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大全>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

新华分享

作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作文能够提高语文水平,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等方面。优秀的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1

杨柳依依,春风徐徐,放风筝的季节又到了!

周末,天格外的明朗,正好比我的心情,因为这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放风筝喽。

今天爸爸为我准备的是凶猛的老鹰风筝,躺在地面的风筝看起来有些大,但在魁梧的爸爸身旁显得并不笨拙。爸爸高高地起风筝,奔跑,放线,飞起来了,真要感谢爸爸灵巧的双手。爸爸的大手把风筝传到了我的小手中。可风筝并不肯乖乖听我的话,在空中扑腾了几下,又来了几个高难度的跳水动作,一头栽了下来。看着狼狈坠地的风筝,我追了过去,幸好,没有伤到筋骨,还可以继续放飞。

“别灰心,继续来!”我回头一看,是妈妈。我又鼓起了勇气,重新收回风筝线,拖着调皮的风筝跑了起来。我越跑越快,线绳传来的力量也越来越大,风筝看样子要急着重整雄风了,奔向蓝天了。“乐乐,风筝飞起来了,快放线吧!”爸爸妈妈又对我喊道。

我刚一放手,它便“嗖”的一声,向上窜去,风儿吹动它的翅膀,尾翼,给我送来阵阵笑声。我小心地摇着风筝的“轱辘”,风筝飞上了天,老鹰在空中展开双翅,自由翱翔。我们的笑声也和风筝一起飞向了天。

仰望蓝天,我不禁回忆起了那首优美又清新的歌: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上天,带着我们的欢声笑语,越飞越遥远。”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乡也不例外。

我家乡在德庆县旧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连过年的习俗也别有一番风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毕就得忙开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间的一个神,每到今天,他就会告诉上帝这家人一年的喜忧,所以人们买来麦芽糖,先上他几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麦芽糖,拜三拜,让他只报喜,不报忧,这样上帝以为我们过得很好,就能让庄稼风调雨顺。

拜完灶神,大概9点左右就开始做午饭了,午饭几乎就是年夜饭的“彩排”,因为只是有些人现在来不了。

菜也有讲规矩哦!必须有两碟青菜,意思就是庄稼在夏天可以长得葱葱绿绿的,保证秋天好收成。然后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妇吃或者还没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然后是一碟公鸡肉,意头是在人们满山头叫牲畜的时候不伤害到嗓子。再来1碟红鲤鱼,必须有两只,意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鱼)。

吃完午饭,在平时,应该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闲时光,但今天不是,2点左右就要为年夜饭开始动手了,这个切菜,那个砍排骨,这个生火,那个加柴。大约4点半有多的时候,更为热闹,新屋旧屋的柴房一共8个灶洞都塞满了柴。年夜饭得在7点前开台,必须要有三个人边吃饭,边守柴房,因为这时灶神君嘴上的麦芽糖已经快没了,没了的话,就会向上帝报忧了,不过,在家人面前,他是不会这样做的,七点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点半就OK了。

到了8点30,人们守岁肚子饿了不能再吃年夜饭的了,只能吃甜食糕点,因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做了。

12点00开始了“鞭炮交响曲”,全村都放超长鞭炮,不过是有节奏的哦,这边刚烧完,那边正在烧,比年夜饭和制作过程更加热闹了!!

这是我家乡的习俗,你的呢?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3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政府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4

“春节到,春节到,穿新衣,放鞭炮,走访亲友真热闹;压岁钱,装口袋,包饺子,贴春联,小孩盼望春节到。”这一首顺口溜说的是小孩盼望春节的来临。在寒假中,我也是最盼望着春节的来临了!

春节到,每家每户都喜气洋洋,大年三十早上,早起的小朋友们就把爆竹放得“呯啪”直响,也把我从好梦中叫醒了。我心想,过年了,也要为家中出点力,便飞快地起床,帮着大人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放烟花。

我拿着爷爷递过来的春联,我先在一张上黏上胶水,来到大门外,门外的小孩还在“啪啪”地放鞭炮,我一边用手捂着耳朵,一边用手拿着春联,足尖踮起,小心翼翼地把一张春联贴在门的右侧,然后照样贴上另一张。最后,我把横批也粘上了胶水,搬来板凳,站在板凳上用手摆正,横批贴好了。“梅香瑞雪春,山舞银蛇景”横批“蛇年大吉”这几句话不正是诉说了春天来临银蛇狂舞的景象吗?

