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大全>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欣敏分享

通过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1

【摘要】

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

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

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压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4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己孤独发展到自己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己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

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己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己调节

1、焦虑症自己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

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己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己调节更需要自己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

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己调节的有效方式。

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己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己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己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2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表现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3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你痛苦、失落时,还是在你开心、激动时,音乐都是最好的陪伴。音乐影响着人们,也改变着人们。它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

【关键词】音乐;审美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最具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一个看似轻松却承担着巨大压力的群体。这些压力来自学业、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业等方方面面。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逐步攀升,自杀、凶杀等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的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告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不良心理现状

1.1情绪控制、抗挫能力差。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活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活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基本都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一点委屈和苦难。这就使得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经受挫折及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要远离父母,独自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一旦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加上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

1.2人际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独处时间较多,步入大学后要面对新的同学和新的环境,他们难以适应。加上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产生交往恐惧,对人自私、冷漠。另外,由于大学大多是开放的校园,大学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们有的'开始谈恋爱,但是往往会在恋爱、性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便走向极端。

1.3自己认知能力差。所有大学生步入大学生活前都觉得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惬意的,但现实与理想总有一定的差距[2]。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上受学业、社会经验、人际交往、感情及就业等方面压力的影响,导致有的大学生由于压力过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赖互联网等虚拟世界,通过玩乐、放纵麻痹自己的心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久而久之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不良心态,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二、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拨人心弦、最擅长抒发情感,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乐是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将音乐美分为六类,分别是:优美、壮美、欢乐美、悲剧美、崇高美和喜剧美。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美好,并从中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美的感受。

2.2调节不良情绪。人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音乐也是如此,有的音乐轻快欢乐,有的音乐悲伤万分,有的音乐鼓舞人心,有的音乐催人泪下。不同的场景下创作出不同的音乐,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听不同的音乐,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并调节人的不良情绪。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及压力的影响,难免会有不良的情绪。当忧郁、烦闷时,可以聆听《彩云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乐曲;当自卑、情绪低落时,可以聆听军歌、进行曲等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他们找到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2.3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受不良风气及不良诱惑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对感情观以及思想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不能理性的对待情感。通过音乐审美欣赏,学生们能在音乐家谱写的音符及乐曲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有效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着他们的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发展。音乐不仅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性格、态度,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因此,教师在大学教学中要擅于应用音乐欣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孔杰.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J].音乐时空,2015,08:183.

[2]朱燕聪.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J].音乐时空,2014,09:115-116.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4

【摘 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具体措施,积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当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适应社会,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究其原因,与教育过程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因一些小小的失误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玩世不恭万念俱灰;逃避群体自我封闭。等等都是心理问题的反映。

大量调查表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

所以、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1.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家门,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因开支无计划而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3.择业的难题

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变化,市场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专业以及社会关系等又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甚至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变化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适应力弱的大学毕业生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心绪抑郁,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

四、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讲解,参观,组织专题报告会,党团活动,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心理品质和情感,树立勤奋好学,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为大学学习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孙志强.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__.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__.

[3]陈国海.大学生心理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__.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5

摘要:调查和分析在校大学生,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方法,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防范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提升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是身体素质。近些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存在障碍,有学者曾经统计过,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达42%,其中都是以神经症为主,并且患有神经症的大学生数量高于一般的人群。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选取沈阳工学院在校大学生240名,其中男性130名,女性110名,年龄在20—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26±1.53)岁,从来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5名,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70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95名。

(二)研究方法

首先,对相关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查阅,充分了解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根据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0份,有效的回收率为96.00%,将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分为正常组和非正常组。使用SCL—90自评量表对得分≥2分,≥3分的人数进行统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测试,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测试,测试指标为九项。最后,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数据填写至SPSS软件之中,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其所得结果。

二、结果分析

(一)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的状况

从表1中能够看出,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分析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身体发育等影响不大。但在身体素质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高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二)心理健康调查状况通过SCL—90自评量表统计后得出,≥2分的是阳性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的心理反应,≥3分的为中度症状,表示这样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的不良心理反应。从表2可以清晰地看到,有160人在这一项上面得了≥2分,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一项上面得了≥3分的,占总人数的28.33%。由此可见,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精神病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方面,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学生心理障碍体现出来的,很多学生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体性的竞争活动和项目,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课余时间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也只是应付而已,慢慢地身体素质就会越来越差,上课时不积极,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大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的态度不积极,不参加体育锻炼,很难在运动能力方面获得提高,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原因。

(二)影响心理障碍的因素分析

1.自身因素

大学生受到自身身心特点的因素影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相符,阅历比较浅,社会经验比较少,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

