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六要素具体是指什么(2)
商业模式的成功要素
即便是在异常强调和重视创新与创意的今天,也并不是任何“创意”都能成为赚钱的方法,也并不是如很多企业想当然认为的那样,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创意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自己的盈利模式就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只有那些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开创性的商业模式变革才能称之为商业模式创新。
纵观整个现代企业的成长史,每一阶段竞争的焦点都各不相同。新世纪的十年,则进入了商业模式制胜的新时代――仅仅依靠提高内部效率已经无济于事,墨守成规、坚持老一套的管理模式而不加以创新、变革,企业将难以生存。只有具备长远的眼光,具有独具特色的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动荡的环境中立足和生存。
随着“商业模式”成为媒体的新宠,当“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开始在实业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热切关注与激烈讨论时,随着其外延的不断泛化与延伸,其概念内涵却越来越空洞与模糊,“商业模式”似乎成了一个万能的名词,任何成功的商业举措,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或是渠道的拓展,甚至单纯的营销手段也会被冠上“最佳商业模式”的光环。随着“商业模式”的走俏,其副产品――关于商业模式的各种谬误、错误的理解与应用也不断浮出水面。因此,当“商业模式”在坊间受到不断追捧时,为了避免以讹传讹,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正本清源,若不清楚其概念定义,真正的商业模式应用与创新就无从谈起。
商业模式的三维立体模式
目前最为管理学界所接受的是Osterwalder、Pigneur和Tucci在2005年发表的“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 Origin,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一文中给出的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创造、营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可盈利性收入的要素。”本文认为,就其本质和最基本的意义而言,商业模式就是指做生意赚钱的方法,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商业架构,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交易结构。商业模式明确了一个企业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来创造价值、如何选取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与客户达成产生收益的安排类型。近年来,对商业模式内涵的关注,已经从初期关注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逐渐开始转向关注顾客关系、价值提供乃至市场细分、战略目标、价值主张等――从经济、运营含义向战略含义延伸:商业模式的经济含义,是指商业模式应该以赢利为根本目标;商业模式的运营含义,指商业模式应该覆盖企业的内部流程及构造,包含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生产运作流程、知识管理等;而商业模式的战略含义,主要是指企业的市场定位、组织边界及竞争优势的获取与保持――往往是成功商业模式的起点与根本所在。
商业模式成功的三个秘诀
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带来战略性的竞争优势,其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或者说等同于技术创新。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永远不缺乏新价值,缺少的只是一种相应的商业模式来对新价值进行探索和发现。但人们总是习惯用既定的商业模式来衡量和规约新兴技术及其带来的新的经营形态,对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充满怀疑与责难。在这一点上,正如前时代华纳首席技术官Michael Dunn所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倒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
但即便是在异常强调与重视创新与创意的今天,也并不是任何“创意”都能成为赚钱的方法,也并不是如很多企业想当然认为的那样,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创意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自己的盈利模式就是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关商业模式的泡沫与过分神话也是由这种错误而来。创新的种类与方法数不胜数,但并不是任何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变化都可以称为商业模式创新,只有那些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开创性的商业模式变革才能称之为商业模式创新;同样,成功的企业、盈利的企业、数不胜数,但并不是任何使企业盈利的方式都能总结为成功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与商业模式创新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们归纳为以下三点:
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一个组合。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可能起源于某一方面的创新或灵机一动,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却必然是一整套产品、服务、运营流程、战略与资源的组合。企业只有首先对自身能力及现状进行全面客观地审视和分析,明确市场到底需要什么以及自身能够提供什么,才能制定出适宜的战略目标,并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基础,提出核心的产品与服务理念,继而通过对自身资源与能力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以及更为高效的优化整合与资源分配,才能产生一套全新的商业模式。
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难以模仿性。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要与竞争对手有较大差异――通过确立自己的与众不同,打造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与创新性的商业模式,从而帮助企业形成独特的、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竞争能力,就可以在为顾客创造新价值的同时,打造企业自身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
成功的商业模式具有动态性,能够增强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每一次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都能使企业获得首发优势,在一定时间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必须不断地重新思考它的商业模式。很多企业赶上了好的时机,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但对于利从何来,为什么顾客会选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等关键问题,都不甚了解,更妄论持续增长与盈利。实际上,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不是一次性的暂时的,而是一项长期动态的浩大工程――企业必须不断随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调整与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三大悖论
媒体宠儿vs隐形冠军。与曾经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一样,“商业模式”一词近年来似乎成为中国商业媒体的新宠,知名度不断提升,翻开各种评论文章、经典案例,更是动辄就将企业的成功之道概括为领先的商业模式。对有些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噱头,或者是提高知名度的绝佳口号,实际上对于什么是商业模式,如何建立起成功的商业模式毫无头绪。
虽然一些企业和媒体对商业模式的追捧有些盲目,但这似乎无损于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在新时期的超竞争环境下,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成本、技术、品牌之争转向模式之争,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使其在竞争中获胜的因素已经从显性的战略、资源与能力、效率等转向隐性的商业盈利模式。与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相反,商业模式是帮助新时代企业实现盈利与成长的隐形冠军。
成败论英雄vs英雄成败论。关于商业模式的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在我们评选、赞美与提倡、学习的所谓成功的商业模式中,有多少是实至名归,有多少是因为企业的利润和知名度,被媒体挖空心思寻找其独到之处,敲锣打鼓地给扣上一顶顶冠冕,甚至丝毫不在意这帽子扣得是不是合适。当然,绩效的好坏也是评价商业模式成功的重要指标,失败企业的商业模式无论多么独特,也难以称之为成功。不管是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因英雄论成败,都显得有失偏颇――成功本身就是主观与客观双重评价的产物。因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理性地把目光汇集起来,更多地关注商业模式本身,关注那些在商业模式上有真正独到之处的企业,帮助更多企业学习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与成功经验,而不是帮助成功的企业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
通用模式vs本土化。如果不了解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乍一看,“模式”一词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那就是商业模式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律与有迹可循的路径,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也是我们要为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正本清源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便是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在原有市场环境下可行的商业模式,并不意味着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也能应付自如。eBay、赫兹(美国最大的租车公司)等在本土表现优异的公司在中国纷纷折戟更是印证了这一点。相反,虽然中国的管理实践是以借鉴吸收西方为主,但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路途上,近年来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中,不断涌现出我国企业通过自主商业模式创新获得成功的骄人战绩,中国企业商业模式的本土化特色也更为明显。
正如同中国企业一直以来的管理经验学习历程一样,学习借鉴并不等于照搬照抄,任何一套西方与全球企业的成功商业模式,并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而是像人体的器官移植一样,都需要一个匹配、调整与适应的过程。中国企业的成功商业模式,没有一家是完全套用国外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相反,这些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都是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成果。只有找到了适合企业发展的独特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才能发展壮大,并不断随着经营环境、竞争因素以及消费者变化来调整和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