豫北培训组在焦作市场给基层业务员做培训,在老师提到某区域的端架陈列活动效果不错时,一名业务员站起来说,他上个月也做了端架陈列活动,但是效果不好。在老师提到销售工作必须按照公司规定去做时,又一名业务员站起来说,他的主管说某个区域零瓶陈列活动效果很好,也在上个月安排他们做零瓶陈列活动,他也按照要求做了,但是效果不好,大主管还把他骂了一顿,挺委屈的样子。
培训活动结束后,我们决定去市场走访,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经过对这两个区域现场的走访发现,原来第一个业务员的问题在他负责的区域里,终端结构大部分都是批发部,根本就不适合做端架陈列。第二个业务员也是他负责区域里终端结构问题,另外,我们还发现这个业务员严格按照公司对零瓶陈列的要求执行(娃哈哈活动产品零瓶陈列规格是8个排面),而竞品的零瓶陈列是10个排面,从活动气势上就输给竞品了。通过这两个现实案例,一方面反映出在做活动时,业务员对自己的终端结构没有分析,是不是适合制定的政策没有进一步考虑。另一方面业务人员灵活性不够,比如我们的零瓶陈列规定8个排面,而当竞品达到10个排面时,是否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
3.流动冰摊管理
每年夏天,大量的流动冰摊都出来经营,有的在公园,有的在广场,有的在大街边,有的在车站旁边,有的早上不出摊晚上出摊,流动性都很大,冰摊的陈列很难管理,对这样的特殊终端,你会怎么做呢?娃哈哈在管理这样的终端时,采取的是突击造访政策,我们称之为“天上掉馅饼”。以娃哈哈红茶的有奖陈列为例,执行时间1天,随机拜访并现场兑现,只要冰柜里冰冻陈列有多少瓶娃哈哈红茶,就奖励相等数量的绿茶。
准备工作做好后,娃哈哈派业务员兵分几路跟着客户的车辆,在这一天就拉着绿茶突访终端流动冰摊,只要现场打开冰柜见到里面有多少瓶冰冻的娃哈哈红茶,业务人员就会立马奖励多少瓶娃哈哈绿茶,很多流动冰摊突然收到娃哈哈这样的免费大礼,感觉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高兴得合不拢嘴,冰柜里放得少的老板或者没有收到大礼的老板,听说娃哈哈的活动后都会主动把娃哈哈产品往冰柜里塞,因为他们不知道娃哈哈下一次是什么政策,什么时候会突然来访。但是娃哈哈人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会根据竞品氛围和自身市场需要,活动政策不会很小气,可能会是三五天,也可能是七八天,一般会是连续突访两到三次,覆盖整个夏天冰摊出来的季节。
面对终端同质化这个复杂的难题,企业只要参照案例举一反三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创新,革掉旧的思想,就一定能够从终端盲区中成功突围!
微信用户市场的营销案例(篇二)
今日发现:资讯兴趣社交产品的新生代
在今日发现中,我们看到新一代兴趣社交的五大 “首创”。把熟人和陌生人用兴趣关联产生关系并持久地聚在一起,填补了继熟人和陌生人社交之间的一个巨大蓝海市场。
认识梁建峰的人都叫他“梁子”,80年代的人“90后”的心,曾经见证了中国三代互联网的崛起兴衰,走遍中国110多个二三线城市,有着13年的数码IT和用户运营经验,如今带领一帮有志之士自主创业。
在他创办今日发现之前,曾连续做过两个创业项目, 2012年做过针对高端白领用户的生鲜电商,一年以前打造一个面向中小学教育群体的智能硬件品牌。两个项目都有高潜力,前者资产价值高,但其保质难度也大;后者市场同质化严重,但具有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两个项目的成功出售华丽转身,梁子看到了另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创业者要善于看大势,今天的大势是什么?是技术革命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变革。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代表着全新的产业和生活的方向,它是一场链接一切、改变一切的技术革命,现在才刚刚开始,必将波及所有产业。捕捉到这一信息,梁子又一次从零开始,确定目标——打造一个以用户为主导,以优质内容资讯为核心诉求,以兴趣链接一切为出发点的新一代兴趣社交平台。
年轻人的资讯兴趣产品,“90后”约吗?
