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材料参考
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很多人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理解,或许看看下面这些案例会对此有更深刻的见解。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案例1: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我叫xx,来自xx,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xx级会计xx班的学生。从一进学校我就对自己在各方面非常严格要求,在第一次进行军训负责人的时候,我很高兴被大家选上了。在军训期间跟大家相处的非常好,乐于助人,只要同学有什么帮助我都非常的乐意去帮助同学。因为在军训期间对大家的付出的比较多,为同学们服务,在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后来在竞选班干部的时候,我被竞选为班长,我感到非常的荣信。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女生;在工作中:我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女生;在学习中:我是一个积极上进、刻苦钻研的女生。
我是一个积极向上、大胆创新、对创业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所以从一开始加入协会后,我就对协会的一些实践活动非常的感兴趣,再加上我是一个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的女生,最后我们会长把我放在了创业部门。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社会稳定等的历史使命。
在我们学院有三十来个协会,然而每个协会都有自习的创业项目。在我们的心理健康协会中,我们的创业项目就是:寄、发快递。在我们学院成了一个代售点。也许在不了解做快递的人的面前可能会觉得这似乎非常的简单,每天只要中午坐在办公室等着别人来拿就可以了。是的,曾经的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觉得这太简单了,可是一旦做起来了就没那么简单了。俗话说的好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刚开始做快递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就连最简单的跟别人打电话让别人过来拿快递的交流都不会,打电话的时候总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该怎么说。因为每天中午老板把快递送过来,然后就让我们把这些件给送出去,我们就要打电话或是发短信让别人过来拿。做这些就相当于服务一样的,要讲究服务的态度,你说话的语气语调,这都跟以后我们的业绩有很大的关系的。如果我们服务态度不好,那么她们以后就不会寄我们的快递了。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一点。
接着就是:我们该如何在学校做宣传,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快递,然后对我们的快递的支持。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以下的准备:首先,进行策划,该怎么去宣传,往那些方面。然后进行做策划,我们的宣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贴海报;第二、对同学们进行宣传;第三、对老师进行宣传。最后我想出了一点,我们可以做名片,然后我们跟老板商量了下,最后我们做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名片,我觉得好高兴,这是属于我们的荣誉。最后我成了创业部门的负责人。
在宣传这一块我是主要负责向老师做宣传的,可能因为我是班长,所以认识的老师比较多,跟老师的交流也多一点。所以第一个就是向我们辅导员做宣传。当我跟我们的辅导员做宣传的时候,她非常支持我们的创业项目,觉得非常的好,因为在学校有很多人都需要寄东西,所以只要我们服务好,能吃的了苦,相信一定会有一定的收获的。辅导员的话对我有了很大的帮助,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到目前为止,在我们经管系,很多辅导员对我们的创业项目还是非常支持的,连我们的书记都说不错。所以我会把我们的创业项目一直发展下去的。希望能够为我们学校做点贡献,提供服务。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做这一块也快半年了,在做这些过程中,我们笑过,我们累过,我们哭过,也有累的不想做的时候,也有抱怨过…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挺过来了,最后都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很多经验。这是我在大学的另一份有意义的收获。总之,创业知识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视野之中,只要善于学习,总能找到施展才华的途径,但在信息泛滥的社会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是很重要的。善于学习和总结永远是赢者的座右铭。
最后我总结了一些我们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2.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莲 山 课 件>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3.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大学生梦想心了怀揣创业梦想,努力打拼,创造了财富。
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后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够踊跃进行创业,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案例2: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吉达饲料厂,从吉达饲料厂到现在的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总经理于畅的带领下,企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资产从建厂之初的几千元增加到现在的三千多万元,年产值由创业初期的几百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亿元,企业员工也从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几百个人,公司的业务由原来的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发展到现在的集饲料生产、销售、畜禽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于一体的中型规模企业,与公司长期签订养殖回收协议的农户1000多户,覆盖了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和公主岭市等县市的几十个乡镇,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真正形成了“公司+农户”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公司从XX年到XX年连续四年被中共长春市委授予“先进私营企业”的称号。公司总经理于畅从XX年到XX年连续三年被长春市授予“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XX年被共青团农安县委评为农安县首届“创业、创新、创效”杰出青年之星,2011年被评为长春市“十大进城务工青年”,同年还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
