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大全>议论文>

初一议论文阅读训练

锴丽分享

  现阶段初中议论文阅读的实际教学,普遍存在着讲练脱节、以练代讲、轻视文本、应试主导等非正常的、低效的教学现象。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议论文阅读训练,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初一议论文阅读训练篇1

  上海市一位政协委员近日陪同外籍专家去外滩和新天地游览时发现,那里的餐厅、酒吧普遍只提供英文菜谱和酒水单。当他建议商家增加中文菜谱和酒水单时,商家却强调,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国人。同行的外籍专家对此事也感到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中国现在经济强大了,为什么母语的地位这么可怜?

  近年来,来华工作、经商、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中国服务业平等的服务对象,中国土地上的餐饮服务场所不提供中文菜谱是不尊重母语、片曰理解国际化的错误行为。

  母语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集中载体。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身边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远不止这些服务场所。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8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拼外语”上,出成果无从谈起;国内不少企业以突出外文标识为高档的标志,有些产品干脆假冒洋货只标外文;国外“中文热”方兴未艾,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国内许多学生甚至在汉语比赛中屡屡败给来华留学生。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文字大赛中,第一名得主是一支留学生队伍。更可悲的事发生在上海最近举行的一次高级口译人才招聘考试中,有的考生竞把“人之初,性本善”译成“人之初,性都是很关的”;有的人把“八年抗战”译成“八年反战行动”。

  当今中国,上大学、读研、读博、求职、评职称,外语都是必考科目,汉语水平反而不是大学必修课,更不是考研、评职称的考查项目。“为考试而学外语”的指挥棒,不但使“外语热”中的急功近利色彩日趋浓厚,而且导致了母语被边缘化的危险。

  “外语热”是中国社会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必要步骤,但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

  15.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6.(1)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2分)

  答:

  (2)你如何理解“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

  15.(2分)国际化首先要尊重母语。如答“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得1分。

  16.(4分)(1)服务业只提供英文菜谱;晋升职务、评职称必考外语;产品只用外文标识;许多学生不重视汉语学习,汉语比赛比不上留学生。(答对三点以上得2分,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1点不得分。)

  (2)本土文化、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丢失本土文化、母语也就谈不上国际化。(意思对即可)(2分)

  初一议论文阅读训练篇2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 【甲】 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乙】 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 【丙】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们。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干事创业亦如此。

  23.结合文章,说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4.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5.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3分)

  答:

  答案:

  23. 答案: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引出“‘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共2分。共2个要点,每点1分。第二个要点若答成“引出观点”,不得分)

  24. 答案:【甲】③【乙】①【丙】② (共3分,每空1分。)

  25. 答案示例一:

  “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指的是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最终有所前进,达到一个新境界。而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不盲从,大胆质疑,经过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获得了成功。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答案示例二:

  李四光对当时流行的“中国贫油论”没有盲从,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后提出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最后解决了我国石油匮乏的问题。由质疑开始,到最终获得成功,李四光用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达到了新境界。所以这个事例证明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

  初一议论文阅读训练篇3

  ①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而感恩则是和谐的润滑剂,是矛盾的融化剂。

  ②在研究未成年人教育中,许多学校发现相当一些孩子拿到“我为……而感动”这样的作文题目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中国伦理学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从没有被感动过的道德实践。父母、学校、社会对他无论多好,他都不会感动,更不会感恩、感谢,因为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因为一切他都满足了。

  ③有份调查报告中写道:在许多单位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领导给大家办好事不领情,办实事不配合,办难事不体谅,办成事不赞“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种流传于中国社会多年的怪异现象。

  ④上述这些材料很是发人深思。思考中,一个“感恩”的词汇涌进我的脑海中。想想看,如果充满感恩的氛围,企业 “快乐指数”还会低迷吗?如果心怀感恩的认知,孩子还能写作文无从下手吗?如果有着感恩的情感,还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吗?

  ⑤看来,学会“感恩”,是人的一种道德修炼;引导人们学会感恩,则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⑥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人世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独立的事物。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 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神农架所发现的“野人”也不例外。因此,人之为人在于有感情、有思维,要“感恩一切!”感恩是一种修养,感恩是一种感情,感恩是一种良知,感恩是一种觉悟,感恩是一种境界……

  ⑦比如,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做到:感恩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于师长,是师长给了我许多知识;感恩于领导,是领导给了我施展才能的舞台;感恩于朋友,是朋友给了我诸多帮助;感恩于生活,是生活给了我多彩的人生;感恩于自然,是自然给了我生命的源泉…… 而从更高层面说,感恩于党、感恩于政府、感恩于社会主义,会使我们达到更更高的思想境界。

  ⑩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有着丰厚的“感恩”理念。“和为贵”、“人心向善,天人合一”、“积德行善”、“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时地利人和”、“自由、平等、博爱”、“理解万岁”等等经典语言,“将心比心”、“投桃报李”一类流传故事,都充满着“感恩”的思想。至于从孔老夫子那儿传下来的仁、义、礼、智、信,更与“感恩”分不开。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中的“千手观音”表演,之所以受到各民族、各群体、各人员乃至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除聋哑人主演、艺术创新和配合十分协调的因素之外,极其重要的是充满着“仁爱”,用主持人的话说,就是:爱是我们的共同语言。

  (选自2006年第10期《人民论坛》,有改动)

  22.第⑥中划横线处原有“生活”、“生计”、“生路”、“生存”4个词,请将这些词重新排序后填入下面的横线上。(3分)

  以我们本身来说,人的 乃至于生命,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3.请你为第⑩中“我们中华民族是崇尚感恩的民族”这个观点再找一个论据,并加以简要解释。(4分)

  24.从全文看,作者呼吁人们要学会感恩,其理由是什么?(4分)

  25.结合文章,阅读下列三则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感恩”的认识。(不少于80字)(6分)

  材料一: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全身瘫痪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演讲词)

  材料二: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2004年第13期《读者》杂志)

  材料三: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地放

  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起来行走时的耀眼的明灯。……

  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样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

  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 (谢云《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22.生存、生计、生路、生活

  评分标准:3分,错一个得1分,错两个以上不得分。

  23.答题示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解释:“滴水”与“涌泉”构成极大反差,反差中体现了 “感恩”的思想。

  评分标准:4分,举例和解释各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4.答题要点:学会感恩可以促进和谐,解决矛盾;人与外界密不可分,学会“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爱周围的一切。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25.评分标准: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要求联系材料,结合自身经历。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初一议论文阅读训练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之议论文阅读

2.2017年议论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3.初二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4.初二议论文阅读理解

5.八年级议论文阅读题

    34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