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的企业文化是怎样的
苏宁云商1990年创立于中国江苏南京,是中国商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但是大家了解苏宁的企业文化吗?下面一起看下苏宁的企业文化吧,欢迎阅读。
苏宁的企业文化
策划也需要营销在大多说企业将企业文化当作口号宣传的现状下,泛滥的企业文化已经越来越显得不再实际,泛文化、亚文化、伪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代名词,这不能不是企业文化在中国的悲哀。
苏宁电器在其企业文化的实践当中,显然避免了上述的问题。自二OO一年通过由下而上的企业文化征集活动,总结形成相对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的文本体系以来,苏宁企业文化从没有停止过建设的步伐。作为苏宁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苏宁人的日常行为规范,苏宁电器的企业文化建设显然是一个吐故纳新持续发展的过程。
近4年与苏宁电器的供应商合作关系,并通过近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发现,苏宁电器的企业文化文本也许是众多企业文化文本中最为常见的,但是在企业内部植根的深度却是不多见得。目前,苏宁企业文化除了作为苏宁电器各部门分公司看板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正在内化为苏宁员工的行动理念并外化为苏宁电器在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市场手段,成为苏宁电器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企业文化不断泛化的今天,能够见识到苏宁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成功演绎的方式,感到由衷的荣幸。苏宁电器企业文化作为优秀的个案的研究价值,也引起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企业文化研究专家们的高度关注。所以,本人不吝浅薄,试图通过解读的方式,浅谈以下对苏宁电器企业文化的理解,以求抛砖引玉,求证于方家。
一、苏宁基本法
“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多元化、连锁化、信息化,追求更高的企业价值;以顾客为导向,持续增强企业的控制力,重目标、重执行、重结果,追求更高的顾客满意度;矢志不移,持之以恒,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网络服务品牌。”------苏宁基本法
很多人不解甚至质疑苏宁电器迅猛发展的速度,也有人对苏宁电器的快速发展表示过忧虑和担心。一个当年小小的临街店铺,在众多积聚资金人才资源多种优势的国有商业企业的夹击中,为何短短的几年时间,成为中国空调批发领域的龙头老大?又为何仅利用三、四年的时间迅速跃升为中国家电连锁业态的翘楚?余生也晚!可惜苏宁电器的创业时期,本人尚且是一名不谙时世的高中生。
但是,自1999年10月份苏宁电器宣布进军综合电器,第一个苏宁电器门店-南京新街口店(现苏宁电器总店)以来,本人见证了苏宁电器在家电连锁业态发展历程。通过,与众多老苏宁人的广泛接触,本人也因此切实感受到了苏宁电器创业阶段的艰辛,同时,也对苏宁电器为什么能够走向今天的成功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有了自己的认识。如果说与“老苏宁人”和苏宁新秀的沟通交流,我所能够感受到的是苏宁企业文化初始形态,或者说是苏宁企业文化的雏形的话,那么《苏宁基本法》则是对苏宁电器为何成功的完整诠释。 在这里苏宁电器并没有空谈所谓的企业战略。特别是在企业战略战术化、空洞化、口号化的今天,《苏宁基本法》的文字魅力也许并不是很出色。
但是,把流行在老板们口头上的企业战略,作为一种全体苏宁人所必须遵守的工作导向,进而确立了苏宁电器经营发展的最终目标。使得《苏宁基本法》少了些口号,多了点实际,因而具有了较强的行为引导力和文化助推力。既解决了企业怎么样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苏宁电器为谁而存在为谁而发展的问题。“矢志不移,持之以恒”内含的苏宁人的人格韧性,我想凡是与苏宁人有过接触的人们,都会切身感受到这一点。
在这种人格韧性的支持下,试问什么样的挑战能够阻挡苏宁人的脚步?“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网络服务品牌”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企业发展目标,最为现实的愿景。
二、苏宁企业管理理念
“制度重于权力,同事重于亲朋”,有令不行,令行不止,员工缺乏执行力,甚至反企业反文化的行为屡屡发生,成为众多企业老板和高阶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问题。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权力大于法”的文化惯性,可谓无处不在。制度制定者公然蔑视制度的权威,可是无人敢于主张违规者应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合理的制度,员工也只有敢怒不敢言,制度的合理性成为制度致命的软肋;受制于制度的员工。基于不平衡心态,对于制度所持有的逆反心理,以及不惜违反制度却试图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制度的权威面临着多方面挑战。这不能不说是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的悲哀。
在众多老板抱怨执行力不足,员工忠诚度缺失,试图通过借助于外部的力量改变这一现状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企业文化专家们“走穴”的匆忙,《执行力》、《自动自发》、《带给乔西亚的信》等等书籍的热销场面。但是,问题解决了吗?显然,并得到没有根本的解决。
“制度重于权力”在大多数人看来,无非也是一句口号。然而,在苏宁电器企业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却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样。通过多方求证并和多名苏宁员工探讨苏宁电器的内部管理制度,最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在苏宁电器“制度重于权力”决非一句空话,而是企业员工切实执行的准则。因为。苏宁电器任何企业内部制度的出台,都要经过三次以上自下而上的建议征集和反复论证,才最终形成制度文本。同大多数企业内部制度执行的周期和制度变换仅仅由个别人在文字方面修修补补不同。苏宁电器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公布伊始,便规定了制度本身具有随着市场、企业的发展变化而更改的必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度重于权力将不再是一句口号。同样全员管理的思想,在苏宁电器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假如苏宁电器的大厦一名保洁阿姨,可以制止苏宁电器某高阶领导将饭粒洒落在地上的行为,而那位高阶人士连连不迭SAYSOORY的话,你对“制度重于权力”在苏宁电器的实践还有怀疑吗?我不再质疑,因为我亲眼见证了这一事件。
