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酥油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曾扬分享

  藏族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饮食习俗别具风格,其中酥油茶便是藏民族特有的营养饮料,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遐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酥油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酥油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茶叶在唐以前亦称“荼”,《尔雅·释木篇》中说:“木,苦荼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的译音。茶叶具有消食、止渴、去腻等特殊的功能,对于缺氧、干燥和以肉食、酥油、糌粑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确实是不能一日无茶。

  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以前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国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国王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昧,觉得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是为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于是,系于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

  宋朝时开辟了多条通往藏区的“边茶古道”,相继在雅州、黎州、调门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由川西经甘孜、昌都至乌斯藏的茶道。这条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当时雅州曾规定:吐蕃一匹上等马可换茶叶120公斤;一匹中等马可换茶叶80公斤;一匹下等马可换茶叶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设立过“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据记载,明初茶贵马贱,每匹马可换茶50多公斤;明末茶贱马贵,每匹马可换茶250多公斤。民国时期,通过川藏、滇藏贸易,输到西藏的茶叶量更大,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输到拉萨一带的茶叶就达20多万包;从云南输到西藏的茶叶约2.6万多包。这种“茶马互市”不但成为藏汉经济的干渠,而且促进了西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又扩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云南茶商将茶贩运到西藏,利获数倍,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腹地、喜马拉雅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汉地与藏地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对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西藏饮茶日益成风。久而久之,一种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渐形成,饮酥油茶也日益成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在西藏高原这种带有草原风味、具有独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来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内容,反映出他们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气氛。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银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泼”等。按藏族传统,民间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这种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

  酥油茶中的酥油营养价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在他所着的《四部医典》中就论述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新鲜酥油凉而能强筋,能生泽力又除赤巴热”,即是说新鲜酥油润泽气血,精力充沛,使皮肤不粗裂,还能治疗粘液及发热性疾病。认为酥油可“益智增热力”,“千般效用延年称上品”,“可促进人的体力及延长寿命”,“人们日常饮食靠油类,体内供热内脏可洁净。体质即补气力容颜添,五官坚固长寿到百年”。藏医学认为,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强体质,还可使精液增多,滋润肠胃,和脾温中,润泽气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产生很高的热量,喝后能御寒,是很适合高寒地区的一种饮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质,还能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区的藏民,缺少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于缺氧,高寒地区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区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们只有靠饮茶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谢,并且饮茶可以补充缺乏的维生素。牛羊肉属于酸性食物,经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它会使人体血液偏酸性,出现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饮茶后,在人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这能使人体内的酸碱维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将酥油与茶同饮,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水烧开后直接加牛奶放盐;另有一种在拉萨等城镇最为盛行,因为要加糖,所以人们称之为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拉萨人最早品尝甜茶应该是在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品很快得到了拉萨贵族们的喜欢,有的上层家庭甚至专门从尼泊尔、印度请来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功夫。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层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饮品。到上个世纪20年代,拉萨街上出现了甜茶馆。有资格进入甜茶馆的只是那些贵族、商人和有钱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练些,几乎每个拉萨妇女都会做甜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馆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谁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馆不但会很快传遍全城而且会在顷刻之间留下轻浮女人的污名,连累家人。虽然10年后各式茶园遍布拉萨各处,但甜茶馆依旧生意兴隆。如今转经的老人会进去喝上几杯,远来朝圣的男男女女会在那儿休息一下或就着甜茶吃上一些从家乡带来的干馍或别的食品,还有那些同样要去茶园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甜茶馆依旧是原来的甜茶馆,甜茶馆依旧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一般藏族的早点喜欢吃“强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干酪粉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后,将糌粑用勺搅着吃。藏族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农牧区,你可见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火钵,上面经常煨着一壶清茶。有条件的家庭早茶必须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后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间对喝茶也十分讲究,喝茶时不能作响,而要轻啜慢饮,喝茶发出声响被当成缺少修养的表现。

  在西藏民间,藏族把敬茶作为远别的一种重要礼仪,祝愿亲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车站、机场,常常可以见到送行的人们背着盛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小孩生下来的第二天,亲朋好友也要带上酥油茶为之祝贺;到医院里去探望病人,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农区、牧区,还是在城镇,无论是远方来客,还是常住的友人,一踏进主人家门,首先端出的是香喷喷的酥油茶,主人双手捧上,恭敬地请你喝一杯,接着再寒喧议事。请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中华茶文化的大观。

