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调动与作文创新
若木分享
“写作的实质,就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刘锡庆《基础写作学》)笔者认为,这种储备,是写作学所说的素材,是心理学所指的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即表象。这种综合调动,是写作主体通过观察、积累、回忆、联想、想像等动态的、内在的、心灵的运动过程,促进各种表象的交流、再现、创新,上升为思想、观念,然后形诸语言文字,把它们表现出来。
一、观察分析,储备表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常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目前,许多中学生感到作文难,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留心观察,或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以致头脑里所存留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材料少,没有东西可写。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思考力,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收集材料、储备表象。
“和氏之璧”一而再地被贬为“石头”,是因为人们欠缺高深的辨别力;金银盾有人说它是金盾,有人说它是银盾,争论不休,是因为观察不全面;一张多色图案,有人却说它是单色的,是因为这人患了色盲症。这就说明,同一客观事物反映在人头脑中的表象是不同的,有正误之分,有真伪之别,有妍媸之异,这与人的知识能力、经验体会、思想观念等有关。若储备在脑子里的表象是片面的、错误的,再现在语言文字上自然有损于文章的质量。所以,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美丑、善恶、真伪、正误的辨别力,以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
二、调动储备,引出表象
在写作主体综合调动自身储备的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引出表象”。
所谓“引出表象”,就是写作时,写作主体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选取最佳的表象材料。那么,怎样才能引出表象呢?
1.能引出表象的有直观事物和语言符号。看见别人吃酸梅时,就引起以前吃酸梅的映象在脑子里再现、复活,再传递到味觉神经,口水就会流出来。这是由眼前事物诱发的表象活动。“谈虎色变”和“望梅止渴”这两则成语故事,并没有看到实况,而只是听别人说说,就产生了变脸色和生津液的效果,这是由于语言(文字)的中介作用,联想到过去所遇到的情况,而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2.要引出表象,就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对客观事物要感知得多,最起码要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有人说“虎伤人,众皆不惊”,是由于众人没有被老虎吓唬过;田夫色动异于众,是因为田夫曾被虎伤过。第二,要有强烈的刺激性。刺激性越强的事物越容易引起表象的复活、再现。酸梅比香蕉更易引发口水流出,是由于酸梅容易引起感官和大脑的反应。第三,在急需时,也容易引出表象,特别是生理上感到不足时,更容易引出表象。例如,饥饿时看见人家吃饭,就会流口水。
3.引出表象的主要心理活动是回忆和联想。看到先人的衣物,就会产生思念、悲恸之情。参观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就会回忆起烈士的英雄事迹。读文学作品,就会产生身临其境、耳闻其声之感,这些都是靠回忆和联想而产生的。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巧设练习,以帮助学生调动储备,引出表象,更好地为文章主题组织材料。常见且效果较好的练习方法有:①触景生情法;②直观诱导法;③抛砖引玉法;④范文导引法。
三、大胆想像,努力创新
借助表象进行想像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组合法。把几个同类表象组合在一起,概括出新的形象、新的意旨,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
2.移植法。这是把人物形象典型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种是专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物原型为基础进行想像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在广泛地集中、概括各种表象材料的基础上,塑造新的形象,即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通过这种移植法创造出的新形象所反映的生活,会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3.类比法。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的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方法。
4.改变法。改变法是给现有表象再加上或减去一些表象材料,或把原材料扩缩范围,或改变想像角度,或用别的表象材料来转换、代替等。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把握住写作中心,选取出最佳题材,创造出富有个性、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一、观察分析,储备表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常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目前,许多中学生感到作文难,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留心观察,或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以致头脑里所存留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材料少,没有东西可写。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思考力,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收集材料、储备表象。
“和氏之璧”一而再地被贬为“石头”,是因为人们欠缺高深的辨别力;金银盾有人说它是金盾,有人说它是银盾,争论不休,是因为观察不全面;一张多色图案,有人却说它是单色的,是因为这人患了色盲症。这就说明,同一客观事物反映在人头脑中的表象是不同的,有正误之分,有真伪之别,有妍媸之异,这与人的知识能力、经验体会、思想观念等有关。若储备在脑子里的表象是片面的、错误的,再现在语言文字上自然有损于文章的质量。所以,教师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美丑、善恶、真伪、正误的辨别力,以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现实。
二、调动储备,引出表象
在写作主体综合调动自身储备的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引出表象”。
所谓“引出表象”,就是写作时,写作主体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选取最佳的表象材料。那么,怎样才能引出表象呢?
1.能引出表象的有直观事物和语言符号。看见别人吃酸梅时,就引起以前吃酸梅的映象在脑子里再现、复活,再传递到味觉神经,口水就会流出来。这是由眼前事物诱发的表象活动。“谈虎色变”和“望梅止渴”这两则成语故事,并没有看到实况,而只是听别人说说,就产生了变脸色和生津液的效果,这是由于语言(文字)的中介作用,联想到过去所遇到的情况,而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2.要引出表象,就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对客观事物要感知得多,最起码要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有人说“虎伤人,众皆不惊”,是由于众人没有被老虎吓唬过;田夫色动异于众,是因为田夫曾被虎伤过。第二,要有强烈的刺激性。刺激性越强的事物越容易引起表象的复活、再现。酸梅比香蕉更易引发口水流出,是由于酸梅容易引起感官和大脑的反应。第三,在急需时,也容易引出表象,特别是生理上感到不足时,更容易引出表象。例如,饥饿时看见人家吃饭,就会流口水。
3.引出表象的主要心理活动是回忆和联想。看到先人的衣物,就会产生思念、悲恸之情。参观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就会回忆起烈士的英雄事迹。读文学作品,就会产生身临其境、耳闻其声之感,这些都是靠回忆和联想而产生的。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巧设练习,以帮助学生调动储备,引出表象,更好地为文章主题组织材料。常见且效果较好的练习方法有:①触景生情法;②直观诱导法;③抛砖引玉法;④范文导引法。
三、大胆想像,努力创新
借助表象进行想像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组合法。把几个同类表象组合在一起,概括出新的形象、新的意旨,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
2.移植法。这是把人物形象典型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种是专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物原型为基础进行想像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方法;还有一种是在广泛地集中、概括各种表象材料的基础上,塑造新的形象,即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通过这种移植法创造出的新形象所反映的生活,会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3.类比法。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的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方法。
4.改变法。改变法是给现有表象再加上或减去一些表象材料,或把原材料扩缩范围,或改变想像角度,或用别的表象材料来转换、代替等。这样的方法能有效地把握住写作中心,选取出最佳题材,创造出富有个性、富有新意的文章来。