今日发现在这个市场中,与无数个新兴互联网黑马公司一样,面临巨头的竞争和行业的挑战。新闻资讯领域涵盖资讯、视频、音乐等,而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新闻类App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痛点。
一是信息“一锅烩”。很多新闻App一味追求内容数量而忽视了内容质量。让本身就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用户无从下手。
二是内容无创新。很多新闻App内容缺乏原创,大部分是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形态直接搬到App上,用户只是被动接受这种单向性的信息产品。
三是用户黏性低。大多数新闻App很少整合用户创造的内容,而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上的内容产出主要来源于用户,由用户人际关系网形成高黏合度,达到网状覆盖。而目前的新闻App大多仅开放了评论功能,用户互动性低,也很难形成忠诚度高的用户群。
在梁子看来,创业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而全力出击。目前中国市场正处在换代的分水岭,这个换代是指两个不同年龄段用户思维的换代,即“60后”“70后”“80后”V.S.“90后”,“60后”到“80后”是中流砥柱,他们喜欢打拼,喜欢奉献,喜欢创造,他们是正在发力正值高峰的当代;而“90后”则是全新的新生代,他(她)们不喜欢被束缚、人云亦云、教条守旧,他们自我独立、个性张扬、不走平常路。他们是未来的一代。而今日发现针对的就是这一代,他们是年轻的一代,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他们的世界是未知的,是探索的,是寻找的,是发现的……正如今日发现的SLOGAN:“FINDIS——发现你的‘发现’。”
正是这一清晰的定位,今日发现将立足的根本点放在为“90后”量身定做新闻资讯类产品上。“90后”身上有一些显著的个性标签:少耐心,喜欢快消性产品,乐于网购;反权威、更自我;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对社交媒体重度依赖;注重简单的分享……他们这一代更强调态度、腔调以及个性化、多元化、时尚化、真实化。
而另一个根本点是基于碎片化时间的商业价值建立的。如果一项产品能够把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转换成娱乐、休闲、购物等有效用的时间,那么这类产品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的黏性很强。梁子认为,移动互联网产品之所以能够满足用户的痛点和需求,无非它抓住了两点,第一,它必须是用户的必需品,第二,它占据用户碎片化时间。
用优质内容满足用户碎片化时间里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是今日发现渗透至用户日常生活的绝对优势。梁子将今日发现定义为一个“大娱乐”产品,他们要做的是把新闻、视频、音乐等资讯内容各个频道打通关联整合,真正成为一个优质内容的平台。
“新闻在今天看来,已不是单纯的新闻,视频音乐也不仅仅局限于影视和单曲,都可称之为资讯,只是不同的类型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用户的兴趣和资讯科学地关联并融合在一起。”梁子希望在这个大资讯时代,专门打造一款“年轻人”的资讯兴趣社交产品,“90后”约吗?
五个首创:微信在左,陌陌在右,中间是“今日发现”
竞争中的绝对优势来源于自身的绝对创新。如果说将社交领域细分的话,微信是为熟人而生,陌陌是为陌生人而生,而今日发现则是为兴趣而造。在今日发现中,我们看到新一代兴趣社交的五大 “首创”。把熟人和陌生人用兴趣关联产生关系并持久地在一起,填补了继熟人和陌生人社交之间的一个巨大蓝海市场。如某资深媒体人对今日发现的看法是:微信在左,陌陌在右,今日发现在中间。
第一个“首创”是专门为“90后”新生代打造的唯一一款资讯社交产品。很多时候,越是什么都想抓越是抓不着,对用户清晰地定位,是产品的基石。
第二个“首创”是新闻资讯UGC,进入新闻2.0时代,人人是记者,人人是读者。
“在传统已有的新闻资讯类1.0产品中,如新浪、网易等,用户是不可能创建一个新闻资讯的,他们的新闻大多数来自于编辑、记者或者官方媒体。”梁子这样说。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资讯来自于用户,来自于每一个个体,每个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创建自己的新闻资讯,创建自己的频道和兴趣,随时随地打开今日发现就可以拍摄图片视频或编辑文字段子,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上传到互联网……”回归真实、去燥脱水、彰显个性、关注生活,让新闻UGC开启一个全新的2.0时代。
第三个“首创”是新闻资讯“朋友圈”。
两个兴趣相投的人,在某个时间某个节点,会看到同一篇资讯,这时此篇新闻的底部就会出现他们的头像,随心点击任何一个用户就可以和她聊聊天,谈谈地。这样就会让有相同兴趣的人千里来相会,不用刻意去搜索、去寻找,如果兴趣相投,自然而然就会碰到一块儿。
梁子说:“这项技术叫‘用户画像配对机器人’算法,是我们核心技术团队全新研发并创新的一项大数据挖掘推荐技术,假如两个人在App上同时点击了n条新闻,且发表的评论也具有相似性的话,机器人就会把你们自动关联配对,还会把她喜欢的推荐给你,你喜欢的推荐给她。”基于此“机器人”,用户不仅可以轻松浏览到符合自己兴趣的优质内容,还能建立基于兴趣爱好的朋友圈。
第四个“首创”是“我要头条”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碰到一些令人不爽,特别烦心的事儿,还是发现了一些好玩、幽默的东东,用户都可以把它随手记录下来,或者视频或者文字,再添加一些好玩儿的模板,如《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上传到App上来,让平台上的用户点赞议论评价,当被围观的越来越多,它就会被推荐到头条上,让亿万级用户去欣赏围观。