2.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比较激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相对比较复杂,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带来许多影响,再加上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阳”,时间一长,错误的思想会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无论是什么事都要以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大学生在小时就被家长养成了一种优越感和自尊心,并且在独立面对、处理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父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逐渐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斤斤计较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学校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体育、参加体育锻炼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逐渐地使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

5.身体素质因素

有许多学生因为体形很胖,自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时比较慢,比较别扭,感觉不如其他人,会担心同学笑话,缺乏自信心,逐渐产生自卑的心理。

6.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不强

由于大学生自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自身未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意识方面的掌握和了解都比较浅薄,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懂得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204名大学生进行详细统计和调查后的结果发现,有66.67%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都比较好,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比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强,并且两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身体素质的建议

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提高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防范意识,控制自己在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方面的障碍,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质量。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促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变化方面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参加集体活动是有效治疗和调节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一种自我效能感,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同时,应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情况下,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等方面都比较差,这类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参加到体育锻炼的教学活动中,更不喜欢参加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6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全面性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化,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团体辅导教学活动应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堂;团队辅导;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复杂,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心理压力增大。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是让教育工作为学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利用团体辅导原理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解决个人问题的有效方法,丰富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一、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趣味化

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需求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有一定的体验。精心设计的心理健康活动,具有活泼有趣的特点,更加关注大学生本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和谐氛围的形成。团体辅导形式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组织多样化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趣味化。

(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

团体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明显增多。教师作为心理健康课堂的组织者,可以与更多的学生互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素材,促进课堂氛围的热闹化。团体辅导,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就共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会让课堂变得开放起来,也会让学生找到更多解决个人问题的方法。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要让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应当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在有关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内容中融入团体辅导模式。让团体辅导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团体辅导,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探索,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意识,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健康的个人形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心理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我是谁”的活动,让学生说出15个“我是……”的句子,对自己进行由浅入深地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价值拍卖”游戏,假设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金钱,向学生展示“健康”、“诚信”、“大房子”等拍卖品,让同学们竞拍,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

(二)利用团体辅导,促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主题活动的实施,重在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促进大学生成为成功的交际者。教师可以利用“信任背摔”的游戏,让一人站在高处,背对其他人向下躺,其他人要做的就是响应前者的信任,用手一起接住他。信任,是人际交流过程中必备的品质,也是一项技巧。用团体活动帮助大学生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提高个人魅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利用团体辅导,做好情绪调控

大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对其日常行为与生活快乐程度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活动,像“番外篇”。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自己被朋友误会、看到两位同学在一起悄悄说话,并看了自己一眼、大家出去聚会没有叫我”等,当学生说出具有负面情绪的观点时,鼓励学生一起来讨论这种想法的正常性。当学生有焦虑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训练,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活动,能够让一些心理的小秘密变得公开化,促进课堂活动轻松化。

(四)利用团体辅导,调整恋爱心理

恋爱,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项很正常的活动。利用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恋爱观念,形成恋爱能力,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和谐化。教师可以利用“情侣间的小矛盾”活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大家一起去思考解决的方法。用课堂讨论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中的困惑,解开心结,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能够在一段情绪中付出与宽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正常,能够减少许多校园矛盾与暴力事件。重视恋爱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完整化的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团体辅导方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有利于学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去,拓展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利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传递更多有效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更能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邱小艳,唐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__,01:115-117.

[2]李雪,潘乐,魏鑫,杜冰洁.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世纪桥,20__,02:69-70.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7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该学派注重人的积极情绪和潜能优势的开发。这与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幸福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侧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培养的方面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发展性积极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训练策略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感,识别并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充分共情,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应将学生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正向的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等。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媒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8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16,(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16,5(3):145-148.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9

摘要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今天社会,知己知彼仍然至关重要,尤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剖析自我,认清自己的长短、优劣,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把握自己的长处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脱颖而出,走好成才之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并分析自己的性格,由此我们才能解决好各种问题与矛盾。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以如何调节好自己的精神、心理压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恋爱中的矛盾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本着“剖析自我,走好人生之路”的主题,来进行自我梳理,作此论文。

关键词:

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正文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

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

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

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

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己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从小到大,在学校跟在家里的我扮演着迥然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是个处处被保护的小孩子,不管是来自于爸妈还是姐姐,我一直都是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我很弱;可是在学校,我却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不管是作为一个班干部还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同学们总是会认为我是一个足够坚强到扛得住一切的人,我的一切付出轻易不会有什么回报。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

我不是一个弱者,但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强者。在所有人看到的乐观、坚强背后也盈满了心酸、委屈与泪水,只不过这些都是属于没有星星的夜晚。一个粗糙的人不懂得如何将心事付瑶琴,所以只能让委屈随着泪水在黑暗中倾泄,第二天大家看到的依然是最灿烂的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

