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选>

2017山东高考作文立意写作技巧(2)

锴丽分享

  山东高考作文写作技巧1

  (1)扬长避短。考场作文都有一定的“突然性”,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出其不意。有时命题也可能恰巧命在考生的薄弱环节上,这就需要考生沉着地采用扬长避短的策略,比如作文试题要求记叙文,而自己却擅长分析议论,那么可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在记叙的过程中时而来一段精辟的议论,这样,不仅可使文采飞扬,而且还能起到画龙点精,升华主题的作用;如果自己长于记叙描写,而考场作文却要求写议论文,那么采用以事例来证明论点或夹叙夹议,使作文既形象感人,又富有气势;如果自己长于想象,写记叙文可由远及近,由点到面地联想,将文章写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写议论文则可古今中外,东西南北联想,让文章八面来风“,写得既有广度,又具有力度。如1982年上海一位考生,在考前一直准备读后感的写法,可一上考场发现题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命题作文,当时就 慌了神,可又静下心来一想,此题目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这次作文虽不是写读后感,但提出了其中点睛之笔,而写读后感不正是要抓住文中的名句或观点集中议论谈感吗?正是本陌生的作文马上熟悉起来,挥笔而夺取了上海市作文高分的宝座。

  在文章的表现方法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文中,也可根据试题的宽余度,做到扬长避短。

  首先要选择擅长的文体。现在的高考作文,上海卷几乎每年是文体不限,全国卷也有时”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现在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淡化文体,这样就给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了充分的自由。有人擅长记叙文,有人擅长议论文,也有擅长杂文,每位考生要了解自己擅长的文体。文体不限,说明任何一种文体有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而具体到考生,应该说肯定会有一个最佳的选择。当然,根据不同的作文内容,每个人文体特长也是有位移的,但基本上是比较固定的。

  其次,要选择擅长的行文结构。文章的结构必须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但更要适应学生自身的表达特长。同为记叙文的顺序和线索,有人爱以时间,有人好用空间,有人却擅长时空结合。而《琐忆》、《谁是最可爱的人》,则是用材料的性质来安排结构的。也会有人按认识发展的顺序,如《荔枝蜜》,更有人擅长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不一而足。从文章的结构的基本环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来看,也明显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色,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第三,要选择擅长的语言形式。语言表达主要是方式和方法问题。文章是语言的艺术,人对语言的领悟和驾驭也是有明显的区别。有人擅长议论、说明,有人擅长叙述、描写。有的人语言庄重严谨,有的人语言生动、诙谐;有人朴实,有人华丽。近些年,高考作文要求语言表达不拘一格,强调了综合运用,但具体到每个考生,具体到某篇文章,还是有一个最佳选择的。作文语言就像一个人的衣饰及所表现出的气质,如果穿惯了便装的人突然去穿西装,就显得特别别扭,失却了自然的形象。要是一篇作文,突然改变自己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就很难行文顺畅。可以说,在文章写作中,语言是最能体现个性的地方,每个考生都要准确把握自我。

  (2)避实就虚。高考作文虽然就其原则来说,是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让人人有话可说。然而在实际中也总有照顾不到每一位考生的地方。遇到这种情况,考生应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绕开正面,攻其侧翼。例如1985年高考作文是要求就某学校被化工厂污染一事,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有些山区考生对此犯了难,因为他们对环境污染的情景没有具体感受,如瞎编一通,只会破绽百出,如什么师生戴着防毒面具上课,人人都得了肺结核等等,夸大事实,不切实际,给阅卷人造成虚假之感。有位山区考生,面对这一难题,没有采取正面进入的策略,而用大量篇幅描写学校没有被污染前的美景,写得真切、具体,很有体会。由于考生避开了难写的正面,从侧面入题,由本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顿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局面,同样给阅卷人以美感,进而夺取了考场作文的胜利。

  山东高考作文写作技巧2

  1)藏拙露巧。考场写作是平时作文的检测。平时作文基础好,考生大多在考场上能”逢凶化吉“,而平时写作基础不大好的同学,在考场上尽量作到藏拙露巧。字写得不好,起码要做到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使阅卷人看得清,不厌烦;篇幅拉不开,记叙文就增加描写或插叙成份,议论文就采用事理结合,正反结合,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社会与自然结合,作文与政史地数理化结合……。不会写命题作文,就始终抓住题目的题眼来发挥;不会写材料作文,就抓住材料中的一个关键句去创造,写出事情的先后经过;写不好议论文,就起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安排不好结构,起码可以采用”三段论“……总之要尽量将自己的不足隐蔽起来,将自己的长处暴露出来。让阅卷者不识你”庐山真面目“,这样才能做到”遇难呈祥“。

  2)急中生智。在文章中运用名言,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不少同学在考场上只记得有此名言,却不知出自何处,何人所说。如果随意而写,会出现”张冠李戴“的败笔。

  例如1989年高考作文要求写封信,不少考生在末尾用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语,而说到出处,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列宁的教导,有的说是鲁迅的名言,令人啼笑皆非。其实,这话出自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之口。

  再如,1997年的全国高考作文中,有的考生举例时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明代爱国名将梁启超的句句。更有甚者,有的考生居然写王若飞舍身炸碉堡,董存瑞挺胸堵机枪等;有个考生为了论证”助人为乐要付诸行动“,列举了雷锋为”希望工程“捐款的事例。”希望工程“是出现时间不长的资助贫困地区学生上学的社会公益事业,雷锋已牺牲30多年,怎么会捐款?试卷中还出现了焦裕禄支援西藏、毛泽东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白居易说”安得广厦千万间“等知识性错误,运用”模糊语言“去解决。古代有名言,就用”古人言“、”古代有位名人说过“;现代的名言,就用”现代有位名人说“、”有人曾经这样说“、”某位领导人曾指出“;外国的名言,就用”外国有位名人说过“……这样就可以使阅卷人只看到鲜花而看不到枯枝败叶。

  山东高考作文写作技巧3

  如何审题

  一、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

  二、吃准材料,抓住关键问题思考立意

  读懂话题材料,不仅与能否确立正确观点有关,还与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构思文章,使文章的立意与表达的重点符合命题要求有关。如果抓不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作文就难免或浅或偏。

  2000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说的是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会上一位学者以4个图形的实例说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被说明的道理就被用作话题。这个话题,也就是我们构思文章的前提。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什么思想感受,想到些什么,想怎么办,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去思考立意,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深度。如果停留在为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补充例证,虽然并不偏题,但文章立意容易偏浅(因话题材料已说明此意)。如果对这些问题根本没注意,而去改写、扩写这个会议故事,就完全偏离命题要求了。


猜你感兴趣:

1.2017山东高考作文素材题目

2.2017年山东省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3.2017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素材

4.2017山东语文高考作文

5.2017山东高考作文

3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