第五则是“首创”兴趣社交。在目前的社交App市场,一想到熟人社交App非微信莫属,一想到陌生人社交就是陌陌,但在熟人和陌生人社交之间有一块空白的领域,还是一片处女地,既不属于熟人也不属于陌生人,既属于熟人也属于陌生人,叫作兴趣社交。今日发现将新闻资讯和兴趣社交打通,把兴趣相投的人连接在一起,通过UGC聊天,开创了中国第一家兴趣社交的App平台。
“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的兴趣社交,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社交,因为兴趣,把一群好友自然而然地建立了一个联系,当你找到这些好友时,你会发现他们发的资讯、视频等内容和你的兴趣、嗜好非常吻合,在千里之外,还有这么一个人或一群人和你如此相似。”梁建峰兴奋地讲道。
对今日发现清晰明确的定位和五个革命性首创,云端创投董事长陈朝辉先生非常感兴趣,对梁建峰本人的创业激情和商业愿景表示十分欣赏,认为今日发现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并进行了A轮3000万元的投资,为今日发现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新的能量与资源。陈朝辉一贯坚持让消费者当国王的商业理念,他看重今日发现的亮点就在于它能关注用户的喜好和兴趣,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这是一个用户打造的优质内容平台,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感恩:乘风破浪,只因一路有你
对于一位创始人来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创业只是刚开了个头。从公司运营的角度看,失败的创业者往往也不乏好的产品,而成功的创业者做出的选择却总是惊人相似。
携程总裁季琦告诉创业者,携程网的成功,除了抓住当初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有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是关键。携程网的团队成员来自美国Oracle公司、德意志银行和上海旅行社等,是技术、管理、金融运作、旅游的完美组合。
俞敏洪说自己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那帮比他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创业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团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特雷莎修女有一句话,她说:“你会做的,我不会做;你不会的,我会。我们在一起就能做成大事。”梁建峰以他在爱国者工作多年的经验和连续创业的经历,深知一个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对成功意味着什么。他认为,在找合伙人时,其实能力并不是第一位的,创业心态才是第一位的。有无经济投入、有无时间投入、有无坚持不服输的心态三者必备其一(当然三者齐备更佳),才是真正有创业心态的合伙人。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在团队方面制定了以下规定:
1.严格招聘数量,能少不多。
2.严格招聘质量,能精不杂。
3.简化公司流程和层级,能无则无。
总之,团队的组成核心则是精人加优人,所以一定要学会识人、用人、放开人。
在他看来,所谓的志同道合应该叫优势互补,就是在整个团队中,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特长。西楚霸王项羽几乎每方面都比汉高祖刘邦强很多,但刘邦更会用人。他统筹不行,于是找来萧何做“大管家”;他智谋不行,于是找来张良当军师;他诡计不行,于是找来陈平代劳;他指挥战争简直是小学生水平,于是找来了“博士后”级别的韩信。
“我是做营销出身的,对市场营销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主管技术的合伙人阿明,原来是百度的大数据资深架构师,负责核心技术研发;我们负责产品的小骥则是从腾讯过来的,我们都知道,腾讯对社交产品的理解远远高于任何互联网公司,而他对用户的理解非常全面,十分善于抓住用户的痛点和需求。这样以来‘三驾马车’各司其职。”梁建峰非常自信地说。
只有优势互补的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其组合潜能。
不论是用户锁定、技术研发,还是人才组建,今日发现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现在它正在积蓄一股新生的巨大力量喷薄欲出,在互联网2.0时代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成为新闻2.0时代的舞台上最张扬、最独特、最个性的焦点。而你我,必定身在其中。
微信用户市场的营销案例(篇三)
善用产品,微信“僵尸关系”就不会再令你焦虑
“僵尸关系”或许真的触碰了我们的痛点,也给我们整日面对微信朋友圈的焦虑感、力不从心等情绪提供了某种解释。也许许多人会由此开始清点自己的朋友圈,让那些不会再有交集的“僵尸关系”永远长眠。
然而,随着微信不断成为工作、职业社交、营销、推广等大杂烩平台时,我们基于利益需求而建立的临时社交关系会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僵尸关系”也会越来越多,而我们也会因此感到更多的倦怠感和孤独感。
不过,我对“僵尸关系”的思考并没有停留于此,反而越来越好奇,什么样的关系会以及如何转化成“僵尸关系”?在什么样的环节会发生?“僵尸关系”对微信平台信息流内容、用户本身会带来什么?