紧接着,我来到厨房,准备帮奶奶做年夜饭。厨房里,烟雾弥漫,只见奶奶在烟雾中忙碌的身影,我大喊了一声,奶奶。奶奶边忙活着手中的活,边回答了我。我问奶奶要帮忙吗?奶奶回过身来,指着桌上的素菜,和几个盘子,对我说:“把这些素菜搭配起来吧,什么和什么在一起,不用我教你吧!”我高兴极了,平时看大人们拼菜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这次终于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了,边大声地嗯了一声,便撩起袖子,洗干净了手,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弄了起来。一开始,我以为会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就难了。我勉为其难地拼好了一盘“双耳拌银杏”,又重新拿了一个盘子,按着自己的记忆拼了起来。

吃完年夜饭,我便和家中的孩子玩了起来。我们三五成群地去买烟花,我手拿礼花棒,大胆的女生过来点燃了信子,一朵一朵的烟花腾空而起,随风落下,化作了云烟。我最喜欢看“仙女散花”,点燃引信后的烟花呼啸着直射天空,化成千朵万朵五彩缤纷灿烂夺目的火花,把天空装点得艳丽迷人。呼啸声惊天动地,欢呼声此起彼伏。

在人们声声欢呼声中,春节就这样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5

“草长莺飞二月天,湖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月初三,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我和哥哥来到了草地上放风筝。哇!各种各样的风筝布满天空,有燕子的,有恐龙的,有兔子的,还有大象的,奇形怪状的风筝数也数不清。

我拿起风筝向天上一扔,飞快的向前跑,可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哥哥也试了一试,还是飞不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我疑惑的问。

这时哥哥对我说:“你不要灰心,虽然前两次都失败了,但他总会飞起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嘛!”

听了哥哥说的话,要放弃的我又充满了信心。一鼓作气的拿起风筝,这一次我和哥哥一起来完成。我在前面拿着风筝,哥哥在后面放线。三,二,一,跑,我拼命地向前跑,哥哥也努力的在放线,慢慢的风筝像飞机一样飞了起来,我看着它快乐的身影在天上越飞越高。

我和哥哥在地上随着风筝的飞行轨迹追逐奔跑,周围是喝彩声和欢笑声。风筝在天上飞,我们在地上追,风筝就是快乐的使者。天上有一群快乐的风筝,地上有一群快乐的孩子。

通过我和哥哥的努力,风筝终于飞了起来,我们也通过自己找到了快乐。经过这次放风筝的经历让我知道:“做一件事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快乐就在我们的手中。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6

一年有许多个节日,而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桂林的春节和三月三歌节。

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飘着年味,处处张灯结彩。桂林过年时的习惯与其他地方虽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让我感到格外新鲜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养一条鲤鱼,寓意“年年有余”。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庙会,在桂林有一个叫做庵堂庙的寺庙。但这庙会是彻彻底底的逛庙,不论是庙宇里还是庙宇外,都没有小贩摆摊卖东西。庵堂庙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才开张,庙宇里还有斋饭,可以求签拜佛。每逢庙宇开张,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涌进庙里,求签的.求签,问卦的问卦,好不热闹!

对于我来说,吸引力最大的还是桂林过年时的食品。

每到春节时期,家家户户都会摆上水糍粑,松糕和汤圆。我最喜欢的是汤圆。桂林汤圆与众不同, 其个体稍小, 用上好糯米磨浆, 压干成粉, 再和成团做皮, 以桂林特产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馅制成。煮汤圆可用黄糖或冰糖, 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鸡蛋。这样, 汤圆滑爽、营养丰富, 是小吃中的名品。我喜欢吃汤圆不仅是因为它用料精细,做工仔细,还因为它象征着一家“团团圆圆”的寓意。

