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文化之乡的介绍

曾扬分享

  余姚产茶历史悠久,茶史遗存丰富,演变传承有序,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茶饮、茶事、茶文化的主要源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之乡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之乡的介绍

  余姚是中国文献名邦,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自汉代以来,余姚名家辈出,群彦争辉,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和“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的美誉。自唐宋以来进士、状元、杰出人物辈出,在众多的名家中,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和黄宗羲被誉为“四先贤”,其中王阳明和黄宗羲被列入中国十大思想家。对于余姚茶事,历代大师级的人物留下文墨,虞世南辑录的茶事文章收在《北堂书钞》,王阳明有“正如酣醉后,醒酒却须茶”的名句,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记有更多余姚茶事,还写有《余姚瀑布茶》等诗作。余姚也因此被誉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

  余姚是中国原始茶源头之一。1 9 7 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植物标本,樟科植物的叶片数量最多,堆积在干栏式居住处,显然是人工采集留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经专家学者研究考证,为最早的原始茶。多年来,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和典籍记载,由众多专家学者认同,原始茶符合远古社会的饮茶习俗。河姆渡遗址上还发现原始茶具,与后来茶壶很接近的“罐形盉’’和“圜底单把盉’’,而茶具是茶文化的载体之一。最新发掘的6 0 0 0年前田螺山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山茶属植物根,如果进一步得到考证证实,将改写世界原始茶起源史。

  余姚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之一。据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引《神异记》记: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四之器》标注时间为“永嘉中",据现存史料推算,余姚早在汉代时就有茶事,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为我国绿茶主产区浙江省的最早出茶之地,也是全国茶叶最早产地之一。

  余姚是中国名茶故里。《茶经》先后在“四之器”、“七之事’’、“八之出”三处写到余姚茶事,评价所产茶为上品。名茶“四明十二雷”系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所赐。“四明十二雷”、“丞相绿"是进贡朝廷的贡茶。据明代《浙江通志》等记载,在车厩岙一带,从元代到明万历3 0 0余年间,在车厩岙内设置制茶局,每岁入贡茶2 6 0斤,数量占浙江贡茶总量的一半。

  余姚茶历史遗存丰富。余姚境内有众多的茶事遗迹、典故,道士山、丹山赤水、升仙桥、升仙山、第九洞天等。道士山瀑布岭是我国第一古名茶——瀑布仙茗的发源地,现存有古茶树、瀑布等自然遗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丹山赤水是道教用茶炼丹之地,由宋徽宗皇帝品尝名茶后亲笔题写的。升仙桥是刘纲、樊云翘夫妇饮用名茶成仙之地。位于陆埠镇十五岙内的化安山茶事碑,纪念了与“瀑布仙茗’’、“四明十二雷’’并举的化安山瀑布茶历史。

  余姚茶文化扎根民间。从前余姚的姚北沿海地带,有慈善施茶的五十八个茶亭,并贯以不同的茶亭雅名。在河姆渡遗址的姚江岸边,至今还存有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年的茶亭碑,碑文中记有当地人氏资助的田产,以保证施茶风俗连年不断。还有用茶当歌来传递青年男女的亲情,用茶订婚来象征婚姻忠贞不渝,形成了茶俗中别有讲究的婚俗。余姚的瀑布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明志、以茶养廉、以茶祭祀以及以茶施善,深入民间风俗,形成了淳厚的茶俗和民风。

  历史悠久的余姚产茶史和活跃的茶文化,促进了余姚茶经济发展。19世纪后叶,余姚四明山是出口的平水珠茶主产区,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世界优质食品博览会上,余姚天坛牌珠茶获世界金质奖,至今余姚茶叶在非洲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等国最受欢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名茶“瀑布仙茗”,自1979年恢复创制以来,发展迅速,品牌效应日益凸现,先后获中国鼎尖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着名商标、浙江省优质名茶,并连续多次获中绿杯、浙江绿茶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获宁波市唯一的“十大地理区域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到目前为止,余姚市茶园面积6.1万亩,其中四明山腹地、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大岚镇拥有茶园2.5万亩,为全省茶园面积最多的乡镇。2009年预计全市茶产值1.57亿元,出口交货值达4亿元。为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2009年我们制订并出台了《余姚市茶产业提升规划》(2009-2013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3年内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发展壮大余姚瀑布仙茗茶产业;此外,还将注重茶事遗迹的保护与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国茶文化胜利。

