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文化对天目釉的影响

曾扬分享

  茶文化对天目釉建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那么茶文化对天目釉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对天目釉的影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对天目釉的影响

  茶文化对建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饮茶自古被当作修身养性之法,宋代士大夫甚至皇帝都对此情有独钟。而福建从五代开始就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又多文人墨客,当地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也很适合茶叶的栽种,饮茶在闽人的生活中一直是个重要的内容。由于宋代气温要比唐代低2-3摄氏度,为保证清明前能将茶叶送到京城,制茶中心南移,使得地理气候条件相当适合茶叶栽种的福建建安北苑贡茶院得到了极大的繁荣。这直接促进了同属建州的建窑瓷器的发展。

  对建茶和建盏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的,当属曾任福建转运使监理官焙茶务的蔡襄。蔡襄是北宋仁宗时的大书法家,深得仁宗赏识。曾任朝廷谏官,后回福建任泉州福州知府,对福建经济与地方建设贡献很大。宋朝宫廷以及贵族用茶,都将茶制成团饼饮用。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将原来的贡茶大龙团精制,创造了 “小龙团饼茶”,使得建茶更为皇室珍爱,推动了福建的茶业生产。胡凌学《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 《茶经》 “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内容涉及了饮茶的方方面面,其中茶盏一篇专门提到了建盏。认为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煽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襄是当时福建的茶叶鉴别专家,无人能出其右,《茶录》中对建盏的推崇在当时无疑能起到导向的作用。甚至宋徽宗赵佶在其 《大观茶论》中也推崇建窑的兔豪天目釉茶盏。建盏亦成为当时供品。

  建盏的发展,与当时的饮茶方式与风尚是休戚相关的。宋代的茶叶烘焙后,制成茶膏饼,冲泡前先碾细放在茶碗中,注以沸水,茶面汤花呈白色。建盏底色是黑色,能衬托出茶色之白,广泛地受到饮茶者的喜爱。当时文人好 “斗茶”与 “分茶”,斗茶的标准一是看茶面汤花,如色泽鲜白即为上品。二是看汤花退时水痕的出现,先出现者为负。斗茶用的建盏,盏沿下有折线,所注水到此线为止,因此汤花一退,水痕马上就看得出。因此建盏颇得文人之欢迎。分茶则比较雅致,分茶者可以在注茶时把握手上的分寸,使冲后的茶汤,形成各异的脉路,在建盏兔毫天目,曜变天目等釉色下,幻化出如大写意国画般的景致。宋朝许多文人包括女词人李清照,甚至宋徽宗赵佶,都以此为乐。这种风尚使得建盏为文人雅士所珍爱。

  茶文化天目釉的历史

  建阳窑,简称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宋代名窑之一,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池墩、芦花坪一带。

  建窑创烧于唐代,主要产品为青釉瓷。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极为盛行,主要烧制黑釉瓷、青瓷、青白瓷等,最终在清代结束。

  建窑以黑釉瓷闻名于世,古代文献中称为“乌泥建”、“紫建”、“黑建”。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被称为“黑釉盏”,其造型酷似漏斗,口大足小,分敞口和合口两种,其中敞口的较多,底部为浅玉环圈足,有旋坯纹。建窑原是南方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求,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足底有“供御”、“进盏”铭文。

  黑釉盏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由于瓷胎含铁量较高,因此黑釉盏一向有“铁胎”之称。其釉质润泽,釉色乌黑,器物内外皆施釉,外釉接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厚挂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名贵的品种。兔毫盏,因在釉面上闪现状如兔毫般银光闪烁的丝条纹而得名,按其釉色又分“金盏”、“银盏”和“蓝盏”,而“蓝盏”尤为可贵。在高倍放大镜下,可以看见其釉面开出细小的蝉羽纹,点缀着些像雪花片的金星、银星和红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呈现着浓淡深浅、弯弯曲曲宛如黄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浓下淡,变化无穷。油滴盏,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的小圆点,星罗棋布,经日光照耀,犹如油滴般晶莹闪烁。鹧鸪斑釉,其釉面呈现状如鹧鸪赤紫相间的羽毛一样的斑纹,令人扑朔迷离。“曜变”则是黑瓷器物在光照下,从器表的薄膜上所焕发出来的黄蓝绿紫等色融合在一起的彩光,变幻莫测,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

茶文化对天目釉的影响相关文章:

1.天目茶道的诠释

2.茶艺与茶文化的试题与答案

3.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差异

4.台湾茶道茶具的分类介绍

5.唐宋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291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