一、把握机遇,勇做创新
每当提起创业时的艰辛,作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的于畅就有无限的感慨。于畅出生于农安县合隆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心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无论干什么都想争第一。1994年,刚刚从农安师范学校毕业的于畅,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放弃了教师这个当时在人们眼里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主动下海经商,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可当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创业之初,首先摆在于畅面前的问题就是选择哪一个行业进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于畅在父亲的支持下,选择了饲料行业。发展的项目确定了,但在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前提下,要在当时饲料生产厂家林立的市场中立足,谈何容易!然而,于畅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无资金,他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积蓄,又求亲告邻,千方筹措;无场地,他就租借了别人闲置的院落;无经验,他虚心请教,向市场学习,向高手学习。为做好营销工作,他吃的苦、受的罪,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就这样,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吉达饲料厂建成并投产了。办厂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和产量都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并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道严峻的课题摆在年仅22岁的于畅面前。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的调查,他认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所以,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诚实做人,守信经商”作为办厂的宗旨。正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和经营理念,他大胆探索改变传统饲料产业的经营方式,从企业正式投产开始,他主动联系养殖大户,与养殖农户订立诚信合约,把自己的产品先无偿的提供给养殖农户,帮助养殖农户解决购买饲料的前期投资难题和畜禽的后期销售风险,在养殖农户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再交付购买饲料的款项。正是这种大胆的“诚信经营战略”,使企业从一起步便与养殖农户建立了互信互利,忠实可靠的合作关系,既推动了农户养殖业的发展,也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诚实做人,守信经商”已经成为吉达饲料公司独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
吉达饲料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站稳了脚,并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润也逐年增加,于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但是,于畅并没有满足,他要的不仅仅是使自己身边的市场,他要把吉达饲料推向全省乃至全国。于是,新的一场战役打响了,在于畅的带领下,经过吉达饲料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经过六年的拼搏,吉达牌饲料不仅在吉林省市场中打出了一片天下,而且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一席之地。
面对运行良好的企业和逐年增加的利润,于畅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成绩。此时的饲料市场的激烈竞争时代已经尘埃落定,大起大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微观的调整还在继续。如何为企业发展选择新的突破口,成为此时摆在于畅面前新的课题。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于畅发现,现阶段饲料生产企业和厂家都采取了同一种销售模式,即厂家—销售商—农户。对于厂家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使企业减少经营风险,市场维护工作做得也比较容易,而且可以降低销售成本。对经销商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保障自己所经营的品牌在一个区域内的独占性,保证自己所获得利润。在调研中,于畅感到,“厂家—销售商—农户”销售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已经习惯了这种销售模式,在没有大的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想在这种销售模式下打开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十分困难的。怎么办?于畅在思索、在探究。在回顾吉达所走过的道路时,于畅突然被企业创立初期所采取的“诚信经营战略”模式点醒。于畅想,传统的销售模式中,经销商是连接厂家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经销商才成为传统销售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遗患,这也是经销商获得利润的基础。