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小学作文>六年级作文>

2019垃圾新标准分几类_垃圾如何划分

嘉欣2分享

  垃圾在我们生活中是最为常见,面对这么多垃圾,新的分类标准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19垃圾新标准分几类_垃圾如何划分,希望大家喜欢。

2019垃圾新标准分几类_垃圾如何划分

  2019垃圾新标准分几类_垃圾如何划分

  新规将于明年5月1日起施行。垃圾分类标注有所简化,超薄塑料袋、一次性用品使用将受限,单位和居民不执行垃圾分类将面临处罚,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等。

  为方便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避免产生概念混淆,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简化了垃圾分类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表示:“这些命名,各地都有不同之处。有些专家和地方的同志建议需要尽快统一一下,因为现在群众流动性比较强,比如从一个地方出差到另外一个地方,要执行起来有些方面还是会有一些困惑。”

  北京市此次将厨余垃圾、餐厨垃圾两类整合为厨余垃圾一类,明确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基本品类。

  比如,餐馆后厨的果蔬、肉食、油脂、面点等加工过程废弃物,家里的剩菜剩饭、花卉绿植、中药残渣等,都是厨余垃圾。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药品、废油漆等都是有害垃圾。废纸、废塑料、电子废物类等都算可回收物。还有一类辨别不清的,属于其他垃圾。

  《条例》对垃圾收集容器的设置也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对于一个住宅小区和自然村,《条例》要求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并至少在一处垃圾交投点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办公等公共场所,要求根据需要设置收集容器。记者此前走访了北京老城区的部分小区,由于居民住宅和小区公共区域面积较小,虽然居民支持垃圾分类,但也有担忧。有居民说:“分类好是好,但挺麻烦。一样一样的,家里得摆多少个兜子。”

  同时,北京市城管委还要就分类收集容器的颜色、图文标识、设置标准和地点等制定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此外,废旧家具家电等体积较大的废弃物品要单独堆放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指定的地点,建筑垃圾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指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单独堆放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垃圾分类的回收处理也是重要一环。《条例》明确,北京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应当明确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确定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的总体布局,统筹生活垃圾处理流向、流量。刘建国认为,在细则、执行及硬件配套等工作上,北京各责任主体还需继续推进。他说:“《条例》出来了,相应的环节、重点问题方面的实施细则还得尽快制定出来。必须扎扎实实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包括监督、考核;要做好准备,包括设施的建设,前端如果分开了,后端的收集、运输、处理必须分开,也就意味着运输、处理要有更多的车辆、设施,能力不足的要赶快补上,结构不合理的要进一步优化,让后端设施设备能够和前端的分类形成良性衔接。

  垃圾分类新标准的实施

  11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更高要求,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从5月底市人大建议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到昨天(27日)《条例》正式审议通过,北京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不可谓不快。这意味着,从明年5月1日开始,垃圾分类成为一项硬性要求,且有了更明确的操作指南,市民在投掷垃圾时会更有的放矢。

  北京早在2000年就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且是国内第一个以立法形式规范垃圾处理的城市。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首都垃圾分类也迎来“提档升级”的新契机。

  相比以往,《条例》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改进。比如,针对此前垃圾分类名目过多、过杂,市民投放垃圾热情不够的情况,新修订的《条例》简化了分类标准,将一些垃圾类别“合并同类项”,最终分为四大品类,并且在附则中详细解释了各类垃圾的区别,降低了市民垃圾分类的难度,激活了市民主动垃圾分类的意愿。

  在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上,修订后的《条例》也更为友好。《条例》规定,对于一个住宅小区和自然村,要求成组设置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收集容器,并至少在一处垃圾交投点设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在办公等公共场所,《条例》也要求根据需要设置收集容器。

  此般细致的要求,让市民在投放生活垃圾时有了可靠承接,保证了垃圾分类在不同环节上的配合到位。当然,社区、办公场所是否严格按照《条例》要求设置垃圾收集容器,需要相关部门及时提供服务并严格监管,保证配套不失位。

  总体而言,推进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技术与标准的完善,也需全链条的协调统筹。这其中涉及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垃圾分类公司以及普通市民,当诸多环节同时高效运转,推进垃圾分类才能形成合力。而形成合力的关键,是行动力。

  如前述所言,由于我国垃圾分类起步晚,市民形成垃圾分类的惯性还需要一定时间,那么,从公共治理的经验而言,通过划“硬杠杠”,以规则涵养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就是高效且务实的做法。

  为保证实施效果,《条例》明确了法则:单位未分类投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而对于个人,则设置了更为弹性的处置空间,分劝阻、警告与罚款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处置方式,其实也是在政策与市民之间寻求平衡,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实现垃圾分类推广。

  “垃圾分类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垃圾分类本质上是涵养城市文明的重要方式,政策设计擘画蓝图,归根结底靠市民环保意识的发育。从瑞典与日本的经验看,让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时间,那么,每一位市民不妨就从现在开始,从站到垃圾桶前开始,以个体行动的汇流,推进垃圾分类稳步实施

    21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