一、?“僵尸关系”如何产生?临时社交关系转化;信息分享过程中“同台不同境”
上篇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因为工作、职业社交、营销推广等原因而建立起来的临时社交关系最容易成为“僵尸关系”,最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的交流缺乏动力。
但是,这种“僵尸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有条件转化,仍可能成为有情感的紧密社交关系。临时社交关系转化成互动性更强的情感关系大概有三个条件:真实的面对面互动交流;不间断地在微信平台上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寻找与他人的共鸣区。如果很难做到这三点,那么这种临时关系就很容易成为“僵尸关系”。可以说,临时社交关系在微信上的直接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难以突破的问题,加之彼此的不熟知,双方进一步在朋友圈产生互动的频率更少,于是临时社交关系更容易成为僵尸关系。所以,临时社交关系在转化成僵尸关系方面占很大比重。
除此之外,另一种能让微信上的社交关系变成“僵尸关系”的情况则会发生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在信息分享阶段,我们的大脑对朋友圈其他人分享的信息有一个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接触信息—过滤/筛选信息——感知到信息并留存/未感知信息到并抛弃”。
如果我们经过信息筛选和过滤,感知到了某些朋友的发布的信息并留存在大脑中,这时我们便对这个信息有了理解甚至认可,紧接着可能会有意愿跟这个人进行朋友圈互动和交流,此时“共鸣区”就产生了。如果这种“共鸣”时常发生,那么双方关系便会因为信息的分享而变得更加熟悉或紧密。
相反,如果我们在看到某些朋友发布的信息后不感冒(感知不到),那么这些信息很难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便不会有动力去更多了解,所以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忽视那些未达到“共鸣区”的信息和“朋友”(因为人会下意识地回避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因此跟这些人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的互动会越来越少。一旦处于这种状况,“舞台中央孤独的表演者”便会频频出现,朋友圈“自说自话”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双方的社交关系便可能向僵尸关系发展。
无论这种关系是由不熟悉的人临时建立的社交关系,还是原来真实的社交关系,都很有可能转向僵尸关系。也就是说,“朋友”虽然在同一平台展示信息,但因为所处境况/环境的不同,所以感知到对方信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慢慢会在微信上“分道扬镳”。(所谓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二、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发生了什么?
这样看来,决定着朋友圈里谁是“长久沟通的朋友”“谁是无信息互动和交流的朋友”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你对朋友圈分享信息的过滤和感知,以及你筛选后留下的信息和自己的匹配程度。然而,这个过程可能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对我们最终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我们是如何过滤朋友圈信息?
我来举个形象的例子,A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卖面膜的微信信息,B先是看到了这条信息(视觉上),紧接着这条面膜信息开始进入B的心理层面进行过滤,此时便有几种情况发生:(1)B不感兴趣(兴趣),所以自动忽略面膜信息,B与A不想有交流。(2)B很讨厌推销信息(态度),认为推销信息都是骗人的,所以忽略信息或删除A。(3)B很爱美(本能),对面膜信息有需求,所以B点击打开查看详细信息,B和A交流互动。
当然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却说明,B对A发的面膜信息有不同的过滤和感知方式,不同的过滤和感知又决定了B对这条信息最终的处理方式,以及B和A的关系和互动情况。
不光是B,其实每个人在心理层面过滤信息的依据都是跟自己的个性、自我感觉、兴趣、态度、习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这些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你对朋友圈信息的筛选,决定了你对哪些信息理解或不理解,对哪些信息认可或不认可,需要或不需要,决定了什么样的信息能跟你匹配上,最终也决定了你会将什么样的人划入“僵尸关系”名单。比如,某个人发的信息总是在你的关心之外或兴趣之外(匹配不了),那么长久来说,这个人最可能在微信上跟你不相往来了。
从本质上讲,人们心理上或本能上是希望跟他人产生共鸣的,也是希望得到认可的。所以,如果要让更多人感知到你的信息并跟他们产生共鸣,就意味着你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定位自己在微信上的角色和所属圈子,并不断发布跟朋友圈里的朋友产生尽可能多交集的信息,以此来引发跟其他人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最终维系朋友圈的诸多关系。当然,我们也会因此感到筋疲力尽和力不从心。