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

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因此,我习惯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应该得到的知识的学习,不管是做作业抑或是自我补充都是如此。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来没有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关系,我一直都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职责,那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

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熊建玗王巧云上海交通大学,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程》齐力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10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如何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学生

随着大学校园恶性伤人及学生自残事件不断增多,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学生心理状况不佳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自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走进人们视野并获得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高校也对自身开设课程及教育体制进行反思,并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教学方式更具开放性,对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及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国内各大高校已逐步加大体育课程教育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调控学生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人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可直接反映其心理健康状态,若学生情绪经常出现易急易怒或日常生活态度消极程度较高等其他情绪反常现象,则说明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或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教师可观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的状态,如表情、行为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相关学者对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人自身消极情绪如沮丧、压抑、紧张等非健康情绪均可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得以发泄,从而使人心情愉悦,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提升认知能力,适应社会活动

高校体育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抒发自身消极情绪,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并增强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其次,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活动缩影。体育活动在进行时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拟,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精神状态。学生也通过感受体育活动的成功失败,加深自身对成功、失败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也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合理化

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应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要求及心理需求。竞技体育具有技术结构较为复杂、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等特点。因为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弱,所以学生难以掌握体育运动技术要领,甚至会出现学生受伤等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只能望而却步。因此教师在计划教学内容时,应以确保学生身体健康为主,同时适当降低体育运动难度,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也能最大程度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教师精简教学内容不仅可增加教学活动开展顺利程度,也可强化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收获满足感、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

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最大化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体育教学效果理想化。教师在改进教学形式时,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进行了解同时还应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方可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进而实现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发展的目的。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规划时,应充分将学生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融合,尽可能对学生采取最适宜体育运动方式。体育教师可通过举办“课时短跑比赛”、“课时跳高比赛”等体育竞技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如何突破自我。如学生100米短跑成绩为14s,教师应对其进行相应体育训练,提升其体育百米跑成绩。让学生突破自我同时加深自身价值理解,增强学生自信心,进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三)教师素质全面化

教师因其职业特殊性,对教师整体素质也具有更高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专业素质与良好道德素质,以此对学生言传身教,方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心态,同时与学习生活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其原因予并及时疏导。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并对学生兴趣爱好、运动技能、个性差异进行全面了解,且始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趋势也日益激烈,为确保学生专业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足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各大高校应在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国内各高校可通过强化体育教学,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体育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并借此推动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使其在今后社会活动中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润峰.探析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商,2014(02):349.

[2]张华君.论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

作者:刘勇波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11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治疗为主,对患有较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独立的、针对性的诊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151-154.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12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众多学者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出发,以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特征为切入点,与传统课堂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同时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用;可行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及目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许多高校也已经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逐步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基本要求》中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一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2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通过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解决自己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双向的心灵沟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情境体验、心灵游戏、案例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勇于探索自我、体验感受、讨论知识。

3学生的主体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者”和“训练者”的角色定位。他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从而安排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开发学生潜能。

4学习方式的心理体验性。心理体验强调以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互动,达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主题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课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学时间少《基本要求》中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而这三大部分又涵盖12个课程专题,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学管理要求,将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上满32—36个学时,每个课程专题也只有3学时,这很难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此外,部分高校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将心理健康课程压缩到16—18个学时的情况,有效的教学时间更是难以保障。

2课程意义重大,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重大。然而在实际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即使不少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应用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往往受到教室硬件条件及师资水平的限制,在大班教学的条件下,更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领悟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而课后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几乎为零,很难使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化和熟练运用,以致知性脱节。

3受众对象多,但缺乏针对性高校学生生源地域性较广,个体的成长环境差异较大,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点也不甚相同。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校级的公共必修课,每年的受众对象往往是全体学生,人数众多,群体庞大。教师在大班教学中多是着眼于各个主题的核心知识点,很难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缺乏针对性。

4课程专业要求高,但师资力量薄弱《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纬度达到既定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很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人数较少,无法承担全校的通识课程教学任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讲教师队伍常常由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的补充,由于专业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与传统课堂对比的优势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起源于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录制可供学生在家观看的视频,后经萨尔曼可汗学院以及开放教育资源运功的贡献,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2011年,翻转课堂的浪潮涌入我国,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根据翻转(FLN)给出的定义:“翻转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把直接教学从群体学习空间转移到个体学习空间,从而促使群体学习空间转变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并由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并创造性地进行主题学习。”[1]通过以上给出的定义,翻转课堂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前观看,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答疑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能力和方式;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三是教师必须发挥在整个活动学习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

