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的常见种类有哪些
刺参的种类不多,常见的种类就是花刺参、梅花参和方刺参。今天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些刺参的常见种类。
刺参的常见种类:花刺参
又称“黄肉参”“白刺参”“方参”等,它们都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连海参,它体长20-40厘米,参体呈圆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于前端,偏于腹面,有楣状触手20个,触手均偏于背面;属“刺参科”,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但过于软嫩。
刺参的常见种类:梅花参
又称“凤梨参”,英文称作:Thelenotaananas,因其体表刺多而尖,肉刺基部相连和呈“梅花”状而得名,体色纯黑或嫣红;为中国南海所产海参最好最大的一种;但因其略有一股苦涩味,而不太受欢迎;但中医则认为它最有清热去肝火的效果。
刺参的常见种类:方刺参
又称“绿刺参”“方柱参”“海棒槌”或“海老鼠”等,英文为:Paracaudinachilensisvar,属于海参科,主要产于中国的北海及海南岛一带;其体呈四棱形,而每个棱面都有一行圆头小刺,色泽土黄略发红,个体不大。与它同科的还有一种体形和体色都象地瓜,故名叫“海地瓜”的海参,英文称作:Acaudinamolpadioides,体呈纺锤形,前端较钝,后端有一明显的尾。体呈肉红色;体壁很薄,半透明。穴居浅海泥沙中。分布于中国沿海一带以及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浅海;食用价值很低。
扩展阅读:刺参的生活习性
“刺参”产于我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明朝李时珍所编的《本草纲目》中有“(海参)产自辽东湾的,质地较好”,在清朝乾隆赵学敏继编的《本草纲目拾遗》有“海参亦出登州(即目前烟台莱州)海中,与辽东接壤,所产海参亦佳”,而且还有“海参辽产最佳,吴、浙、闽、粤者肥大无味”等论述。此种海参体壁肥厚,肉质细糯,刺多而挺,色泽有黄褐、黑褐、纯白和灰白等多种,有“淡水制”和“海水制”两种,又以淡水货为最佳。
喜栖水流缓稳、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温高时行夏眠。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再生力很强,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
变色防御
海参能随着居处环境而变化体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为棕色或淡蓝色;而居住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的这种体色变化,可以有效地躲过天敌的伤害。由于长期的海参食用藻类以及生长低于不同海参的颜色。
排脏逃生
排脏逃生。当遇到凶恶的天敌(如鲨鱼)偷袭过来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吃掉,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的无影无踪。这叫排脏功能。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大约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内脏。
分身过程
将刺参切为数段投放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生成一个完整的海参。有的海参还有自切本领,当条件适宜时,能将自身切为数段,以后每段又会长成一个海参。海参的这种再生修复功能一直是医学、生物工程学家予以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休眠情况
当水温达到20摄氏度时,刺参就会转移到深海的岩礁暗处,潜藏于石底,背面朝下不吃不动,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如石头般。一般动物不会吃掉它。海参一睡就是一个夏季,等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
天气预测
海参能预测天气,当风暴来临前,它会提前躲到石缝里。 渔民利用这种现象来预测海上风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