但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确是有限的,我们能够驾驭的形象角色也就一两个,所以,你在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能被你角色定位之外的圈子感知到,比如你在微信上是工作形象,你分享的信息多与你工作关联,那么你其他圈子的朋友就很难最终感知并理解到你发布的信息,你和他们的共鸣会越来越少,交集少,互动和交流也会变少,很可能成为长久沉默的僵尸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解释,即便以前是同学和朋友关系,但在微信上似乎也感觉越来越不了解和疏远,互动和交流越来越少的原因。)
因此,我们更进一步确定跟哪些人的关系会成为“僵尸关系”是在朋友圈信息分享传播阶段发生的。
三、如何缓解僵尸关系带来的心理失衡感?除了逃避,谨慎地、有选择地、积极地分享信息
面对僵尸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信息处理压力,我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舒服,这种焦虑其实是心理的一种失衡状态。为了缓解这种失衡感和消极状态,可能很多人会选择一种处理方法就是逃避朋友圈,打开的次数减少,正如上篇文章中分析的那样。因为,从心理学上讲,逃避可以减少失调心理。比如我们买了一个产品,好多评价都说不好,但我们会有意识的回避这些不良评价,让心理产生平衡,从而确定我们购买的决策是正确的。
而另一种缓解僵尸关系带来失衡感的方法则是弥补这种失衡,只要你更理性(微信产品本身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
(1)更在意和注重自己分享的内容,控制发帖数量,谨慎地撰写评论,以迎合自己所属的圈子;
(2)有筛选性地分享内容,多数人希望自己分享的内容能赢得某些圈子成员的互动;
(3)不断与他人在朋友圈建立互动(点赞、评论、甚至转发他人发布的内容等),以此提高双方关系的黏度,最终减少僵尸关系带来的不良感觉。
(4)更注重使用微信分组功能,提高自己分享的信息在不同群组里的活跃度。不过这样的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分裂?
其实这些弥补失衡的方式就好比,我们买了一个产品,特别希望看到很多正面评价、家人朋友的认可,甚至还会专门去搜集对这个产品积极的评价,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从而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所以,相比于逃离朋友圈,这是一种比较积极对待僵尸关系状态的方式,但长期来说,更易引起身心俱疲和患得患失心理,比如,如果不时常刷朋友圈就会感觉不安。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在朋友圈信息分享也是积极转化“僵尸关系”为更紧密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分享信息,我们获得更多在圈子中曝光的机会,获得并寻求更多的肯定,从而希望产生更多互动,失衡感得到缓解,最终也维护了这种关系。
四、“我们”在训练自己成为优秀的“信息推销员”
正如上面所说,为了缓解僵尸关系状态造成的心理失调或者为了更积极地转化僵尸关系为紧密关系,我们会对自己分享的信息越来越重视,选择哪些内容分享也变得严格和慎重,对分享的内容会仔细考量。因为,一方面自己不希望制造太多信息冗余引起他人不满,所以要精简;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筛选后而分享的信息能跟某些社交关系产生共鸣区,从而把双方关系的不活跃变成活跃状态。
所以,这种情况越来越考验个人对分享信息或转发内容(文章、视频、音频、甚至广告)的“推销能力”。比如,我们会给筛选后决定分享的信息添加转发评论,希望这条信息通过自己的转发评论或者说“推介”而被他人关注和查看,从而希望他人能与自己在这条内容上产生共鸣;希望通过分享的内容来获得认同感;希望分享的内容会树立自己在圈子中的形象、角色、风格、品味,甚至是地位。
因此,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练习自己提炼信息内容的技能,每次转发分享信息都在训练自己的评论能力,也是在提升自己的“推销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微信上其实是潜意识地“练习”自己成为出色的信息推销员。
五、对微信平台信息流内容的质量要求越来高,但好内容也怕巷子深
当面对微信上不活跃的僵尸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大量信息内容和刷屏压力时,我们会疲于查看和阅读他人分享的繁杂或无关信息,所以朋友圈分享的内容被打开的频率会降低。这反过来也说明,我们越来越希望跳出冗余信息,渴望看到更多高质量的内容,也会协调“刷朋友圈浪费时间”的失衡感。
但是,好内容被发现并传播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朋友圈杂乱信息的疲惫;另一方面则是微信上信息流内容的海量和庞杂,并且信息内容只能显示“标题”,我们在时间非常碎片和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单根据标题来确定是否查看。如果内容好,但标题不好,好内容仍会瞬间被淹没。
所以,微信上信息流内容的“标题党”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而好内容也会更加依赖好标题,这考验着微信运营或编辑人员的能力。另外,如上分析,个人对信息流内容的转发评论或推荐评价(信息推销能力)将变得十分重要,会成为好内容被发现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