(二)翻转课堂的特征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原来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上的管理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内容的传递者变成视频资源的设计开发者以及相关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组织的策略,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削弱,反而是加强了。课堂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和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2]。

2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角。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量。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3教学时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将传统课堂上知识讲授的内容一部分放到课堂教学之前,从而释放更多的课堂时间,将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留给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延长教与学的时间。

4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微视频+在线作业,是翻转课堂的主体构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可以在课堂外直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容易形成线上学习和现场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翻转课堂重构教学结构,与传统课堂相比,具有其自身优势。

1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在翻转课堂上,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已有的学习知识水平安排个性化的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接受、吸收、理解知识。另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学习和探索问题,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2课前观看视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视频和作业通常是上课前一周发布和布置,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究思考,并且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验证,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和疑惑,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再次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

3丰富课堂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知识内化。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更加灵活多样,呈现出课堂情境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学生通过小组化的学习方式,不断整合自我认知并学会悦纳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微课程的开发者、意义构建的促进者、学生的引导者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者[3]。与其他的专业教师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教师能够更加灵活专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组织整个课堂的运行,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一)教学资源的准备

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学习的'典范,因此翻转课堂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精品课程或公开课资源丰富,但因为每个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不尽相同,因此适用性并不普遍。提前发布的视频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多媒体使用技术,比如视频的剪辑、音频的录制、PPT的灵活运用等,另一方面视频的制作内容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精炼要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课堂理念的转变

穆塞莱姆认为:“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你的学生会观看教学视频,如何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才是关键。”[4]翻转课堂上,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在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从而完成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灵活的教学环境,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

课堂教学是在课前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解决个性化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学生面临的挑战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量的多少。一方面,他们在观看教师提前分享的视频后,需要自主整理自己的疑问,做好学习笔记。另一方面,他们要对自己课前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于早已习惯于传统课堂上依赖教师讲授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互动环节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否则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心理健康翻转课堂上,更注重课堂上个人的分享,然而学生在传统课堂的长期影响下,很难主动或或羞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个别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频繁的师生、生生讨论互动产生排斥心理。

五、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5]。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一次新的尝试。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契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翻转课堂模式为教学带来了各种机遇,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课堂的翻转效果及发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立如,迈克雅各布森,张宝辉.翻转还是不翻转?超越教育潮流走向基于研究的课堂———访悉尼大学迈克雅各布森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9.

[2]卢海燕.基于微课“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8):3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王聪,张凤娟.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美国:历史、现状与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9):104.

[5]主宏洁.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课程与教学,2013(8):83.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13

摘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改变是双面的。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生活的脚步。但与此同时,社会节奏加快,人们身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骄子,他们的身心素质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本文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1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1体育教育能够调节学生心态,振奋精神

大学生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期末或是面临一些重要抉择的时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将一些不利的情绪变得积极,就涉及到心理素质问题。积极参加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锻炼过程中,消极情绪会受到抑制,也会暂时告别烦恼的困扰,而且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想法,对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再者体育教育是一个宣泄的途径,释放出来之后,更是会感觉到心里的轻松。调节心态,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选择的途径,而体育教育同样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小的烦恼和困扰都可以尝试通过运动锻炼的方法发泄出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心境。

1.2体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意志力,培养品质

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意志力,因为缺乏这种精神就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成就,很容易因为挫折而丧失信心,导致效率下降。从用人单位的选拔条件中,就能够看出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必须从教育层面给予重视。体育教育是一种对身体的磨砺,与此同时,也是靠意志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如今大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变好,家庭条件优越,而相对之前来说吃苦比较少,加上父母的“溺爱”,造成他们受挫折能力弱,缺乏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遇事会先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体育教育恰恰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身体本能作为基础,去培养奋发精神。体育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战胜等,从而实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同时学习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或是重复一些基础动作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坚韧与耐心、恒心,去克服主观和客觀的困难,从主观方面更加努力。也将这些品质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等其他方面,扩大影响。

1.3体育教育能够提高交际能力,收获友情

交际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泄”的过程,能够传播好的情绪,消散坏的情绪,而且对于生活来讲,友情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体育教育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玩闹都能成为他们的点滴记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在一起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然在体育教育中也会出现各种冲突,如时间冲突、责任冲突等,如何协调这些更是学生“情商”的锻炼过程。通过这些有效的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健康心理的必备素质之一。

