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素材>初中作文素材>

冯骥才的传奇生平事迹

丽芬分享

  冯骥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冯骥才是““””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冯骥才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冯骥才的事迹

  1.“大到村落,小到荷包”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位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恰巧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生活的城市正面临一场旧城现代化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了《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天津市领导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抢救天津城市文化遗产的时候,冯骥才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的书。马尔罗是法国著名作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任文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并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几年下来,法国人不仅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清清楚楚,还大大增强了文化自豪感。

  这对冯骥才触动不小。他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进行一次全面考察。模仿法国人,冯骥才也提出了一个口号——“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从“非遗”到村落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大量法国的文化资料。回国后,他开始着手做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

  从木版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展开了田野式的调查历程。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中国在2006年才开始出自己的“非遗”名录,好在十多年过去,“家底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省、市、县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一万项。”冯骥才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但他担心的是,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时隔十年,2013年,71岁的冯骥才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作了一场演讲,回顾这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但这并不是一个成果展示会,反而又成了一个起点。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那里“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话一样”。

  欧洲归来,冯骥才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美好重要的东西,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从去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全面调查,希望能尽快建立档案。

  3.笔头甚健

  去年,续写的《俗世奇人》18篇新作在《收获》上发表后,作家迟子建给他发了条短信:二十年了,你笔头还这么健呢!

  迟子建的一个“健”字,评价得极恰切。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冯骥才文学创作的喷薄期,《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产物。二十年后,他再拿起笔来,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津味儿不改。

  “又冒出一群奇人”,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足本)》的序里这么写道。如今这36篇的主人公站在一起,再加上众多配角,乱哄哄一大群。看上去,正是他心中老天津卫的各色人等。

  他说:“我和别的作家不一样,这些年一直在天津没有离开,得把天津这块地方的灵魂写活了。”《俗世奇人》系列里虽人多嘴杂、样貌各异,却是他对天津人集体性格的一个画像:燕赵之士,热情,义气,豪爽,好面子,嘎。

  他收集的本地奇人素材足足有一百来个,在他脑袋里“闹腾”。“不定哪天,想写的话,半天就写出来了。”他笑着说。

  4.“放下”和“放不下”

  《俗世奇人》的前18篇和后18篇之间相隔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时间越来越少。为此,每年他都赶在不工作不出野外的三个长假里,暂时抽身出来,把时间还给写小说和其他工作。

  “这么长的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偶尔想写点儿东西,但是想写的时候却因为太忙而放弃了。”在图书订货会上,虽多次被问起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却总是无意识地拐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上。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个人创作更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

  然而,当了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冯骥才到底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进入一个小说家的思维。写小说和写其他文章不一样,小说家的思维是纯虚构式的,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但他已经无法像其他作家朋友们那样,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他笑言,“在现实和虚构间甜蜜地往返”。现在,他的手机里常年传来大量“告急”信息,比如几天前就有一个来自河北定州的82岁老传承人告诉他,当地的一个民间戏快要灭绝了。“他一呼叫,就把我叫醒了,我就得从自己虚构的世界里面出来。”他说。《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很短也好写,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冯骥才称它为“超短篇”。它们大概也是冯骥才和他的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冯骥才的主要作品

  1.文章

  《 雕花烟斗》、《 逆光的风景》、《 摸书》、《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炮打双灯》、《 神鞭》、《 三寸金莲》、《 关于艺术家》、《 珍珠鸟》(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6课) 、《 海外趣谈》、《 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 快手刘》、《 灵魂的巢》、《 俗世奇人》、《 捅马蜂窝》、《 好嘴杨巴》(被选入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 刷子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七组)、《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花的勇气》、《 挑山工》(被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献你一束花》(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日历》(被选入八年级第二单元课文)、《 泥人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花脸》(被选九年义务教育试用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六课 语文教材)、《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义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 神灯》、《 一百个人的十年》、《 白发》

  2.书籍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冯骥才散文自选集》、《 冯骥才卷》、《 感谢生活》、《 一百个人的十年》、《 冯骥才小说选》、《 乡土小说》、《 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 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 秋日的絮语》《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人类的敦煌》)、《铺花的歧路》《啊!》《 神鞭》、《我心中的文学》、《 俗世奇人》、《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凌汛:朝内大街166号(1977--1979)》、《 维也纳情感》、《 乐神的摇篮》

  花脸 (阅读短文)

  义和拳 (长篇小说)1977

  铺花的歧路 (中篇小说)1979

  啊 (中篇小说)1980

  神灯前传 (长篇小说)1981

  冯骥才中篇小说集 1981

  雕花烟斗 (中、短篇小说集)1981

  爱之上 (中篇小说)1982

  雾里看伦敦 (散文集)1982

  意大利 小提琴(短篇小说集)1982

  走进暴风雨 (中篇小说)1983

  雾中人 (中篇小说)1983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中、短篇小说集)1984

  冯骥才选集 (1—3卷)1984

  冯骥才小说选 1985

  三寸金莲 (中篇小说集)1986

  冯骥才集 (中篇小说集)1986

  我心中的文学 (理论)1986

  怪世奇谈 (中篇小说)1986

  话说 天津卫主编 1986

  珍珠鸟 (散文集)1987

  三寸金莲 (中篇小说)1987

  冯骥才代表作 1987

  一百个人的十年 (第1集)1987

  俗世奇人 (短篇小说)2008

  冯骥才的荣誉记录

  《 感谢生活》《 挑山工》曾获法国“青年读物奖”,并获 瑞士“蓝眼镜蛇奖”。

  中篇小说《 啊!》《 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 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2010年入围“免网杯”中国文艺网络奖(中国网络代表最高荣誉)最佳作家 候选人。

  2016年2月,冯骥才的短篇小说《俗世奇人新篇》入选2015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2016年3月24日,入围中国出版集团公布2016年第二期“中版好书榜”。
看了“冯骥才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1.带哲理的冯骥才优美散文

2.冯骥才关于读书的优美散文

3.例谈语文教学“去语言化”的误区

    11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