如果抛开经销商,由厂家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并分享经销商的利润,这样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于畅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振奋,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口。当于畅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听到的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家人认为,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了,只要继续做下去,总会有壮大的一天,何必在另辟蹊径,搞不好会将已经取得成绩都赔进去。厂里的员工也劝于畅,如果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销售成本,而且必将放弃一大部分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市场份额,这样必然是得不偿失。面对家人的质疑和员工的劝说,于畅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满足于现状,那只能是“小富即安”,根本就谈不上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发展在于创新,只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会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发展机会。
有了明确的目标,于畅开始为转变销售模式做准备,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但是,调研的结果却表明,于畅的想法所面临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当时从事养殖业的农户中,绝大多数是靠自有资金进行发展的,规模小,对饲料的需求数量也不是很多,而且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危险,就只有“破产”,而养殖农户的“破产”就意味着企业直接销售给他的饲料将血本无归。即使养殖成功了,如何将养殖的畜禽销售出去变为实实在在的钞票,也是一个养殖农户很难逾越的障碍。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确实让于畅费了不少的心血。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深入研究,于畅提出,由吉达根据养殖农户的实际情况,依据互信原则,为养殖农户无偿提供优质、低价的鸡雏、饲料和无息贷款帮助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不需养户投资,提供并负责回收和销售养殖的畜禽,待养殖农户成品鸡出售后,再统一结算。共同承担养殖风险,在养殖农户盈利之后再逐步还清贷款。这一想法,不仅让知道这个消息的养殖农户们觉得不可思议,就连于畅的家人和厂里员工的心中也充满疑虑。
说干就干。XX年,于畅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将吉达饲料厂更名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公司的业务由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扩大为饲料生产、销售和畜禽回收、销售。这次企业的更名和公司业务的增加,让很多觉得不可思议的养殖农户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与吉达合作。面对这一张张渴求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面孔,于畅却冷静了下来。此时公司的资金有限,如果对每一个前来寻求合作的农户都给予支持,那么就成了“撒胡椒面”,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鉴于这种情况,于畅一方面对前来寻求合作的养殖农户们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则积极选择典型准备加以扶持。
哈拉海镇是农安县的肉鸡养殖基地,年均出栏肉鸡约500万只。过去这个镇养殖农户一直与德惠市的德大公司合作,近年来由于饲养德大肉鸡利润减少,所以大多数养鸡农户,自己购鸡雏、饲料,自己找市场销售成鸡。这样就出现鸡雏、饲料成本高,成品鸡销售困难等现象。通过市场调查,于畅很快获得了市场信息,经过认真分析和准备,他满怀信心地进入哈拉海市场,开始了他“公司+农户”的第一块试验田。此时,家住哈拉海镇头道沟村的农户赵延春进入了于畅的视线。赵延春家世代务农,因为前些年粮食行情不好,家境比较困难,而发家致富的想法却一直没有断过,只是因为缺少资金的支持,一时间也难以摆脱困境。听到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于畅总经理想提供资金帮助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消息后,赵延春就主动找到于畅,诉说了自己家的情况和希望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想法。于畅被赵延春的诉说感动了。于是,赵延春成为了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帮助扶持的第一个签约养殖农户。于畅为赵延春无偿提供了优质、低价的鸡雏、饲料,不需要他投一分钱,待成品鸡出售后,再统一结算。在于畅的支持和帮助下,赵延春不仅当年就还清了欠款,而且当年就获利四万余元。
第一炮打响了,于畅决定根据公司的情况再选择十户养殖农户进行扶持和帮助。就这样,十户、二十户、五十户、一百户……。于畅的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扶持和帮助的农户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养殖农户在于畅和吉达的帮助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于畅还先后协助养殖农户与内蒙、黑龙江几大肉鸡冷冻厂签订了回收合同,解决了农户无资金养鸡、养成鸡销售困难等难题。很多养殖农户都说,是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给他们提供了第二次发展的机会。为更好扩大市场,于畅还定期派技术人员到养殖农户中,解决养殖农户经营困难,对养殖赔钱的用户,实行减免政策。几年来,被减免的用户有二十多家,最多的减免金额达到万元以上。这一系列的做法,不但使企业开拓了市场,也受到广大养户的认可和好评。现在,与吉达签约的养殖农户达到1000多户,从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随着“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推广,于畅的企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已在农安县的靠山、万顺、合隆、德惠市的郭家、九台市的营成子等乡镇建立了办事处,年收购和销售肉鸡1000多万只,实现产值近2亿元。
二、富而思源,回报社会,扶危助困彰显殷殷赤子情