2高校实现体育教育融合心理教育的实际措施分析

2.1更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

当代高校实现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修整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重点发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关注和重视,仅能挂靠在学校德育部门进行,多由兼职教师负责,部分高校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但普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是多数学生最后的学生生活,大学可以看做是社会的简化缩影,这一时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环境与之间接受的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人并开始尝试主导个人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心理卫生、学业、就业、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复杂的生活问题生活压力剧增,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性健康等方面内容。针对复杂的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在制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组织进行广泛的学生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调整教育重点,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识;f2]提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关系;(3)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适应能力;(4)锻炼提升学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5)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习惯,提高学生自控力;(6)挖掘学生终身体育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应积极调整自身教育内容组成,适当提高心理教育内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引导学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积极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联系性,使学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以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因素关注较多,对于心理、情感、态度等内容关注较少,因此丰富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2.4保持高校体育教育原有特点

高校体育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应注意保持体育教学原有特点。高校应认识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关系,并非从属关系,并不是要将体育课程改为心理健康课程,而是要把握尺度,促进2者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14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篇15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防治性,以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标,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初步探索,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1.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奇克森米海首先提出的,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逐渐发展成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国际积极心理学网站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尤其是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它的任务能使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得到充分关注和发掘;其二,积极心理学不仅要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更要将目标延伸至社会制度以及大众层面,使个人与社会都能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背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有着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发展背景。首先,从社会时代背景来看,一方面,现代人类社会种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只有每个人有着自尊、满意、快乐等积极的情感品质,这些冲突才有可能消失,而如何建立这些积极的情感,成为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协调促使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认知也在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质量,而是向着更好的精神生活质量方向发展,更加渴望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充实自己的内心。这就要求找到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跨越。其次,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也与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有关。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心理学的研究面临着危机。由于战争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于是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这就导致主流心理学走向了以研究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研究道路,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心理学发展走向了歧路。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以正常人居多,而心理学却不能为大部分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违背了心理学的`使命和存在价值。因而,新的历史时期,心理学面临着新的抉择。

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心理学背景,1998年,“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建议。自此以后,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时至今日,积极心理学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把主要任务聚焦于研究和培养人的固有的积极品质上,用更加开放的、多元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和能力,关注那些美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培养或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预防是应对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而预防的关键则来自于对人的内部的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

除此以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学的研究视野要兼顾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在对个体心理展开研究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索。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势头,特别是近10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30余年的时间里,大多高校心理工作者所做的是力求解释和治愈消极心理和行为,而积极人格特质则鲜少被关注。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平衡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总体上侧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而对心理发展和成长的引导重视不够,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在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等各项心理指标上健康发展,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偏治疗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大多以消极取向为主导,这就导致心理教育工作者更多的着眼于消极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而对人的发展性教育重视不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受到制约。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培养和塑造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集中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而对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难以满足。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群中,不乏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学习,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难免受德育工作模式的影响。另外,在我国,即使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也大多是学习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消极心理学知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上也不契合。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系统地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且队伍组成不局限于专业人员,也可以包含教师和家长。只要教师和家长把培养学生和孩子的积极品质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和塑造,处处留心,那么积极教育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初步设想

整合目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问题的解决二者兼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至少包含两个方面:

(1) 培养所有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

(2) 帮助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解决问题。只有把两方面有机融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获得实质的提升。就这两个目标来说,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倘若个体的积极品质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掘,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激发,那么很多心理疾病自然而然地也就不会发生了。相反,如果学生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导致内驱动力不足并作用于外作用力,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实现其价值。

2.丰富内涵。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身、教师和学校的协同努力。学生应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和训练;教师应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所体现和侧重;学校则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重新整合定位,促进各方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需要学生亲身的体验。高校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获得体验,也可以采用自助式心理辅导的方式,使每位学生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去辅导他人,使学生既是辅导者也是被辅导者。这样的角色转换,使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扮演一个角色都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3.拓宽途径。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心理咨询和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建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着重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自我潜能开发的能力[7]。(2)强化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应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和技术运用到个体心理咨询中,有意识地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为导引,建立和谐的咨访关系,对来访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激发他们自身的力量和潜能。(3)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注意渗透积极心理学的因素,丰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促使积极心理学在校园里更好地传播。

4.优化师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强化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心理咨询的技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意识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其在教学和咨询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层面,更好地体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2)培养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应认识到教师同学生一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将积极因素运用于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力量,培养其积极品质,增强其积极体验,使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快乐和满足。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注意心理上的自我调节,不断提升、完善自我,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增进对学生的理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好的实施。(3)推动教师与学生关系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应当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发掘和激发对方的积极心理品质。同时,教师也应以身作则,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5.营造氛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展现于学校,但不只在学校有所体现,在家庭和社会也都有所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实施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整合性的积极环境,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达到全新的模式状态,才能使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本质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