“同事重于亲朋”。在苏宁电器里也许听不到称兄道弟、师傅徒弟、大哥大姐的称谓,相反称呼姓名和职务的现象则是最普遍的。而恰恰是在兄弟哥哥漫天飞的企业里面,我们看到林林种种的裙带关系和不同团体的你争我斗企业内耗。但是,在苏宁电器我们基本上见不到这些现象。姓名或职务作为开端的沟通,却充满了礼貌和真诚,同时充分张扬了人我平等,彼此尊重的合作精神。同甜蜜的称谓背后太多的思量所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截然不同。在苏宁电器企业文化的显性表现当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制度重于权力,团对至上的平等、协作、尊重的同事关系。苏宁团队的聚合力也因此而得以彰显。因为,苏宁人清醒地意识到,工作也是一种生活,甚至是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之间在一起相处的时间,甚至比亲人朋友之间相处的时间还要多的多。营造一种融洽的同事关系,将使你的生活更美好!
作为与苏宁电器打了四年多交道的供应商代表,“同事重于亲朋”又让我有另一种体会。为了共同的顾客,做同一件事,基于厂商合作而形成的“同事”关系,我感受到了“同时重于亲朋”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基本上是全部的供应商代表们乐于与苏宁电器合作的根本原因。
建立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的高层互动,更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海信、美菱、格兰仕、西门子、三星等等企业的高层频频造访苏宁电器的原因,也明白了苏宁电器为什么能够得到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包括媒体)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的原因。
三、苏宁企业经营理念
“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赢;满足顾客需要,至真至诚”,有人曾对企业下国这样的定义:所谓企业就是通过对相关要素(资源)的利用形成新的要素组合形式。苏宁电器的企业经营理念则是对这一定义的合理引申。
在苏宁电器的经营理念当中,他们意识到企业融入社会的重要性;从其经营的宗旨来看,他们同样明白所处的行业和应该为谁而存在的重要性。作为,渠道商,家电连锁业态正是上游制造厂商和终端顾客之间连接的“节点”。而苏宁电器并没有仅限于“节点”的认识范畴。社会资源当然包括上游制造企业,但是在苏宁电器社会营销的观念看来,上游制造厂商、公司股东、媒介资源、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企业的人力资源同样是企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最终回报社会的观念更是苏宁电器的成功之基。“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可以说是苏宁电器美誉度不断提高的另一种诠释。 “合作共赢、至真至诚”,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说明了苏宁电器发展的方式和目标,如今以内化为全体苏宁人的行为准则。只要你到苏宁电器的商店走一圈,你将感到这一理念形成的氛围无处不在。
四、苏宁的价值观
“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苏宁电器的张近东总裁曾经从民营企业家的角度。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苏宁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四个阶段:一、个人的利益定位是为了个人和家庭;二、群体利益定位是为了员工和朋友;三、社会责任定位是为了社区和国家;四、职业志向定位是为了成就一项事业。这其实也是每一个企业员工价值观的不断升华的演进过程。
同诸多国有体制下演化而来的公司不同,苏宁电器的民营化个性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由于国有企业弊制严重,国退民进日益成为潮流,作为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以外。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是,民营企业原罪化却是人们热衷谈论的另一个话题。民营企业如何屏弃创业阶段由于特定社会经济阶段而打下的与生俱来的某种色彩,赚取阳光下的利润,成为包括苏宁电器在内的诸多民营企业共同的话题。在这里在讨论一些道德性很强的问题,便显得多余;任何社会资源组合的形式都有他合理存在的方面,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将因此而改变。这就是苏宁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认为建立在全新认识基础上的苏宁价值观,说明了企业盈利才能够发展,企业长久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苏宁全体员工共同的需要,而苏宁电器的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利益共享的过程。民营企业的员工同样是国家的员工,民营企业同样承负社会责任,国退民进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这一切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否则也就是一句空话。
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所以说数家庭氛围,成为苏宁电器营造员工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在怎么样生活和为了谁生活,金钱、名誉、地位所带来的现实利益之外,我们更多的人追求的是一种能够体现自身社会价值和乐于追求的生存状态。沟通、指导、协助的生存方式,让人们感受到团队生存的氛围,而某种意义上说,团队生活的质量是衡量一个人融入社会的程度和其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在苏宁的企业文化当中,只有这些还不够。“终极责任人”概念之所以深入苏宁人的心中,完全是苏宁人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观而做出的一种自发的努力。
