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义的议论文
仁义礼智信,被公认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光辉。请你就仁义写一篇议论文作文吧。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仁义的议论文,供你参阅。
关于仁义的议论文篇一
如果说一个人不仁不义,必定是贬斥他人格的低劣和道德的败坏。自古以来,圣人贤士都以仁义来严格律己,孟轲“舍生取义”,谭嗣同“杀身成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仁义”二字,可见,这如千斤巨石之重的两个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做人,就要做仁义之人。
“仁”是大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那么何谓恻隐之心?如果你看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原本绚烂的事物在一个湿冷的夜在记忆中离去,只剩满地残破的躯体,你是否心中有所触动,戚戚然若有所失;如果你看到有人衣衫褴褛,眼神因为饥饿而黯然无光,双眸深深地凹陷,你是否顿生怜悯,不禁要伸出援手,如此,就是恻隐之心在暗中怂恿,而人之为人,是不可离了这颗恻隐之心的。没有恻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仁”,人,就成了高山上无法融化的永久冰雪,冷漠代替了热心,社会也就永远处于冰冻状态,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试问这样的世界怎么会惹人留恋?都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人,而非草木,就应当胸怀仁心,让人间有情。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平衡的原则来处世,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恶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的?今年四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款数达5100万之多,然而犯罪嫌疑人初起贪念是为了买彩票,小中了几次之后就频频向金库伸出黑手,而这两个人竟都是该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管库员,难怪结案后街巷老人要连骂他们“不顾廉耻”了。义,应当成为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蕴。
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坦荡荡凛然大丈夫,才能使人格升华,社会才有桃源之和谐。
关于仁义的议论文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作为其主干的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论理道德学说。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价值规范系统,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课题。中国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中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政治化的国家伦理规范独尊,百姓日用伦常不被关注,甚至被冲击。进入新时期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大领域建设,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加上一个“家庭伦理道德”(后改为“家庭美德”)建设,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又加上一个“个人品德”建设。至此已注意到道德的四大领域。与此相应,引导人们自学履行的除“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家庭责任”,并说要“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至此可以说已注意到百姓日常伦常。而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道德德目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各个方面的道德要求一一罗列让全社会记住背出。同一道德体系中主要德目的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要选取处于核心位置的能够统摄、支配、辐射整个道德体系并能长久起作用的“常德”,作为核心道德,把它们突出出来,不求立竿见影,务要一代复一代,持之以恒地教化下去。这种核心道德的教化不能经常变,不能没有连贯性,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社会扎下根,就会枝繁叶茂。核心道德抓好了就能收到举一反三之效,一通百通。
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这样做也便于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以什么德目代表传统美德呢?我以为,作为整体德目,可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为代表。常者恒也,古人认为其精神可以超越时空而且长久起作用。五常不仅是五种具体的核心道德项目(德目),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在华夏神州已影响人们两千多年,贯穿中华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作用的重要因素。
道德观念总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包含着具有相当普适性的内容,但也要经过现代转换,才能适合当今新时代而得以传承。核心道德的确立绝非一蹴而就,也非一人之功,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经过集思广益,逐渐取得共识。我试着提出五个字,看看能否作为一种意见抛砖引玉。
公
为公之心。在汉语里“公”的含义很丰富:可与个人、“私家”相对,指公共、“公家”(国家、单位、集体);可与“私心”相对,指人的“公心”;可指社会和为人的公平、公正、公道,等等。公心、为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一直涵养着、鼓舞着中华民族。中华伦理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强化了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现在它更是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为公就是为祖国、为人民;公心就是把祖国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努力建设公平、公正、公道的和谐社会。
关于仁义的议论文篇三
“仁义”是一种美德,一种崇高无尚的美德。仁义体现于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或对某一个人身上。不会去伤害他、她、它。
仁义只能在道德品质高的人的身上体现出来,我的仁义体现在对亲人朋友身上,很少体现在陌生人身上。
仁义有时候会导致一个人把一件可以做对的事情,给做失败,如战国时期的宋襄公:
宋、楚大战,双方之间隔着一条泓河,宋襄公自己挂着“仁义之师”的大旗与比自己强大好几倍的楚军作战,楚军在过河时,宋军明明有利可乘攻击楚军,而宋襄公却说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能趁别人不备之时去攻击别人。在楚军摆阵之时,宋军明明可以在这一时进攻去打败楚军,而宋襄公还是不抓住有利时机去攻击楚军。最终导致了“仁义”做到了,而自己国民与军队却失去了,导致最终的失败。
“仁义”是一种美德,而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在面对战争之时,是无法讲究“仁义”的。如果在面对战争之时讲究“仁义”的话,那样最终失败的是自己。
“仁义”不光在中国内部体现了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面的国家也是那样的“仁义”,像在这次日本大地震中,我们中华民族不都是忘掉那整整十年的抗日仇恨,去帮助日本抗灾的么?这种品质就是“仁”的体现。
“义”是“仗义”“义气”的简便形式,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挚友或身边的任何人都会讲“义气”,不会去刻意的欺骗他(她)也不愿去刻意的伤害他(她)。
“仁义”是一种无形的美德;无形的品质;无形的话语让“仁义”这种高贵的品质永远地存在下去。要去努力的拥有它,使用它!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关于仁义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