于畅始终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发展是政府和社会支持的结果,企业的发展是为了社会,只有真情的汇报社会,企业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而不断发展壮大。所以,于畅一份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做一名社会真情回报者。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定位以后,于畅在于养殖农户的接触中,他被农民那种纯朴善良的本性所打动,同时也为如何带动广大农户共同致富而焦虑。为此,他决定向100多困难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建鸡舍及购买养殖设备。许多养殖农户在他的扶持下,迅速脱贫致富。哈拉海镇金大房子村农民王保英XX年得到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11000元的无息贷款支持,至今已经获利10万余元,不仅还清所有外债,而且另有存款。哈拉海镇韩大营子村农民张春和XX年得到吉达公司15000元资金支持,目前已全部收回成本,开始获利。XX年至今,于畅总计为困难养殖农户提供无息借款100多万元,平均每户1万多元。
对于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于畅深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的艰辛,也知道现今农民的生活水平急需提高。为此,他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改善“靠天吃饭”的现状,为农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渠道。他最初将厂址选在合隆镇,就考虑要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为农家子弟提供就业机会,现在全厂几十名员工,基本都是附近的农家子弟。同时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民,他大力进行养殖扶持,不但为他们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还以较低的价格出售饲料,以较高的价格回收农民养成的畜禽,尽自己最大能力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在禽流感疫情爆发期间,为了弥补1000多户公司养户的损失,于畅在肉鸡市场价2元的情况下,以2.6元—2.8元的保护价回收,宁亏公司不亏老百姓,公司直接损失100多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农安这片热土给了他创业的机会,作为农安的一份子,他也愿意为家乡贡献自己微薄之力。1998年在全国人民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他主动捐款5000元,支援灾区建设。XX年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疫情战斗中,他又拿出5000元送到抗击非典指挥部。用他的话说,我的事业成功,是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在党和国家有困难时,我有责任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XX年冬季取暖来临之季,他得知农安县德彪小学的锅炉年久失修,满足不了学校的供热要求,全校的师生们一直都在冰冷的教室里坚持学习。为此,他心急如焚,自筹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校购买了一台新锅炉,并请最好的施工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安装,及时地改善了师生们的学习条件。于畅经常讲:虽然我的企业规模有限,但我本人十分愿意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作的。
于畅为社会做的贡献,牢牢的记在了人民的心里。XX年,于畅当选为农安县合隆镇工商联执委、“个体协商会”的副会长;XX年,他又被推选为农安县政协委员。当选为政协委员后,于畅在感到光荣的同时,更感到了责任的巨大。为了履行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职责,于畅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为发展当地经济和解决民生问题献言献策。于畅常说:既然人民选择了我,那我就要为人民负责。在担任政协委员期间,于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并据此向农安县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先后提出了《关于在302国道农安段设置减速带的提案》和《关于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动物检疫费用的提案》,充分履行了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在积极献言献策的同时,于畅还和同一小组的政协委员一起开展扶危助困活动,积极捐资帮助贫困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三、超越自我,立足长远,争做时代弄潮者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为弄潮儿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对每一个经营者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XX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一员,改革开放自此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于畅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的企业经营者,还能满足于现状,一方面要“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经商”,另一方面,不要有拼搏于更广阔市场的雄心与气魄,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面对日益完善的现代市场,他深深感受到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抓紧时间学习相关知识给自己充电。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企业管理、市场研究与经济理论方面的书籍,并且研究了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的自传,借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的失败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改变了以往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方式,不断地吸收人才,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手段。