  中国茶文化之乡长兴的简介

  长兴地处江南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结合部,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非常适合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存。从长兴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古人类在长兴的存在已有近百万年。优越的自然环境长期佑护着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当地灿烂厚重的文化。它们主要是“金钉子”、扬子鳄和古银杏组成的 “三古”自然文化遗产;南朝陈武帝及被陈朝鼎立推崇佛教而形成的“帝乡佛国”文化;唐代以顾渚山及紫笋茶为中心而演绎发展的茶文化。还有宋元明清高度发达的农耕文化也是江南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典型缩写。在长兴筑城以来的2500年文明长河中,记载着夫概、孙权、谢安、陈霸先、陆羽、颜真卿、皎然、钱起、杜牧、卢仝、皮日休、刘禹锡、陆龟蒙、苏东坡、汪藻、赵孟叛、吴承恩、归有光、臧懋循、徐中行、张度等大批名人的史迹,名人的光环始终照亮着长兴的历史天空。

  而历史长河中最为壮观的一段始于唐代大历年间。中国茶史在经历了漫长的二千多年后,一股突然兴起的文化现象改变了茶史的方向和茶的内涵。长兴顾渚山区得天独厚的茶生环境引起了陆羽的关注,并以此作为长期考察、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紫笋茶的定贡与《茶经》的问世,更是吸引着当时无数官宦名士介入到茶的主题之中。在中晚唐的近百年间,有40余位刺史在此修贡督茶,无数的贤达名流慕名而至,数百首茶诗此吟彼唱,饮茶爱茶成为时尚,以茶会友更成风雅。茶道初提,茶宴首创,茶山独称,茶礼大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趋向形成和发祥。

  现存叙午岕的古茶山和明月峡等三地九处的摩崖石刻,是茶文化发祥的有力见证。古茶山完好的原生态与《茶经》所载“紫者上、笋者上"、“阳崖阴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等论述浑然相合。而关乎茶事的摩崖石刻则将当年的盛况昭告后人,成为一段无须考证和永远抹不去的历史佐证。尤其是白羊山石刻,刺史袁高为我们留下一个“茶”字的当时写法“荼”。它表明“茶”字的应用始于唐代,“荼”“茶”的转换说明人们对同一物种的理解转换,这种转换也证实了茶文化的形成与发祥。

  翻看中国的茶文化史,其中的贡茶文化,显示出它在整个茶文化中的架构含量和独特篇章。公元766年,在顾渚山考察茶叶的陆羽以“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的精点评价,将紫笋茶推上了唐代贡茶的鼎座,直至唐末近百年间,其第一贡茶的地位始终无人撼动。

  由于紫笋茶成为贡茶,就有了公元770年在中华版图上的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就有了颜真卿、杜牧等40余位刺史的连年修贡,就有了白居易、张志和、刘禹锡、皮日修、陆龟蒙等大批名士到访和雅集联句与境会斗茶。从此,一个以贡茶为线索的茶事活动被演绎成为从地方到中央的一种主流文化。

  李唐朝廷对紫笋茶的喜爱可谓宠幸有加。皇帝清明祭祀,大宴群臣,必须上有紫笋茶。李郢《茶山贡焙歌》道:“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而张文规的《湖州贡焙新茶》则更生动形象:“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皇家对某一贡品的急切企盼从未象紫笋茶这般明显,就是史有记载的杨贵妃迎候岭南荔枝也无法比拟此等状态。

  为了满足对紫笋茶的需求,公元770年始“分山析造”并建贡茶院。至会昌中(8 4 3年)贡额到最高峰,岁贡达一万八千四百串(斤),其时贡茶院规模“焙百余所,匠千余,役工三万。贡茶已成为地方的重要“中心工作”, “诸乡芽茶置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每年立春后四十五日,湖、常两州刺史奉昭亲自修贡。这一“制度性工作”一直延续到李唐衰亡。