除了春节特有的食品,风景,我还爱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广西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桂林当然也不例外,在桂林还有一个以刘三姐命名的歌舞团呢。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培养情趣,还可以锻炼智力,当地人都爱参加这个活动。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我爱我的家乡,也爱家乡的节日。如果不是有那些特别的节日习俗点缀了我在家乡的日子,我也不会有如此快乐的回忆。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7

我的家乡在长兴,那里是一个习俗很多的地方。

我的家乡有许多的习俗,如: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的。来来往往的人去做客。客人来到家里,总要泡一些糖茶和茶叶茶来给客人们喝,与主人聊天。到吃饭的时候,长辈总要坐在上座,桌子上会有很多的菜。

吃完饭后,客人在走之前会给孩子们一个大红包,孩子们拿到红包一般都会很高兴。晚上,每家每户都要放爆竹和烟花。天空中的烟花五彩缤纷。色彩明丽。我家也放了烟花,有大的,有小的,不响的,响的……各种各样。烟花放了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了半夜时,我们也要下楼去放爆竹,表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那时还要吃饺子,表示新一年的第一顿饭。这就是我们长兴过年的习俗。

中秋节的时候我们吃月饼,赏月亮。看到月亮我往往会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仿佛看到嫦娥在月宫里偷偷的哭泣。元宵节我们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习俗,这里的习俗都是有很大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意义。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8

提到三月三大家一定会想起特别美好的游玩经历吧!如:听名人对山歌去郊游去吃好吃的……..这次的三月三更是让我恋恋不舍。

经过大家的再三考虑决定去楼顶自助烧烤。早早的就准备好了烧烤工具的我们,只需等叔叔一家人来就可以烧烤了这时饥饿的.我看到了那香喷喷的鸡腿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只盼他们快快到来。果然不出我所料,叔叔他们一两分钟就赶来了,我连忙拿起那妈妈提前烤好的鸡腿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当然我不是只顾吃的,我拿起一个鸡翅在烧烤工具上,左滚滚右滚滚,看见它差不多熟了便吃了起来,刚咬一口才发现我什么都没有放就吃了,难怪那么难吃,因为太熟了,不能放油了,我只能加上孜然粉和酸甜酱,才困难的把它吃了下去。爸爸和叔叔在喝酒,妈妈和婶婶在聊天,我和弟弟也不会闲着,我决定和弟弟一起来一次烧烤比赛,我拼命的拿着要烤的东西在烤,而弟弟呢?就在一旁谈定的边看漫画书边烤,我觉得弟弟一定会输,我必赢我很有信心!过了半个小时,我烤的太干了。弟弟的刚刚烤好,我恨不得把它吃个精光。不用比就知道我输了。俗话说得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不应该太骄傲。

三月三。快乐的节日!你们快乐了吗?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9

说起我的家乡,我爸爸的祖籍是四川达州市,我妈妈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达州我从来没有去过,也不知道什么样?我是重庆出生,重庆长大,重庆就是我的家乡。

据外公告诉我,重庆及其周边川渝地区,历来就有中秋节“打糍粑”的习俗。过去物资不那么丰富,中秋节有月饼吃,那是很奢侈的事情。普通老百姓,特别是乡村,都是靠自己动手,打糍粑过中秋节。

每个农家小院,基本上都有一两个,青石做的“兑窝”。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约小,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深窝,再配上一个“兑窝棒”,平时可以用来舂米,中秋时节就用来打糍粑。中秋节这一天,子女们都回到老人身边,把自己种的糯米蒸熟,趁热放进兑窝里,开始打糍粑。这可是个力气活,一般都由几个青壮年,轮流来完成。一个用劲地舂,一个不停地翻动。糯米舂烂以后,黏劲十足,舂下去容易,提起来却十分吃力。一直要舂到看不见米粒,非常柔软才行。几个回合下来,没有不脱外套,不头上冒汗的。小孩子们在旁边看热闹,偶尔也嬉笑着上来捣鼓几下,不一会就会败下阵来。