现在,企业在坚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外,还与沈阳波音公司合作,专门聘请一批博士、硕士生等高级人才,进行后续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为了搞好产品销售,更好的占领市场,他聘请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各办事处的经理和业务员。更有一批专业的畜牧兽医师和饲料方面的专家队伍,专门为养殖农户排忧解难。在经营企业中,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科学,尊重科学”,使企业不断从小到大,而他自己也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努力的使自己成为一名既有商业头脑,又有丰富学识的现代年轻企业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取得成功的时候,他会得意的停下来欣赏风景;一个充满前进动力的人攀上一座高峰时,他会仰望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企业的初步成功并没有另于畅沾沾自喜,他又把目标指向更高更远的前方。在原有企业基础上,他的想法是“在三年内再建造一座肉鸡屠宰厂和一座肉鸡加工厂,规模为日屠宰肉鸡10万只,年销售额达到5个亿,利税5千万元。这样,企业可形成一个孵化——饲养(供应饲料)——回收——屠宰——加工——销售的闭合产业链条。企业全部达产后,发展成为农安县最大的饲料加工及肉鸡加工基地,带动农户5千户”。同时,一个企业的发展与“高效、合理、科学”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个有能力的管理团队也是至关重要的,于畅准备把企业的管理人员全部由公司出资进行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培训,使企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只有这样,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才能越走越远,立于不败之地。
不懈的努力,使于畅的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党和政府给与他很多的荣誉,当地的农民还选举他为新一届农安县人大代表,这更让于畅深切体会到党和国家对他这样的个体经营者的信任和重视,更坚定了他做大做强企业的决心。
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篇三
周磊,男,汉族,1970年11月出生,大专学历,现任周口永欣饲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丘县工商联副会长,沈丘县政协常委。
一、 不畏艰难,激情创业,白手起家创办公司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1999年,周磊和妻子双双下岗。下岗后,他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生活的不屈服和对未来的踌躇满志。周磊乐观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他的一生,在粮管所的工作经历加上对粮食行业的喜爱,他决定从事粮食贸易。周磊利用借来的资金租赁在周界路租赁了两间房子,做为粮食储存库点。他和爱人一起,踩着三轮车,从农民手中一家一户的挨门收粮,一车一车的外销。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是常有的事,手上磨出的血泡也逐渐变成了老茧。他们感受了创业的艰辛,尝尽了酸甜苦辣。凭着诚信守信的工作作风得到了众多农民朋友的信任,也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4年3月,周磊注册成立了沈丘县兴垠粮油有限公司,至此,公司仓容可达2万吨,员工20多人,中原优质的原粮远销到了湖南、四川等地。回首这段难忘的经历时,周磊说,决定一切的是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化压力为动力,踏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虽然苦过、累过,但无怨无悔。奋斗过的岁月,才构成了人生精彩的篇章。
二、 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要在涉农行业大干一场
2006年,饲料在中国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机械化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工艺落后、设计产能偏低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等问题。周磊敏锐地感受到,饲料业是我国农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是联系种植业、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纽带,直接关系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为推动饲料业的发展,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饲料工业的稳定发展将发挥重大的作用。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饲料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对产品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加强饲料安全、提高质量、改善环境是发展饲料工业的关键。
2007年初,周磊委托周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组织了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工作人员,按照他的设想和要求进行资料收集和调查,随后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进一步的技术及经济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年产18万吨高档畜禽料饲料生产线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6月,周口永欣饲料有限公司成立。
