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一般认为,饮茶成为日常普遍习俗,是在隋唐时期,标志之一是陆羽《茶经》的问世。那么,为什么山东在中国饮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山东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山东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唐代封演在其《封氏闻见录》中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尽管如此,历史上山东确实是不产茶的,这也就难怪南方朋友不相信我的话了。但历史是发展的,现如今,山东不仅产茶,而且几乎是遍地开花,处处茶香,首屈一指,当属日照绿茶。
说起日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件事使之扬名:一是南竹北移,今且不表;另一件就是南茶北移。自六十年代引种成功以来,现在茶园面积已达到8000公顷,年产量4000多吨,均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
据称,日照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又因东临黄海,受太平洋暖温气流影响,呈现出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境内山地丘陵广布,且山清水秀,去雾缭绕。土壤呈酸性,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毒。同时日照茶树越冬期比南方长1-2个月,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的积累,经专家鉴定,儿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南方茶同类产品13.7%和5.3%。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日照生产的绿茶汤色黄绿明亮,栗香浓郁,回味甘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享有“江北第一茶”之美誉。其特点是:“叶片厚、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著名品牌有:“雪青”、“河山青”、“浮来青”、“逢春”等。
日照绿茶深受山东人的喜爱,但由于其产量只占山东总销量的10%左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以至于山东茶叶市场上,有人以南方的茶叶冒充日照绿茶销售。
既然饮茶之风始于泰山脚下的灵岩寺,那么,说茶自然少不了泰山茶。明代李日华所著《紫桃轩杂缀》记载:“泰山无好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并有诗为证:“泰山青桐涧,产茗女儿茶。昔日入贾府,贵在高山崖。流传逢盛世,而今发春华。清醇香气浓,常饮面如霞。”据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酒后即饮用此品,不知真假。但这个女儿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而是泰山上一种青桐树的叶子。
现在泰山女儿茶的历史应从1966年开始引种茶树算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泰山脚下的女儿茶园成为颇具规模的茶叶种植基地,此处山峦起伏,青山环抱,园内云雾缭绕,空气温润,土质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生态环境极其优越,茶区周围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无污染,气温适宜,降水量适中。茶园基地选用国家级茶树良种,按有机茶园标准,整地、栽培、管理。经山东有关科研院校联合开发,运用当代最新科研成果,从种植、采摘、加工全过程都有专家把关指导,保证了所产“泰山女儿茶”的品质,到2000年栽培面积达1000余亩。
“泰山女儿茶”,产茶区纬度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所产茶叶叶片肥厚坚结,茶色清沏剔透、碧绿娇嫩、清澈晶莹,饮之回味醇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长,有浓厚的泰山板栗香气,素有“茶中板栗”之美称。现在,你如果登泰山,别忘了在山间路边的茶摊上,品一杯女儿茶,看浮云,听清涧,会让你神清气爽,飘然欲仙!
“泰山虽云高,不及东海崂”,具有“海上第一名山”美誉的崂山,独特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理所当然地培育出了崂山茶。只是这“理所当然”却颇有一番周折,最初,茶苗移植试验是从1957年冬开始的,然而第一次从黄山运来的5000株两年生茶苗却培植失败了。1958年人们总结第一次试验的教训,试行育苗驯化。这次由杭州引种,在中山公园太平山南麓的空旷地带试种,出苗率达70%左右。
引种试验获得成功后,茶树开始大规模“入驻”崂山,首选之地是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太清宫林区。1959年,人们在此区域播种了50000丛茶树,占地40多亩,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这批茶树仅存活了1/5。经过一两年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茶树终于引种成功。
但是,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崂山崂山茶树的种植面积仅有1000亩左右。后来,政府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鼓励种植,改粮为茶,使茶树种植面积年均增加1000亩左右,崂山茶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04年5月青岛市首届“崂山茶节”成功举办,60多个品种的崂山茶参展,“万里江”、“云雾茶”等名茶风靡海内外,崂山茶文化的研究也随之兴起。目前,崂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5000余亩。
目前,整个山东省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北方茶叶种植、生产基地,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0000公顷,茶叶年生产总量超过8000吨,主要生产绿茶及少量茉莉花茶、乌龙茶和红茶。茶叶的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日照、临沂、青岛三地市,潍坊、泰安、莱芜、济南、威海等地市也有少量生产。山东省相对较低的温度、湿度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使得茶树生长期长,从而有利于茶叶中营养成分的富集,形成了山东茶叶芽叶肥壮的特点。
山东茶文化的资料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山东茶文化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3.各地的茶文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