糍粑打好以后,合上事先炒熟磨好的黄豆粉,加上白砂糖,真是又香,又糯,又甜。也可以做成圆饼状,象征团团圆圆。一家人坐在桂花树下,赏月,吃糍粑,也是其乐融融。

三年级的上学期,我们班到“乐耕农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体验了一把打糍粑的乐趣和辛苦。同学们排着队,轮流着上,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打不了几下。那是工作人员,事先基本上打好了的,我们就是去体验一下罢了。

中秋节吃糍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只不过,现在不用自己动手去打了。超市里随时都有卖的。

老师的话:哈哈哈,那个时候麒恩好小,好可爱哦!被打糍粑的你萌到了,可爱可爱!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10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

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

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11

艾饺是我们绍兴当地清明节前后家中常吃的美食,清明食艾饺,能驱邪排毒,越谚有“清明吃艾饺,不怕阵雨浇”之说。

清明未到,我和妈妈也在家里做了一些鲜美的艾饺。我们在田间地头采来一些艾叶,挑去老叶、艾梗,清洗干净。接着是煮艾叶,待锅中的水沸腾后,倒入这鲜嫩碧绿的艾叶,煮艾叶时不能盖锅,还要拿筷子不停地搅拌,防止它颜色发黄。煮到艾叶软嫩,汤水碧绿,就关火,等到水有些凉了,就来和粉。先准备一个盆子,将米粉和少量的糯米粉一起倒在盆子里,再舀上煮好的艾叶和汤水,周围顿时清香四溢,一边用手使劲和着面粉,一边根据面团的湿软程度添加汤水或面粉。

妈妈双手不停地和着面粉,最后揉成了一个均匀的绿色团子,软乎乎如气球,绿莹莹如翠玉,还散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开始包艾饺了,我洗净手从面团上扯下一个小团子来,,把它揉成一个小圆团,再用手一压,变成了一块小圆饼,然后双手拇指和食指轻捏四周,小圆饼成了一个碗状大小的圆片,中间厚四周薄。接着把馅料裹进去,我加的是炒熟的芝麻糖粉和葡萄干,当然根据个人的`喜好,也可以加其他的馅料,如咸菜竹笋等,最后小心翼翼地把它四边开口捏紧,这样一只艾饺就包好了。

我和妈妈忙碌了两小时,包了四十多只艾饺,看着这一只只千姿百态的艾饺:有的像枝头未成熟的柿子,有的如海面跃动的海豚,有的似林间觅食的小兔,心里美滋滋的。妈妈把这些可爱的的艾饺被放进了锅中蒸,二十分钟后,当锅盖被掀开时,香味扑鼻而来,口水在我的嘴里不觉地流了下来……

家乡的300字风俗的作文篇12

一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风俗。

我的家乡在安徽,那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当然,那里也有很多风俗,比如新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婚礼喝酒等风俗。可是,这里面最热闹、最熟悉的当然是婚礼喝酒的风俗了,那就让我来给你介绍安徽婚礼的习俗吧!

在结婚那天,客人来了,主人都要把糖茶端到小孩面前,把茶叶茶端到大人、老人手中。那时,无论谁不喜欢喝这种茶,总要用手把茶水接住,再去喝几口,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在端着茶外面看看。

开饭时,新郎和新娘就出来了,并且新郎和新娘的衣服上都有镶着新郎和新娘的佩花,他们手牵着手,一桌一桌的敬酒,桌子上的人也会举起酒杯向他们敬酒,而且他们走过一桌又一桌走好之后,又会从房间里拿出红塑料,里面装着很多小孩子的大礼包和大人的香烟,还会有一个人手里拿着红包,一个一个的发,吃好饭,主人家又会把烟花炮竹拿出来放,表示喜气洋洋。接着,新郎要把新娘接走了,那时,就会分别有六个客人送上肉圆子和红包,表示团团圆圆,六六大顺,新郎和新娘就会回话,他们就把一大袋糖往上扔,表示他们一定会甜甜蜜蜜,同时,又会有许多小孩子上来抢喜糖。紧接着,新娘的父母会把一盆水泼出去,意思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处的水。接着,新娘就会被新郎抱进轿车里,同时,新娘也会留下眼泪,好像舍不得离开父母似的。新娘走了,主人又会送上一袋家庭大礼包,让我们带回家。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我喜欢我的家乡。

    218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