周磊狠抓永欣饲料的建设与发展,带领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协力,顽强进取,充分发扬“勤奋为根,诚信为本”的企业精神,大力倡导“理思路、聚贤才、稳增长、慎扩张”的管理理念,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很快在市场上站住了脚根。周磊经常深入到市场第一线,切实了解养殖户的需求,紧紧把握市场脉搏,迅速调整产品结构,2008年3月投资500多万元对车间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由原来的手动作业提升为全自动配料和电脑监控,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产品质量也有了大的提升。周磊同志注重公司各个环节的持续改善,在全公司开展了热火朝天的“持续改善、精益生产”的活动,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近年来,公司共开展持续改善项目200多项,涉及的方面有质量、技术、生产、安全、服务各方面,通过此项活动,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走出了饲料企业集约化经营的新路子。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670万元。同年,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产业链,周磊又成立了周口永欣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带动了周边养殖行业的发展和种猪品种的改良。
三、激扬青春、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产业化集群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伴随着企业的迅速成长,周磊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他发现,现在农村里有很多人从事养殖,但都是“小打小闹”,但因为没有技术,也很难有效益。2013年,周磊在周口永欣生猪产业集群和永欣种猪繁育公司的依托下,成立了周口永欣养殖技术服务站,服务站的服务内容是给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防疫消毒、饲料调运、生猪销售、养殖信息等服务,并建立市场营销体系,以提高自身效益。围绕动物疫病防治,邀请市、县及武汉科前等兽药生产厂家畜牧科技人员培训养殖户10余次,印发资料2000余份,培训农户1520多人次。发布各种产品信息1500多条,使农户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推广了良种,引进良种猪500头,为合作社成员及农户销售仔猪、肉猪3600多头。在运行机制上,带领农户联合起来创市场,为农户牵线搭桥,减少中间环节,形成社员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管理机制,开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减少会员在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会员和企业的运作成本,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服务站服务和带动会员的功能。在运作方式上,主要采取了“五统二分”:即①统一品种选购,降低良种成本。②统一饲料,减少农户滥用料、错选料的误区,降低运输及经销商中间环节的费用,让农户享受厂家直销利益。③统一技术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养殖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指导,使农户通过接受科学养殖、新技术、新观念,提高饲养水平。④统一防疫程序,利于疫情的控制。⑤统一销售,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外商调运,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二分”为: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充分调动农户养殖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服务站自成立以来,帮助会员引进良种猪500头,销售生猪15000多头,推广配合饲料5500多吨,举办养殖培训班10多期,培训养殖户525人次,同时采取多渠道方式争取投资,解决资金问题。服务站带动1500多户农民养猪致富,促进了全县养猪业的发展,形成了“服务站加农户加市场”的格局,走共同致富之路,深受农户的一致好评。
四、 一片赤诚、回报社会、甘愿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三农发展、创新回报社会”是永欣饲料的发展理念。企业来源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是周磊的发展宗旨,也是企业的实际行动指南。经过多年的拼搏实干,企业发展稳定之后,他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用行动来回报社会。除了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残疾职工、对灾区进行捐款外,周磊还高度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三农发展。周磊同志所带领的周口永欣饲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并且通过了周口永欣生猪产业化集群的审批,形成了种植、原粮收购、养殖、饲料加工、屠宰等完善的产业链,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与三农密切相关。周磊立足于“以服务三农为基础,以农民富足为起点”的指导思想,带领一批又一批的永欣人活跃在乡间地头,为农民送去贴心的服务。2012年7、8月份和2013、2014年9月在沈丘县石槽乡和莲池乡举办“三下乡”活动,即免费送养殖技术下乡,免费送高科技饲料下乡,免费送兽用保健药下乡,三年内免费送饲料300吨,送兽用保健药500件,其中2012年70万元,2013年90万元,2014年100万元,累计金额达260万元。永欣饲料没有收取农民的一分钱,实实在在地给农民带来了效益。
近几年来,在民政局的牵头下,周口永欣饲料参予了“金秋助学”活动,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目前,公司已资助了10余名大学生,发放助学金及生活用品8万元。
五、精益求精、潜心钻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周口永欣饲料在周磊的组织下成立了企业工会,目的是通过工会组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员工参予公司的管理,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促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
2014年,周磊邀请广州圣博管理咨询公司加入,引发永欣饲料一次全新的变革。随着圣博项目组的加入,公司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圣博项目组的老师根据永欣现状重新建立部门组织架构图,划清部门职责范围,规范行使职权等;建立新部门;在车间推行5S管理,区域的划分、标识等;实行奖优罚劣制度,评选优秀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经过这场管理变革,永欣已呈现出新的气象。
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周磊充满自信。他和永欣人一起,用热情与坚韧,真诚与勤奋与书写属于全体永欣人的华章。
创新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篇四柘城县农村淘宝网总经理 王茜