  贡茶院的设立,是中国贡茶史上最早由民间土贡改为官贡的转折点。由此而衍生出诸如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储存、运输以及茶具、饮法等一系列的技术性革命,这无疑大大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与此同时,贡茶制度的确立,形成了地方重大的“中心工作内容”,一个由“中央”倡导,地方围绕及社会上流纷纷介入的“大事要事”,成为每年使万众瞻目的焦点,它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引领作用。从一定意义来看,它对中国乃至国际茶文化的构成及传播,是一块酵母,是一种导向,是一架推进器。

  作为绿茶的主产区,长兴茶业历来是农民的重要营生。特别是长兴得天独厚的茶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贡茶的光环,使长兴茶业虽屡经破坏却长盛不衰。1979年,一度失传的紫笋茶试制恢复学功并连续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1982年获省级名茶称号,同年6月评为中国名茶。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颁全国名蔡。1989年农业部复评再获部优产品,并把紫笋名茶列为部优农产品基地开发项目。1999年农业部首届国际农博会获名牌产品。2005~2007年连续三届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03~2006年连续四年被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组委会评金奖。2001~2007年连续七次被浙江农业博览会评为金奖。“紫笋"牌商标已连续三次謦评为浙江省着名商标,“紫笋”牌紫笋茶已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2005年,长兴县人民政府获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2006年,长兴县人民政府被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授“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贡献奖。 紫笋茶的历史光环加上当代辉煌,让长兴的茶产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茶产业成为长兴特色优质高效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茶产业的发展提升,就发展新茶园、改造老茶园、茶厂优化改造、品牌创建、示范基地建设、产品营销等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茶叶产业发展迅猛。全县茶叶面积从1979年的2.59万亩发展到目前的8.43万亩,产量由同期的530吨发展到4370吨,产值达4.2亿元。规划到2012年,建成面积l0万亩,产量5200吨,产值7.2亿元的产业规模。

  2008年5月28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大会暨首届中国陆羽茶文化节在长兴举行。这是国际茶文化界对长兴的认可与信任,也是长兴多年来致力于茶文化研究挖掘并作出显着贡献的一份回报。

  长兴人民以茶为乐、以茶为荣由来已久。走进长兴城市,一股浓浓的茶氛围立马萦绕。2 9平方公里的县城十多万常住人口,茶楼200余家,“吃茶去’’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常见方式。即使到了非产茶区的农村,民众对茶的偏爱也时处可察。可以不夸张地说,每户长兴人的家里,都有特殊的容器存储着够用全年的茶叶,以至客人跑错了人家,都能享受主人家的泡茶款待。在农村许多地方,“三道茶’’的风俗依然保留,即第一道糖茶,第二道烘青豆茶,第三道才是香喷喷的紫笋茶。

  茶的精神融入了长兴人民的血液,对当地精神文明的形成和提升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精行俭德’’成为长兴人民的传统道德取向,爱护环境,遵守秩序,宽容待人,和谐和睦成为长兴人民的主流行为方式。近几年来,长兴连续荣赝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及省级文明城市和森林城市等桂冠,与长兴人民的素质表现紧密相关,茶的精神内涵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一也可谓功不可没。

  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提升了长兴的形象,增加了长兴的知 名度和美誉度。大唐贡茶院的复建落成,使外界因茶而了解认识 长兴,使长兴打出了除“三古’’、“帝乡佛国’’、“江南小延安’’、“百 叶龙’’等以外的又一张最靓丽的地域名片。茶文化作为长兴标志 性地域文化符号也获得长兴人民的普遍赞同。弘扬茶文化早已不是出于促进茶产业、推动茶旅游的狭隘功利,而是谋求地域优质品牌并以此影响经济社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施政战略。正是 在这一战略的谋划下,长兴近几年的茶产业和茶旅游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长兴人民的精神面貌更为积极向上,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取得年复一年的可喜变化。近几年长兴加大了研究挖掘弘扬茶文化力度,将规划实施建设一批优质的茶产业和茶旅游项目,以继承“大唐茶都"这一历史遗产,打造当今名副其实的“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华文化名茶”。

中国茶文化之乡的介绍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介绍

2.有关中国茶文化的介绍

3.中国茶文化的简介

4.中国茶文化介绍

5.长兴茶文化的介绍

6.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介绍

7.中国茶文化研究会的简介

8.西湖区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

    324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