  酥油茶文化的礼仪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茶,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藏族生活在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气候,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刚毅的民族个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藏乡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乡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种饮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刚进藏的汉族干部,要适应高原环境,首先要过生活关,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顾名思义,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艺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简单又别致:先将鲜奶加温煮熟,晾冷后倒入圆形木桶中,桶中装有与内口径大小一样的圆盖,中心竖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圆盘,打酥油者紧握本柄上下捣动使圆盘在鲜奶中来回撞击,直到油水分离。这个过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经过这样捣打后,其中的油质浮出水面,将它用手提出。压装于皮翼中,冷却后便成酥油,现在,手摇牛(羊)奶分离器已经逐步代替了手工捣制的旧工艺。酥油以夏季从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酥油是藏族人民日常土活中的一种主要食品,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拌糌粑,酥油为主料之一。打酥油茶、炸面食也要用酥油。

  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还可以软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绳革条,在牧区,男女青年还用它擦脸,以保护皮肤,防晒抗寒。被誉为青海塔尔寺密宗“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驰名中外。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藏区绝少产茶,制作酥油茶的茶叶,最初多来自中原地区。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4、5世纪时,吐蕃军队就曾通过与内地的战争夺得了大量茶叶,但直到公元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形成饮茶的习俗,茶叶也只是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品而为社会上层所珍藏。唐开元以后,随着唐蕃之间交往的增多,饮茶习俗渐渐传入吐蕃。到了晚唐时期,唐蕃开始在河西和青海 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开始大量运往藏区。以后茶马互市盛行。

  1372年,明政府专门设立“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边地的茶马互市活动。清初。“茶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

  从此,茶叶开始源源不断输入藏区并进入寻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为大茶和砖茶。砖茶为长方体,重约两公厅左右。既适合长途运输也便于外出时携带。 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藏族牧民们的创造。为了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和露天甚至风雪里放牧的生活,他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御寒保暖的热饮,这样,酥油茶便应运而生了。酥油茶有各种制法,一般是先煮后熬,即先在茶壶或锅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砖茶或沱茶后加盖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为最佳。在这种熬成的浓茶里放进少许盐巴,就制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简易的酥油茶。

  但更为正统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浓茶滤去茶叶,倒入专门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这是藏区群众家里常见的也是必备的一种生活工具, 由筒桶和搅拌器两部分组成。筒桶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相同,外面箍以铜皮,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显得精美大方。搅拌器是在比简口较小的圆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构成,圆木板上有4个直径约4厘米的小孔,搅拌时,液体和气体可以上下流动。现在,在城市和其他一些有条件的藏族群众家里,则更多地是使用电动搅拌器,既方便快捷,又干净卫生),再加入酥油和适量食盐,用搅拌器在酥油茶筒里使劲搅打,使酥油、浓茶和食盐充分融台为一体,然后倒入锅或者茶壶里,放在火炉上加热,或马上饮用,或装入保温瓶中以备全天之用。如果在上述的基础上再打进鸡蛋、加入准备好的核桃仁、花生、芝麻等物搅打溶化,这就是更高级的酥油茶了。

  除了用酥油,有的藏族群众还用骨髓、牛奶、清油等打酥油茶,这类茶至今还在喝,同样芳香甘美,强身健体,御寒保暖,而旦还可以加工加料,把酥油茶打成色香味俱佳的高级饮料。酥油茶醇正芳香,既可解渴,又可滋润肺腑,还能产生较大的热量,所以特别适合藏族人民高原御寒的需要。另外,由于牧区群众的日常饮食多以牛羊肉和糌粑为主,少食瓜果蔬菜,茶里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部分维持了人体营养的均衡。同时,饮茶还有助于消化和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

  因而酥油茶一经产生,便流传至今,并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敬酥油茶是西藏各民族的礼节 酥油茶也是藏族群众祭神待客的礼仪物。敬神以酥油和茶为佳,待客则茶酒并重。待客时,全家排在门前,向来客敬一杯酒。献一条哈达,即是最高的礼节。而送别亲人时,则背着酥油茶送到车站亲人上车后,还要敬三次茶,喝完才能上路,取吉祥如意、一路平安、万事大音之意。在川滇藏区,酥油茶还是年轻人恋爱的媒介,流行在该地区的“茶会”,可以说是一次公开的集体恋爱,最为农牧区的年轻人所喜爱。

酥油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2.茶文化发展历史

3.概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4.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

5.茶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6.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7.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什么

    289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