按:王茜、柘城县大仵镇马庄村人。2008年毕业于商丘科技学院(现商丘工学院)。原在浙江温州一带打工,积累了外贸和经济管理经验,一次回老家看到面貌依旧,逐下决心要“改造家乡、造福百姓”,毅然辞去优厚的条件,回家开创农村淘宝网大业。在阿里巴巴集团全国海选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电商于2016年4月18日登上联合国主办的《经济与发展论坛》,向各国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讲述了自己的农村淘宝梦,受到普遍好评,成为中国农村女青年登上联合国论坛第一人,在联合国论坛发言延时的第一人,在联合国论坛上作二次演讲的第一人。为商丘赢得了荣光。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中央、省、市媒体多次报道。
王茜感觉像做了一场梦。年仅28岁来自河南商丘农村的她,登上了常设在瑞士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演讲台。一天时间,她为台下众多联合国官员代表作了两场演讲。台下的代表和工作人员被她的故事所打动,甚至破例让她加时完成演讲。
一位中国常驻该机构的工作人员激动地说:“你真了不起,我从没见过这么年轻的中国人在这里演讲,你是第一个。”
“我的梦想就是让仅剩留守老人、妇女和孩子的老家恢复生气,摆脱贫困。”她对记者回忆当时情景时,声音仍略带颤抖。面对人头攒动的偌大会场,她说:“我希望村里的人都能留下来有事做,和我一起努力让村里发展得更好一点。”
作为一个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王茜搭乘着科技快车,在给家乡带来改变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一次华丽的转身。
“修路铺桥是造福后人的事”
王茜是因为贫穷才离开家乡柘城的。至今她还记得小时候一个月才能吃一回肉的日子。“我们这个地方很贫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凭借自己的努力,她去商丘读了几年书,随后跟表哥去浙江义乌开始打工生涯。起初跟着人家后面做“小跟班”,学习设计和服装外贸生意。很快,肯吃苦又讲诚信的王茜有了自己的发展。“有时候一个月可以赚几万元。”
生活富足了,可她的心却越来越晃荡。总是睡不好,老梦见小时候家乡的河水和村屋,牵挂着家里乡亲的生活。
有一天,做乡村教师的父亲给她电话:“我看到家里在招农村淘宝的合伙人。修桥铺路都是造福后人的事,你是学电子商务的,把这个东西搞好,给家乡做点事。”
带着对父亲的思念,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回到柘城看看。她回到了邻近老公的村子——柘城县大仵乡马庄村。“那里比我们村还贫困。家里全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没有年轻人,空荡荡的。整个村子没有生气。”离开时,回望着凋敝的村落和满村疯跑的孩子,她决定留下来创业,利用农村电子商务这一平台改变家乡的风貌。
国家和企业都对农村电子商务有扶持,这一模式也得到众多返乡农民工和村里“能人”的响应。当地招募50个乡村合伙人,报名者达4000多人。王茜过五关斩六将,经过村、乡、阿里巴巴和县里4至5轮面试才成为合伙人。
“面试官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说就是为了让家乡人不受穷。我想可能是这个答案让我脱颖而出吧。”王茜说。实际上,县里和阿里巴巴工作人员对她所在的村子进行了调查,村里的干部和乡亲都说王茜是一位很讲诚信很有办法的姑娘。正是这一点最后打动了主考方。
在多方考核后,王茜成为当地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合伙人。她自信满满地在马庄村启动了自己的创业计划。
“我是农村的改造者”
踌躇满志的王茜一开始在村里发展并不顺利。最初村里人对电子商务完全不了解,很少有人找她买东西,她的服务站每天空荡荡的。
王茜开始也很失落,家里也有亲戚有了小意见。但是王
茜并不气馁。“我是农村的改造者,仅仅为了赚钱我就不回来了。”
她利用自己懂电脑的技能,主动邀请乡亲们来她的服务点上网,带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村里的留守儿童来服务点玩,帮孩子们梳头洗脸,给孩子们上网买村里买不到的零食。慢慢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也熟悉了,大家都愿意来她这里聊聊天,她也经常帮助村民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渐渐地,村里的乡亲们都喜欢上这个“普通话好,又有文化”的姑娘。
通过真诚获得了村里人的信任后,村里人买啥东西都来找她通过电商代购,她也从不给大家推荐不需要的或者性价比不高的商品。“我得替乡亲们把关,电商有很多好处,但也有质量不好或评价不高的店,不能让乡亲们受骗。”
在她的带领下,村里人用很便宜的价格用上了洗衣机,把老旧的电视机换成了液晶彩电。她曾连续装了200多个鞋
柜,还装过儿童车、儿童床以及桌子等等,同时她还成为村里的购物风向引导者。
现在,王茜想的是把家乡的花生和辣椒通过电商卖出去。“老干妈的辣椒都是用我们这的。未来乡亲们种植的特产可以通过电商卖出去。”
县政府相关部门拨款70万元给村里通了柏油路和广场,还准备为王茜和该县其他村合伙人准备推出的辣椒把控质量并做大,做成一个集中品牌销售。
如今,村淘服务点前的广场成为当地最热闹的集中地。“我教孩子们英语,给他们放电影见识外面的世界。我觉得自己就是‘农村改造者’。可以给留守在家乡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们带来新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
“因为你,他们忘却结束时间”
她的努力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一股正能量,也让她的命运发生了变化。这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邀约只有一个名额,全国1.5万个乡村合伙人参加竞选。王茜的真诚和对家乡的热爱使得她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代表能站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演讲台上。
16个小时的飞机后,美丽的瑞士出现在她的眼前。“这是我第一次出国,签证的官员对我很友善,因为我是拿着联合国的邀请函出国的。”
一个个案例,一张张图片,面对台下的各国高级代表,她虽然很紧张,但朴素的语言以及充满爱和真诚的故事博得了听众一阵阵掌声。
王茜也感觉到了巨大的自豪感,这种感受来源于台下工作人员和听众的目光。王茜认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才是农村发展的未来,“农村可以吸引年轻人回乡,让他们真正扎根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性。”
在该机构工作的中国翻译对她说:“这里的人没有加班的习惯,因为你他们忘却了结束的时间。”该机构还甚至邀请她增加演讲场次,但她婉拒了。
带着梦一般的感觉和打了鸡血的状态,王茜回到了柘城。乡亲们的微信群里早已炸开了锅,期待她回去分享瑞士之行的境遇。
站在自己的服务点,王茜说,不管这次旅行和邀约的效果和目的如何,“只要有利于乡亲的事情,我就去做。我希望更多的乡亲们能富裕起来,我们这个地方能被更多的人知道。”
猜你喜欢:
3.it创新创业
4.草根成功创业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