我们也可以对照海尔公司的SBU(STRATEGICBUSINESSUNIT)策略业务单位,来认识苏宁电器的终极责任人认识。在这里我们引用张近东总裁的另一句话:很久以来我一直反对职业经理人的说法,因为我始终觉得职业经理人的第一要素是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企业的创始人、企业的终极责任人、面对企业没有退路的人,以企业的成败衡量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从张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理解为,苏宁电器的终极责任人,同海尔公司的SBU定位于员工对企业单纯的岗位责任不同,而又包括了苏宁员工身上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的内涵。“责任共当”的实现途径便是每一名苏宁人必须具备的终极责任人意识,和对这一意识的实践。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位苏宁市场部的员工能够做出不畏歹徒,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举动。也能够理解苏宁电器首问负责制为什么得到顾客的高度评价。
五、苏宁企业的人才观
“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首先,我们可以回顾上文所引述的张先生的观点;其次,苏宁电器对风头正劲的职业经理人问题持有独到的见解。苏宁电器孙卫民副总裁在一篇文章中进而提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人才使用观点。孙先生说:用人要疑,一疑其德,二疑其能;疑人要用,难在用人者要有雅量;疑人用之,难在被用者要有雅德;同时,孙先生还谈到疑人不用,企业将错失发现人才的机会;用人不疑,又让企业的发展押注在被用人非常有局限能力和人品之上。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苏宁电器人才使用的四项原则了。在苏宁电器企业文化氛围当中,屏弃个人英雄主义,提倡团队至上的鲜明特色,成为苏宁电器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显著的表现。
六、苏宁电器的服务观
“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顾客满意是苏宁的终极目标”苏宁电器的服务观是基于对所出行业的深刻理解,特出服务也是产品的创新观点;服务产品的多样性和非物质性,决定了服务无止境的深刻道理。全员服务,追求最大限度的顾客满意度成为苏宁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这是苏宁电器服务之所以走向成功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不容赘述。
苏宁的企业文化:强调个人价值
“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的机制,是企业的价值和员工个人价值的结合方式,树立企业在社会上的价值理念,让社会认同、让员工认同,把企业的价值观转化为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是苏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
近年来,苏宁扩张的速度很快,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被看成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一个代表。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洪教授认为,苏宁取得如今的发展成绩,与其持之以恒开展人才培养和内部文化塑造方面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苏宁的企业文化中有这么一条“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张近东曾说:“纵观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以我个人的实践体会来看,原始积累的创业发展靠个人奋斗,形成规模化的发展靠机遇和管理,而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化发展则靠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苏宁把企业的服务观定位为“至真至诚,苏宁服务。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顾客满意是苏宁服务的终极目标”。和君商学院副院长周彦平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先造就人,然后造就企业和事业。人品即事品,人成则事成。”苏宁抓住了“人”这一核心,把企业的人才观定位为“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
张近东曾表示,苏宁的企业文化的基本观点是,不讲员工个人价值回报是虚无的企业文化,而一味地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危险的企业文化。张近东认为,苏宁是依靠很好的团队协同作战,并不是依靠一两个人,员工的事业心、对企业的忠诚度是苏宁的首要问题,员工服务于企业、企业服务于社会,企业通过社会的回报来回报员工、员工通过企业的利益来实现个人的利益,这是苏宁电器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张近东认为,苏宁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有三个显著特点,即:一是允许突出个人的价值,但是个人价值必须得到企业和团队的认同,并且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得到实现;二是允许提出个人待遇,但是不允许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待遇;三是允许满足个人的利益,但是不允许通过损害企业利益来满足个人的利益。
可见,苏宁看重让员工获取长远的价值。对于人才的培养,苏宁从1994年开始引进大学生,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自2000年起,推动全国连锁二次创业,基于对连锁专业化、标准化管理人才的需要,在2002年正式启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专项招聘工程,10年间,培训员工30000多人次。
对于民营企业如何解决管理制度化、人才社会化的问题,张近东认为,不管什么性质的企业,当形成一定规模以后都面临着授权与监督、分工与协调、激励与约束等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学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制度,但制度再好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企业如何整合好人际关系,则需要依靠企业文化来解决。
在扩张的同时,新人的涌入使企业文化面临被冲击的风险,苏宁认为采取“新人走老店,老人开新店,新老团队打散混编,才能加速新老店的融合”的方式。在员工队伍的组建中,苏宁要求所有业务体系必须有自己的内核,而这个内核是一批可靠的老员工;对于新人如何适应企业的问题,只要有人员沟通交流就有企业文化传递。
苏宁的企业文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