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

曾扬分享

  中国的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庸”与茶不可分割。中国“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

  一、儒家的“中和”哲学

  “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及其关系。“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此中之“庸”言之平常,却难以真正落实。但它是中国人的人生大道。

  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把这种作为君子修身立命的宗旨。所谓中庸之道其实质用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理论中的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来说就是“适度原则”。稳中求进,不急不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指的都是对中庸之度的把握。可见,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到“发而皆中节”的“和”,此中的情与理,代表着中国精神的一种处事为人之道。

  “和”字一“禾”一“口”代表一种自然规律。据郭沫若考证,“和”之本义为乐器,系一种古乐器的形象,后引申为和声之义,和古“乐”字的演化相似。这无疑使“和”字之义由标示具体之物变成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审美认识。“中和”作为美学观念,它也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孔子及其后儒,把“中和”思想推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儒家提出的礼序人伦,乐移风俗,也就是音和—心和—政和的逻辑。

  二、中华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精神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1]我们在这里用的是狭义的概念。中华茶文化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它以道德修养为中心,以茶的高雅优美物性为基础,以传统的茶艺为表现形式,融茶、道德、艺术于一体,具有真善美的文化品性。唐朝的柳宗元、白居易,宋朝的朱熹等儒士们常能使人超然物外,远离世俗功赋诗谈论茶与修身养性的关系。使人达到一种“清静和乐”的感觉。如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自古文人墨客皆爱饮茶。白居易诗云:不寄他人先寄我,因缘我是别茶人”。茶者应是 具有俭朴美德之人,陆羽已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茶文化中的“中和”精神在陆羽《茶经》中体现了这一点,如《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以唐代诗僧、茶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

  对应于日本茶道之“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与朝鲜茶礼之“清、敬、和、乐”(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关系密切,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日本茶道、朝鲜茶礼还是中国茶德,其基本精神中都有一个“和”字。由此可见,“和”乃茶道精神的核心。[2]

  茶道精神之“和”,亦源于茶叶的自然品性。裴汶《茶述》指出,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浩浩,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良品而不混,越从饮而独高。”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谈到茶之功效时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致清导和”、“韵高致静”也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揭示出中国茶道的本质特征。

  赖功欧先生首从哲学的角度将茶道分为茶格、茶境、茶蕴三大范畴。并就此问题,分别从学术层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茶格:以茶论道与茶中见道的结合。一是“友”道意识——孔子亦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友道意识,为儒家所持重,此中大可见出茶道实为人生之滋润剂;二是“信”道意识——诚信之道,首为人所重视,“人无信不立”。茶性至真至信,正应了儒释道均主之诚信之道;三是“协”道意识——以茶通情,至为平常,由协而变,由协而和。茶道之和本通协道之和,亦是儒家倡导之和;四是“品”道意识—— 茶之品,特为儒释道三家所重。茶品在质地上的精神取向即为茶格之基本内涵。

  茶境:境中有人,人中有境。儒释道三家都极重茶之境界。一为简淡之境;二为雅静之境;三为虚灵之境;四为清醇之境;五为隽永之境;六为闲适之境;七为禅悦之境。

  茶蕴:“蕴”者,有其内涵也。蕴之所得即为内涵之德也;“德”者,“得”也,得道于心谓之德。所以茶所蕴之德,又可视为茶自身本有的功能,茶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文化形态,对儒家而言,其所内蕴的种种茶德,首在陶冶,次在礼让,终在天人合一。

  另外,丁以寿老师认为: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中国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茶礼、茶境、茶修四要素。茶书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茶书中可以寻绎中国茶道演变的轨迹。

  三、我国茶书中“中和”思想

  《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

  《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易经》的“八卦”和阴阳家的“五行”思想。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鍑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正令、务远、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裴汶《茶述》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茶,性清味淡,涤烦致和,和而不同,品格独高。

  陆羽《茶经》,裴汶《茶述》,高扬茶道的俭、清、和、中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使得茶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得到最大的展现。后来的茶书中也隐约提到,但其“中和”思想已融入到茶的百事中。

  四、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核心,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扩展的文化范畴极为广泛。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在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审美情趣。

  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是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地域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恰恰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小小一杯清茶,浅饮深品间却有儒家的天地中和之大境界。

  “和”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中和、和谐、宽和、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调和、顺利)和光(人华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平买卖)、和羹、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儒释道三家在茶道中都以“和”为哲学基础,力图把深奥的哲理溶解在淡淡的一杯茶水之中,使人们在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去感悟人生智慧。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三是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儒家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天理的途径。因此无论是煮茶过程还是茶事礼仪的动作要领,都要不失儒家端庄典雅的中和风韵。由此见可,“和”既体现了儒家“中和”之哲学思想,亦是中国茶道精神之核心。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也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获得启迪。不论是徽宗的“致清导和”,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斐汶的“其功致和”,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

  儒家文化主张通过种种形式陶冶个人情操以达到一种完善的人格境界。以儒家中和哲学思想贯之的茶蕴之德,一为陶冶之德,二为廉俭之德。人性之“德”与茶性之“洁”的对等,成为历代哲人与文人标举廉俭之德的象征。儒家是入世的,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儒家茶文化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儒家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其对整个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的联系

  一、中国茶道与儒、释、道三教精神的联系

  反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基本上是由儒、释、道三教精神及其影响组成的,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走向。比如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渗透到茶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其中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禅,从茶中体昧苦寂的同时,在茶文化中注入佛理禅机;道家强调人在品茶时要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而儒家则是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重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与和谐心境。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都有着各自的独特色彩。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诸家的精华而成,而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体,处于主导的地位。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的特点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可以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2.中国茶文化的传承精神

3.儒家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4.中国茶道精神的特点

5.中国茶道精神核心

6.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3149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